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逐漸轉向培養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各類經濟組織從事會計和財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針對會計學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轉變及畢業生數量的逐漸增多,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并且就業初期主要是從事會計基礎核算工作的現狀,高校會計學專業應構建與學生培養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課程體系。
一、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是指從事某項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職業能力是指能夠在一個真實工作環境中按特定標準承擔工作角色所應具備的能力。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CGA)認為,職業能力是指能夠有效履行特定職業角色而必須具備的知識、技巧、才能和行為的總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職業能力是以一種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當的態度履行高標準工作的才能。參考以上定義,根據我國會計實務現狀及社會的需求,本文將我國會計人員職業能力定義為:能夠使職業會計人員達到職業職責所要求的水準并能高質量地從業所需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品格及職業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會計專業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工作適應力。
二、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構成
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應由職業知識、職業品格和職業技能構成。會計職業知識是職業能力的基礎,職業品格是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靈魂,職業技能表現為不同會計人員能力的差異,是職業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體現。
(一)職業知識
1.會計核算與會計實務處理能力
熟悉會計準則、相關規章制度和會計工作流程,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如實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變動,滿足企業的管理要求,及時提供真實可靠、能滿足有關各方需要的會計信息。
2.財務報表分析能力
熟悉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能夠根據企業財務報表及相關信息,對企業的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3.財務管理能力
具有科學的理財觀,能夠對企業的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優選判斷;具備企業財務預算的編制能力,了解財務預算的執行和控制要求。
4.納稅申報能力
熟悉國家稅收政策,能夠正確計算企業各項應納稅額,能夠獨立完成納稅申報工作。
5.會計監督與審計能力
能夠有效地對企業各項經濟業務進行必要的會計監督,保證各項經濟業務的合法、合規、真實合理,掌握基本的審計查錯和糾弊技術。
6.職業判斷能力
能夠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運用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根據會計環境和企業經營特點,依照一定的職業規則,對不確定的會計事項或交易事項做出有利于企業的判斷和選擇。
(二)職業品格
1.愛崗敬業,用心服務
會計人員應當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鉆研業務,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所從事工作的要求,應當積極運用所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方法,為改善單位的內部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
2.熟悉法規,依法辦事
會計人員應當掌握會計準則,熟悉財經紀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處理各項經濟業務時能嚴格遵守和執行各項會計方針、政策、財經法規,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
3.客觀公正,堅持原則
會計人員要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觀公正的態度,對所有人員一視同仁,不講親疏。同時,還要敢于抵制歪風邪氣,同一切違法亂紀行為斗爭。
4.誠實守信,保守秘密
會計人員應當嚴守秘密,除法律規定和單位領導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單位的會計信息。
(三)職業技能
1.業務操作能力
會計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會計人員在進行具體業務處理時需要進行有關會計方法的選取、會計數據的估計、會計信息電算化的操作、會計資料的網絡化傳輸等工作,這些工作都要求會計人員具有相當嫻熟的業務操作能力。
2.溝通能力
會計工作具有管理屬性和服務屬性,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接觸不同層次的利益相關者,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具有在不同環境中聽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還應具有準確恰當地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溝通的能力。有效溝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誤會,消除監督中的敵意。
3.協調能力
會計人員在一定的組織中,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善于協調,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以優化會計工作的內外環境。
三、符合會計人員職業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構建
(一)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模塊化原則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識完整的學科體系設置原則,以會計職業能力為依據,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設計課程的模塊化原則。根據職業能力分析,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應包括職業基礎課程、職業知識課程、職業品格課程、職業技能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五個模塊。
2.靈活性原則
該原則可以通過增設選修課程來體現,設置選修課程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就業取向更靈活地學習。同時,選修課程的內容應隨著經濟環境、會計準則的修訂不斷更新,確保課程設計能夠靈活應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
3.融合性原則
該原則是把用人單位需要的會計從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ERP資格證、初級會計師資格證等證書的知識內容整合到學歷教學體系中,以實現學歷教育、素質拓展與職業資格取得相互融合,縮短學生的就業適應期,提高就業競爭力。
4.實踐性原則
會計工作對實踐操作的要求較高,因此課程開設應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鞏固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構建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1.職業基礎課程模塊
該模塊下應包括兩個平臺,一個是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另一個是學科基礎課程平臺,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以占到總學分的25%。通識教育課程平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課程結構中的基礎,起到“厚基礎”和“通”的作用,具體包括體育、軍事理論與軍訓、大學外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信息檢索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平臺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專業課程夯實學科基礎而設置的,具體應開設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基礎會計學、管理學、統計學、金融學、應用文寫作課程。
2.職業知識課程模塊
職業知識課程模塊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的會計核算、會計職業判斷、會計理論綜合運用、財務分析與決策、會計信息鑒證、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等會計職業能力,該模塊占總學分的20%左右為宜。職業知識課程模塊應開設的課程有: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法、審計理論與實務、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財務報告分析與利用。
3.職業品格課程模塊
職業品格課程模塊設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和科學發展觀分析問題,增強法律意識,為其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以占到總學分的10%。該模塊應開設的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經濟法、會計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形勢與政策。
4.職業技能課程模塊
職業技能課程模塊是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必要環節,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與理論教學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占總學分的30%左右。職業技能模塊課程可以按照逐步遞進的四個階段來安排。第一階段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課程單項實訓,應該配合職業知識課程來設置,以使學生達到既理解所學專業知識又掌握會計核算工作各環節具體要求的目的,可開設基礎會計手工模擬實訓、稅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核算模擬實訓等幾門實訓課程。第二階段是培養學生初步綜合技能的企業綜合模擬實訓,這一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崗位綜合勝任能力,可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軟件應用實訓、財務報表分析實訓和審計實務實訓等幾門課程。第三階段是培養學生高級綜合技能的現代企業綜合模擬實訓,主要開設ERP實訓課程。第四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科研實訓,該實訓可以通過學生在校外實習后寫作畢業論文來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實現途徑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
5.職業拓展課程模塊。職業拓展課程模塊是為了培養學生在會計職業領域的未來發展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拓寬視野而設置的以選修課為主的模塊,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占總學分的15%左右。本模塊可開設的課程有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行業企業會計、資產評估學、薪酬管理、財政學、證券投資學、企業戰略管理、管理心理學、商務禮儀、個人理財、財務預測與決策等。
四、適應會計職業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的實施
(一)實現師生互動教學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動手操作、分角色演練和師生共同探究等多種不同方式,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相互交流、探討的互動過程。
(二)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理論知識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師實踐經驗的積累。學校應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師脫產、半脫產去企業掛職鍛煉、頂崗工作,以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為教學服務。學校還應鼓勵教師參加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學習與認證考核,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以此來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還應出臺相應政策引導教師自覺朝著“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如在工資待遇、職稱評聘方面給予“雙師型”教師傾斜,在引進新教師時把是否有會計從業經歷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等。
(三)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會計職業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要想縮短畢業適應期,迅速進入工作角色,在學期間就必須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為此,學校應強化學生的會計工作實踐能力培養,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結合起來,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熟悉會計工作規范,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迅速適應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J].財會月刊,2010(09).
[2]唐秋燁.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1(12).
[3]龍露.基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0).
*本文系2013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會計學專業學生就業初期職業能力調查”(項目批準號201311035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李愛華 單位: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