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會計學基礎會計教材為例,采用實地調查、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基礎會計教材存在的缺陷和教材編寫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 基礎會計 教材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下教材的基本要求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體現“就業導向、階段需求、職業性傾向”。傳統學術型教育培養模式注重知識積累和理論的掌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要突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要把能力培養貫穿到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內容、教學方法等各個環節。然而,長期以來受本科教育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很多方面都還有所欠缺,最明顯的就是教材建設的滯后。
以會計學專業主干課程基礎會計為例,基礎會計是整個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作為專業入門課程,基礎會計知識的掌握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會計學專業其他課程的學習,甚至影響學生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合格會計工作者。因此,一本優秀的教材在會計教學中至關重要。
二、基礎會計教材現狀分析
我國目前的會計基礎教學類教材很多,一般有《基礎會計》、《會計基礎》、《會計學基礎》、《基礎會計學》、《會計學原理》等,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側重理論教學的本科教材和側重操作的高職高專教材。近兩年出現了一些新編的“應用型”本科教材,但是數量并不多。筆者實地調查了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改革與建設問題。樣本選取2011年、2012年出版的面向本科學生的教材多部,重點選取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或者明確表明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調查結果如下:
1. 教材章節安排。樣本教材內容編排相似,主要包括:總論,主要介紹會計起源與發展、職能與目標、會計核算方法等;賬戶與復式記賬;制造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賬戶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成本核算、財產清查、報表及賬務處理程序;會計工作組織及會計規范等。這種模式是幾十年的會計教學形成的,但還存在一定缺陷。
一般來說,樣本教材開篇在簡單介紹會計起源發展之后,給出了會計的定義,接著是會計職能與目標,會計假設及核算原則。這樣做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沒有任何會計相關知識的初學者來說,開篇就接觸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抽象知識,并無助于理解會計的含義。這一部分內容如果在學生對基礎會計有一定了解,對會計業務較為熟悉之后再進行講授,則較為合理。然而目前從樣本來看,73%的教材在第一章就講授會計假設及核算原則,這說明傳統的編排模式仍然占絕大多數。只有7%的教材把這一部分內容放在了教材最后一章,另有20%的教材在基礎會計教材部分沒有涉及這一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在標有“應用型”、“實用型”、“創新性”等字樣的教材中,仍有一半(50%)的教材在第一章就介紹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內容。
另外,對于初級會計從業人員來說,各類會計人員的職能和責任與業務能力相比是較為重要的內容,而且對各類行業、各類會計機構和會計崗位進行熟悉,有利于初學者對會計逐步了解。但是這一內容在大多數教材中都不被重視,安排在最后一章。67%的樣本教材把這一部分內容列在最后一章,13%的教材根本沒有提及這一內容,只有20%的教材把這一部分放在教材的第一章。即使“應用型”教材也沒有太大差異,只有25%的教材把這一內容放在第一章。
2. 教材內容安排。
(1)會計憑證。會計憑證分為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是經濟業務發生的書面證明,是會計檔案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大多數教材對會計憑證的講解都不夠詳細。
幾乎全部的教材都有原始憑證的定義與常見原始憑證介紹,但是并沒有給出實例。67%的教材只給出兩三張空白的原始憑證圖片,剩余33%的教材給出了填寫完整的原始憑證,只有少數教材附帶著原始憑證的填寫說明。從原始憑證種類上看,大多數教材較為重視領料單等自制原始憑證,較少講解各種外來原始憑證。教材上常見的原始憑證主要有部分發票,領料單、發出材料匯總表和制造費用分配表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不到10%的教材會在課后習題中要求學生練習原始憑證的填寫。這種狀況在“應用型”教材中有所改善,填寫完整的原始憑證的內容提高到75%。大多數學生對原始憑證認識不全,這就造成了學生僅僅通過原始憑證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經濟業務,或者不知道一筆業務應該包括哪些原始憑證。不認識原始憑證就沒有辦法記賬,更沒有辦法查賬,那么更進一步的會計工作就無從談起了。
記賬憑證的情況與原始憑證差不多,但相對原始憑證大多數教材對記賬憑證較為重視,這一點體現在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上,下文還要詳細分析。
(2)會計賬簿。會計賬簿是會計處理的重要內容,填寫賬簿是會計組織程序的重要環節。然而,目前的教材對會計賬簿的講解不夠實用、詳細:教材上在講解不同類型賬簿的格式、登記方法、核算內容和特點時充斥著大段文字敘述,缺少對應賬簿的圖片展示;最后以條文的形式列舉賬簿的登記規則和錯賬的更正,缺少具體的圖片展示的賬簿登記規則和錯賬更正的實例。63.3%的教材沒有提供填寫完整的會計賬簿實例,86.7%的教材課后沒有會計賬簿填寫的對應習題。教材上也極少通過業務來體現賬簿的用途與區別。比如,為什么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要填寫日記賬,什么時候要填寫多欄式明細賬而不是三欄式明細賬。學生沒有見過真正的賬簿,就無法對賬簿進行深刻理解,也就無法對錯賬進行正確的更正。
(3)會計組織程序。會計組織程序又叫會計核算形式,會計組織程序有六種方法(也有教材說七種),其主要區別表現在登記總賬的依據和方法不同,大多數教材主要講述記賬憑證核算形式和科目匯總表核算形式。這些教材只是列出了各種方法的流程圖、優缺點和適用范圍,既沒有會計業務的具體例題,也沒有填寫完整的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這一情況較為普遍,在樣本教材中比例為56.6%。在標有“應用型”、“創新性”的教材中,這一比例甚至更高75%。
(4)會計報表。會計報表是會計賬務處理程序的最后一步,因為內容較難,大部分教材僅僅介紹一下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格式,就不再深入講解編制方法了。會計的最終目的是為利益相關者提供信息,而會計信息的載體就是會計報表。如果不會編制報表,那么之前所有的會計工作都沒有意義。
3. 課后習題安排。大部分基礎會計教材每個章節之后都附有練習題,有的教材還專門配備了練習冊。題型包括選擇、判斷、業務、簡答等。57%的教材有單項選擇題,50%的教材有多項選擇題,46%的教材有判斷題,客觀題所占的比例較多。71%的教材有復習題、簡答題等主觀題,超過80%的教材有業務處理題。然而這些習題種類和數量雖然較多,但是有明顯的缺點:
(1)習題中客觀題所占比例過大,單選、多選、判斷等客觀題只能夠考察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掌握,卻基本上不能考察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復習簡答等主觀題大多數是教材中概念定義的復述,不能促進學生的思考。
(2)業務處理題雖然所占比例較大,但在每個章節的分布并不平均,大多集中在“制造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成本核算”、“財產清查”這幾個章節。其他章節幾乎沒有業務處理。比如,會計憑證、會計賬戶和會計賬簿這幾個章節的練習題基本上都是客觀題,基本上沒有出現過讓學生填寫憑證和賬簿的練習。
(3)會計處理過于注重會計分錄。常見的業務題模式是“某日,某公司發生了某項業務” 。這種情況下,學生不需要運用的自己的主觀判斷就可以確定業務類型。而且由于沒有給出原始憑證,學生也不需要分析業務是否存在問題,如購買貨物是否與發票一致,金額是否有誤,收到的原始憑證是否齊全等等。這必然無法訓練學生的判斷能力。然而,會計工作就是需要從業者時刻進行執業判斷的過程,缺乏判斷能力的從業者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會計工作者。
(4)大部分教材不重視課后習題的編寫。有時不同教材題目會出現重復,甚至同一本教材的題目在不同章節出現重復現象;有的教材課后習題與章節聯系不密切,不能從本章節中得到習題的答案;甚至有的教材沒有習題。樣本中有兩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教材沒有任何形式的習題,教材中也沒有關于憑證、賬簿的任何實例圖片。另有三本教材(10%)課后習題沒有任何形式的業務處理題。
三、對策及建議
1. 對教材結構進行調整。盡量將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放在后面的章節,將較易理解的常識性內容放在前面,以增進初學者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將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會計職業道德等放在首章,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放在最后,或者不在基礎會計教材部分講述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改為在中級財務會計部分進行介紹。
2. 突出憑證、賬簿在基礎會計中的重要性。例題中要介紹填寫完整的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并有較為詳細的填寫說明;所有涉及業務的例題和習題盡量附帶原始憑證,參考答案要有填寫完整的記賬憑證、登記總賬及明細賬。不同類型格式的總賬和明細賬要舉出實例并加以填寫說明。
3. 無論介紹哪種賬務處理程序,盡量有完整的會計業務處理流程(有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總賬明細賬),最終做出簡單的會計報表。
4. 每個章節最后的練習題必不可少,如果限于教材篇幅,可以單獨編寫配套的習題集。習題內容要與本章節聯系緊密,盡量多出一些能夠鍛煉學生操作能力的實務題,將客觀題的數量限定在一定比例。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曉華.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財會月刊,2011;9
2. 郭枚香.應用型本科教育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財會月刊,2010;36
3. 李勤.應用型會計本科實踐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財會月刊,2010;21
【作 者】
賈榕泉
【作者單位】
(山東女子學院會計學院 濟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