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春節前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標準體系迎來了新成員——《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以下簡稱《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這項全新的準則由財政部正式發布,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會計準則的企業范圍內施行,并鼓勵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提前執行。
事實上,在2014年1月間,財政部相繼發布了一批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新規定。記者以為,從某種程度上說,2014年1月是名符其實的“會計準則制度發布月”。
最大亮點:公允價值準則掀開面紗
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于2007年開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對規范我國企業會計行為、提升會計信息質量、促進資本市場完善、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財政部一直致力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標準體系的建設,并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持續趨同,隨之進行修訂與完善。
可以說,在2014年1月這一輪的會計準則發布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全新的《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掀開了神秘面紗,驚艷亮相。從2012年5月公開征求意見算起,《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在國內的問世至少經過了18個月的準備工作。
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國外在兩年半之前已經專門針對公允價值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準則,而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要保持與國際持續趨同,公允價值計量肯定也會跟進國際準則。
記者注意到,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作為與國際金融危機密切相關的重要準則之一,公允價值日益受到各方高度關注。2011年5月,國際兩大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更是同步發布了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新規范。
事實上,在我國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已經在存貨、資產減值、股份支付、租賃、職工薪酬、企業年金基金等內容中涉及到了公允價值的方法和原則,但之前并沒有對公允價值計量單獨進行規定。目前,公允價值計量已經在會計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而隨著《39號公允價值準則》的發布,在原先的一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的基礎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標準體系達到了39項具體準則,實現了進一步的擴展與完善。
《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共分為13章、53條,在內容方面,從相關資產或負債、有序交易和市場、市場參與者、公允價值初始計量、估值技術、公允價值層次、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市場風險或信用風險可抵消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披露等方面對公允價值計量準則進行了規定。
在《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根據該定義,衡量公允價值的關鍵在于以市場為基礎的計量,而不是特定主體的計量。因此,在計量公允價值時,企業應當采用當前市場條件下,市場參與者在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定價時可能采用的最優假設。
對于某些資產和負債而言,存在可供利用的市場交易或市場信息,但也有一些資產和負債,則沒有可以利用的市場交易或市場信息。《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計量公允價值時應當采用其他估價技術,并盡可能多地使用相關可觀察輸入值,盡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觀察輸入值。
發布準則修訂及解釋:會計準則體系進一步完善
除了《39號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外,此輪準則發布涉及的內容還包括修訂發布《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以下簡稱《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以下簡稱《9號職工薪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6號》。
同時,《企業合并準則補充規定——同一控制下處置子公司的相關會計處理(征求意見稿)》、《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補充規定——債務工具與權益工具的區分及相關會計處理(征求意見稿)》這兩份會計準則補充規定也于1月發布,正在公開征求意見。至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進一步完善。
30號準則引入會計實踐中的“綜合收益”
財政部此次修訂發布《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旨在適應會計準則國際持續趨同,進一步提高企業財務報表列報質量和會計信息透明度。隨著《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的印發,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38項具體準則的通知》(財會[2006]3號)中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同時廢止。《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將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范圍內施行,鼓勵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提前執行。
有網友認為,修訂后的《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使得企業會計報表回歸反映企業完整真實經營狀況的本質,加強了報表在風險觀測和風險控制方面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第二章基本要求中以及最后引入“綜合收益”這一概念上。
對此,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表示,“綜合收益”和“其他綜合收益”早就在上市公司列報里有披露了,可算作舊聞,算是將會計實踐引入準則之中。
該財務人員進一步介紹稱,對上市公司而言,《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的變動不大,主要是細化和強化了對持續經營能力、重要性方面的內容;同時類似“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應當歸類為流動資產”這樣的內容,其實就是實質重于形式的一種表現。
也有網友表示,2014年7月1日開支施行,這意味著,上市公司在2014年的半年報中就要使用修訂后的《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報送財務報表,這對那些使用會計軟件的企業而言,反應時間太短了。
新版《9號職工薪酬準則》職工薪酬范圍進一步擴大
財政部此次修訂發布了《9號職工薪酬準則》,旨在保持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進一步規范職工薪酬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披露。新《9號職工薪酬準則》將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范圍內施行,鼓勵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提前執行。
修訂后的《9號職工薪酬準則》包括短期薪酬、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其他長期職工福利、職工薪酬披露等內容,共計8章32條,在內容上進一步細化。同時,在新版的《9號職工薪酬準則》中,職工薪酬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新增了離職后福利、其他長期職工福利的內容,并將企業給予受益人的福利也納入職工薪酬的范圍內。同時,全職、兼職與臨時工,勞務派遣工等的福利都被納入到職工薪酬之中。此外,《9號職工薪酬準則》還明確了職工薪酬會計處理的銜接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6號》關注企業合并
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是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本次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6號》,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企業因固定資產棄置費用確認的預計負債發生變動時的會計處理;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在被合并方是最終控制方以前年度從第三方收購來的情況下,合并方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對被合并方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的確認。
自2007年1月1日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開始實施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財政部已經發布了5次解釋。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新舊制度銜接
在對《企業會計準則》標準體系進行修訂完善的同時,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標準體系建設也在推進之中。
在修訂發布《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彩票機構會計制度》、《中小學校會計制度》之后,2014年1月間,財政部又相繼發布了與之相關的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
財政部在上述文件中,分別對科學事業單位、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彩票機構等的新舊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會計處理進行了規范。財政部要求科學事業單位、高等學校、中小學校,以及彩票機構自2014年1月1日起,嚴格按照新制度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報財務報表,并做好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