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從宏觀經濟面還是微觀經濟面來看,我國實體經濟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挑戰,為此盤活現有資本來建立起企業的內涵式發展路徑,則構成了諸多企業管理者的共識。就內涵式發展的簡單模型而言,可以被看作為追求“產出/投入”比值的最優化過程。然而,企業在發展中卻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其實則體現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現的綜合體。因此,建構起企業財務管理與內控目標相契合的態勢,便成為未來企業財務管理活動需要重視的課題。
在組織資源范疇下來理解內控,其關鍵在于從量上確定好人力與物力之間的比例關系,從質上把握好人力與物力之間結合的績效。作為財務管理的對象——資金流來說,在成為了媒介人力和物力的重要要素。從中不難發現,二者之間的契合實則在于形成“內控目標——財務管理——績效評價”的路徑結構。
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當前企業內控目標分析
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邏輯下來分析企業內控目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
(一)人力與物力在數量比例上的匹配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普遍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根源于信息不充分條件下的生產決策失誤,也來源于同類型企業產品同質化生產的現實。因此,在減能增效原則下必然發生著削減產能和提升產品技術創新力度的活動。這就意味著,人力與物力之間的比例關系,將隨著物力資源的有序縮減而使人力資源動態適應減少了的崗位需要。從企業經濟目標和社會責任的視角出發,財務管理活動必須應對在崗人員和轉崗人員的經濟和社會行為。
(二)人力與物力在功能結構上的適合
減能增效不僅是目前廣發企業的發展愿景,更是腳踏實地的現實工作。這里的關鍵在于“增效”二字,即在人力和物力總量下降的情況下企業仍能生產出更多的有效產品來,可見這里就需要提升人力與物力在功能結構上的績效了。具體而言,提升在職員工的人力資源存量和提高企業資本有機構成,都構成了提升績效的關鍵步驟。
二、分析基礎上的財務管理模式定位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財務管理模式可定位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數量比例匹配目標下的財務管理模式定位
上文在做目標分析時已指出,人力與物力在數量比例上的匹配包含了兩項組織變革,其一在于轉崗部分員工和壓縮部分設備的使用量;其二則在于通過引進人才來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為此,財務管理模式定位可細化為下面兩點:
1.履行社會責任和盤活存量資產。針對轉崗或辭退的特定員工群體,應通過補償機制來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從而踐行企業人性化管理的原則。對于壓縮后的不用資產,則需要借助市場機制來盡力給予盤活。
2.根據企業發展需要支撐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活動是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體循序漸進的過程,期間不僅需要配備相關人員也需要項目資金的支持。因此,財務管理活動便須在以上兩個方面有所作為。
(二)功能結構適合目標下的財務管理模式定位
提升在職員工的人力資本存量和提高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成為了財務管理活動的路徑指向。它們分別定為于下面兩點:
1.支撐企業的業務培訓工作。關于這一點容易理解,即通過建立財務部門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間的業務協作,將能較好的完成對員工的業務培訓,從而提升他們的單位工效。
2.管控企業的設備引進工作。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雖然能優化企業的物質基礎,但卻會抬高企業的運營成本。因此,在成本控制要求下的財務管理活動,便成為了此處的模式定位。
三、定位驅動下的財務管理模式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驅動下,關于財務管理模式的構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展開。
(一)明確內控目標
根據“內控目標——財務管理——績效評價”的內在邏輯,首先需要明確所在企業的內控目標。本文在前面的闡述中給出的目標元素,實則從我國整體層面而言的,但就具體的企業來說仍還有自身的采購目標、生產目標、銷售目標。因此,需要通過企業管理層牽頭促使財務部門人員能明確企業的近期和遠景內控目標。
(二)支持人事管理
支持人事管理主要在于兩個方面:(1)專業技術人員的招聘;(2)在職員工的培訓。對于前者而言,在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上需要不斷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因此財務部門應在預算上充分考慮到人力資源部門,在人才尋找和識別過程的經費支出。對于后者而言,針對在職員工的崗位培訓不僅體現在單純的講課形式,還涉及到拓展活動的開展以及業務深造等方面。因此,財務管理部門也應在專項資金的預算上配合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上述工作。
(三)踐行社會責任
減能增效必然導致部分員工的轉崗和離職,這可能會對企業帶來較大的變革阻力;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須強化自身的人性化管理意識,因此無論是減少阻力還是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都應給予這些員工適當的貨幣補償。對此,財務管理部門應在企業制度下完善對這一板塊的資金預算和發放活動。當然,這里也存在著多部門之間的協商要求。
(四)強化成本控制
強化成本控制仍是企業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企業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必然原則。財務管理在管控資金流的基礎上,更應在設備采購預算審核和配置上發揮建設性作用。具體而言,財務人員應全程參與到關鍵設備的采購中來,并隨時向企業管理層提供企業的資金信息和建議。
四、問題的拓展
最后,在結合本文主題在以下兩個環節對問題進行拓展。
(一)財務人員意識的提升
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1)崗位培訓。崗位培訓的重點在于崗位意識,而對于意識的增進則需要創新工作方式。并在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開展的推動下,強化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活動的聯動開展。(2)部門調研。建立部門調研的長效機制,在于獲取各業務部門資金需求狀況的一手信息,以及對固定資產使用情況進行考察。在實施具體增強措施中,不僅應建立推動他們主動與各事業部財務人員聯系的長效機制,還應設計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
(二)財務管理的績效評價
財務管理目標是否達到企業經營目標的要求,則需要建立針對財務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體系中的指標最為關鍵。如,以財務部門作為整體考核對象,將年度資金預算準確率、固定資產使用效率、預算資金使用效益,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標體系。并在對上負責的機制下,進行人員績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據評價結果,分別給予財務人員年終獎勵或是懲戒。
五、小結
本文認為,建構起企業財務管理與內控目標相契合的態勢,應成為未來企業財務管理活動需要重視的課題。財務管理模式可以圍繞著:明確內控目標、支持人事管理、踐行社會責任、強化成本控制等四個方面來展開。
具體而言,遵循“內控目標——財務管理——績效評價”的內在邏輯;財務管理部門也應在專項資金的預算上配合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在給予轉崗和離職員工適當貨幣補償上發揮作用;應在設備采購預算審核和配置上發揮建設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霞.改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N].財會信報,2011(6).
[2]趙奕凌.物流成本控制與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3]李莉.企業財務管理淺析[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5).
作者:李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