
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圍繞“一強三優”的現代公司發展目標,根據“十一五”信息發展規劃,通過國網信息化工程,建成了國家電網企業集團級一體化信息系統,實現了信息流、業務流和資金流縱向貫通、橫向集成,數據資源共享,支撐集團化運作,促進集約化發展,優化業務流程,實現了“人財物”集約化、精益化管理。
一、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面臨的挑戰
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下,審計人員可直接登錄會計信息系統和導出數據,通過查詢、審閱、核對、分析和函證會計數據等,確定審計重點,調查取證,作出審計確認、評價。在ERP系統下,企業實現了由財務控制向業務控制和信息流控制的集成,將制度安排、內控程序植入到信息系統中。然而,ERP系統并未完全本土化,專用術語多且生澀,系統結構復雜,技術門檻高,操作界面復雜。審計人員對ERP的思想、理念、原理難以形成感性認識,缺乏對報表、賬冊數據來源的深刻理解。這些給審計人員在面對ERP眾多模塊及海量數據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一)審計環境數字化。國網公司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主要經營業務的日常開展均依托信息系統實現,審計面臨全新的數字化環境。一方面,審計人員必須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能熟練操作計算機軟件,特別是相關的審計軟件;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原有業務的處理流程,使審計環境更為復雜。
(二)審計對象電子化、線索隱蔽化。審計對象的載體發生了很大變化,相關大量信息以電子介質存儲,不利用專門的信息化審計技術打不開數據庫系統,特別是在ERP系統下,審計人員不經過專門培訓,將看不懂相關資料。業務數據處理均集成在信息系統中,審計線索更加隱蔽,增加了審計調查取證的難度,特別是通過后臺修改相關配置所產生的舞弊風險,識別難度更大。由于信息系統高度集成,要求審計人員跨領域對高度集成的海量數據進行查證、分析,熟悉并掌握系統中多個業務模塊功能,這對審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對審計思維方式的影響。隨著國家電網公司信息化的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成為電力企業發展的顯著特征,電力企業普遍應用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審計人員不得不面對海量的電子數據。在傳統審計方式下,審計人員一般先分析審計對象的各個部分,再歸納、綜合為整體,在海量數據中很難做到全面把握,突出重點。在信息化環境下,審計打破了傳統審計思維方式,強調以系統論為核心,要系統把握審計對象,建立審計模型,分析數據,最后作出評價。通過ERP業務審計系統采集、篩選和整理審計數據表,可以分析各數據表之間的內在關系,建立審計分析模型,把握總體、鎖定重點、發現線索、延伸取證。
(四)內部控制授權化、集約化。大量內部控制措施采用系統權限控制、口令管理控制、修改程序控制等方式固化在系統中自動執行,審計人員需要適應這一深刻變化。核心資源通過集中運作能夠實現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標,獲得可持續競爭力優勢;同時集約化管控也要求各項權限上移總部,基層單位在業務執行中的責任難以界定,有時突破了審計的范圍。
(五)審計風險多樣化。ERP系統下的內部審計會引發新的審計風險。首先,高度集中的控制流程使許多不相容的職責在系統中相對集中,增加了舞弊的風險。其次,由于縱向跨越層級多,審計取證的難度大。再次,由于ERP系統需要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可能會受到計算機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從而造成數據的丟失或泄密,給企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信息化環境下提升內部審計質量的對策
(一)深入推進審計資源集約化。國網公司資源集約化管理模式不斷深化,業務流程再造,打破了職能條塊分割,管理層級大大減少,組織呈扁平化,管理數據向總部和省級公司集中,“人財物”省級公司一本賬。基層單位自主權大大降低,企業內控體系及其實現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審計重點發生轉移。審計資源要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升集約化水平。公司總部分部已結合“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和一體化運作要求,不斷完善了總部分部審計一體化管理機制,深化審計工作計劃執行、質量控制、業績考核等管理。省級公司應選調部分業務素質高,操作技能強的審計人員或業務人員充實力量,承擔信息系統審計、數據分析、審計建模、審計預警等工作,加強審計資源集約化管理。
(二)深化應用好內部審計信息系統。國網公司為適應信息化發展,根據ERP系統整體技術架構,以企業的業務、應用、數據、技術架構模型為基礎,搭建了審計信息化工作平臺,建立了審計綜合管理、作業實施、監控預警“三位一體”的審計信息系統。完成了財務管控業務審計系統的設計開發,實現了ERP業務審計系統優化和升級,開展了審計綜合管理系統和審計門戶應用考核,推動了系統的深化應用。公司基層單位,應以審計信息化深化應用為契機,積極應用ERP業務審計系統各功能模塊開展審計項目作業、在線審計,有效克服審計信息化手段缺乏,審計進不了門、打不開賬的困境。在審計項目規劃與計劃、審計項目與作業、成果應用等審計日常管理中,加大審計門戶和審計綜合管理系統的應用,要求全員操作,加大工作協同,實現審計工作的信息化、標準化;通過實踐,改變審計人員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提升內部審計工作水平。通過實踐,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為審計信息系統再優化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建議。
(三)積極轉變內部審計方式。充分發揮ERP業務審計系統“實時反映、實時分析、實時監控”的特點,加強各項業務在線監督和非現場審計,充分發揮審計工作在內部控制中的預防、預警、預控作用,防范和化解企業經營風險,促進公司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這為從單一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審計與事中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相結合提供了可能。ERP系統中,數據都是從最原始的業務中產生,數據來源實現了唯一性、及時性,為實現事中審計、實時審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以往審計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出具有重要風險提示作用的一些關鍵指標,對經營管理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預警,不斷提升內部審計效果。
(四)做好審前調查工作。在審前現場調查工作開展前,審計人員可以通過ERP業務審計系統,初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通過取得相應的ERP系統權限或利用ERP審計業務系統的數據采集功能,取得大量的審計數據和信息。內部審計人員可以根據職責分工,利用篩選、分類、分組、排序等技術手段,對審計對象進行初步判斷,尋找有價值的審計線索,以便在進行現場審計時,理清審計思路,突出重點,調查取證能夠有的放矢,縮短現場審計時間,提高審計效率。
(五)全過程管控審計項目質量。審計組長可以利用審計綜合管理系統,實時掌握每個審計小組、每位審計人員的工作進展和成效。通過查閱、審核系統中審計工作記錄和底稿,掌握審計現場的情況,指導和幫助現場審計人員把握審計重點,及時糾正審計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偏差和誤判,確保審計進度和質量。企業要加大對原始數據的實質性審計程序,保證信息系統中業務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確保系統程序的正確性和數據處理的可靠性,減少人為舞弊的機會。實際工作中,為了完成有關考核指標,輸入ERP系統中的業務數據與實物流有一定差距。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對系統原始數據準確性的審核,特別是對賬實符合性的審核,是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的基礎。
(六)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技能,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隨著國網公司ERP系統的推廣實施,對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審計人員除應具備財務、審計專業基礎知識,熟悉財經法規以及審計規范外,還要掌握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公司要加大對審計人員計算機審計培訓的力度,使其在實踐中將審計知識與計算機技術有機結合,將ERP系統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審計實踐中;內部審計人員除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學習先進的審計理念和方法外,還要學習計算機和數據庫操作技能,以適應現代內部審計發展的需要。
三、結束語
隨著ERP系統的成功實施,國網公司的組織形式、管理體制、控制要點等發生了重大變革,內部審計的環境、技術和方式等將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審計工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國網公司加快推進“一個平臺、兩大系統”的建設,為審計工作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基層單位審計可通過深化應用審計信息系統,加強對公司各項業務和審計工作的監督管理,使審計工作融入到業務管理活動中,完善公司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方學智.ERP環境下提高審計工作質量策略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22):24-25.
2.楊煒杰.ERP系統下內部審計工作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2,(12):24-25.
3.王卿麗.基于風險導向理念的數字化審計[J].新會計,2012,(10):63-64.
作者:王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