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高級經濟師論文 > 我國區域、地區宏觀稅負比較研究

我國區域、地區宏觀稅負比較研究

【摘要】宏觀稅負問題是稅收政策制定和設計的核心問題,適度的低稅負有利于經濟增長。本文比較了我國2007 ~ 2011年區域宏觀稅負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體狀況,發現除2008年之外我國GDP增速一直較高,而隨著稅收增速超過GDP增速,宏觀稅負在逐漸升高,稅收彈性系數普遍超過1。本文還具體分析了2011年各地區宏觀稅負,發現差異主要是地區長期發展不同所致,地理環境、產業結構、稅收征管水平及國家和地區政策等因素也不容忽視。
【關鍵詞】宏觀稅負 稅收彈性系數 產業結構 稅收征管水平

一、相關概念與研究范圍界定
稅負,即稅收負擔,是指納稅人承擔的稅收負荷。從相對額考察,稅負是指納稅人實際繳納的稅額占計稅依據應繳納稅額的比重,即稅收負擔率。宏觀稅負,即宏觀稅收負擔,是指宏觀層次納稅人承受稅收的狀況。
宏觀稅負問題是稅收政策制定和設計的核心問題,這是因為,宏觀稅負既影響著國家的財政狀況和宏觀調控能力,又影響著企業和居民負擔納稅的水平,從而影響微觀經濟動力,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水平。
從區域角度來說,我國不同區域的財政收入、宏觀稅負、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證明,適度的低稅負有利于經濟增長。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社會(納稅人)承受稅負的能力越強,宏觀稅負的上限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正是由于宏觀稅負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我國區域宏觀稅負進行比較研究,并對我國地區稅負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本文主要是比較2007 ~ 2011年這5年間區域宏觀稅負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體狀況及區域宏觀稅負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并分析2011年的地區宏觀稅負狀況,同時分析地區宏觀稅負出現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經濟發展方面考慮,我國對區域的研究一般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在本文的研究中,東部區域指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11個省、市,中部區域指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個省,西部區域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內蒙古和廣西12個省、區、市。
本文的研究對象包括全國宏觀稅負、區域宏觀稅負和地區宏觀稅負。宏觀稅負一般分為三個口徑:小口徑的宏觀稅負是指一定時期內稅收收入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中口徑的宏觀稅負是指財政收入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大口徑的宏觀稅負是指政府收入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
衡量宏觀稅負的指標主要有國民收入負擔率、國民生產總值負擔率和國內生產總值負擔率等。我國一般把國際公認的宏觀稅負指標——稅收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作為衡量總稅負的標尺。本文定義宏觀稅負為國內生產總值負擔率,是指一定時期內稅收收入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據此,有如下計算式:
全國宏觀稅負=全國稅收收入總額/全國GDP
區域宏觀稅負=區域稅收收入總額/區域GDP
地區宏觀稅負=地區稅收收入總額/地區GDP
二、2007 ~ 2011年區域宏觀稅負與經濟發展狀況
1. 2007 ~ 2011年5年間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狀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全國及東中西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在2007 ~ 2011年一直處于穩定增長狀態,除了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GDP增速有所放緩以外,其他年度的GDP增速均保持在17%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過20%。從各區域的具體表現來看,以GDP總量而言,東部區域的GDP在全國的占比保持在62%左右,中部區域的GDP在全國的占比保持在25%左右,西部區域的GDP在全國的占比保持在13%左右。這一差異明顯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這是由各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原因所形成的,受制于國家政策、地理位置、環境和人才流動等因素。對于GDP增速而言,西部區域的增速在2007 ~ 2009年最高,在2010 ~ 2011年稍次于中部區域,東部區域在2007 ~ 2011年的增速都是最低的,但差距并不大。我國從2000年開始西部大開發戰略,從2006年開始中部崛起戰略,使得近幾年西部與中部區域的經濟開始邁上較快的發展軌道,長期將會有利于我國三大區域趨于平衡性發展,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2. 2007 ~ 2011年5年間我國區域宏觀稅負程度總體狀況(以百分比表示)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我國的區域宏觀稅負在2007 ~ 2009年保持在18.5%左右,2010 ~ 2011年則逐年升高。影響宏觀稅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稅制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影響宏觀稅負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質量和稅收征管質量兩個方面。其中,經濟因素對宏觀稅負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變化;二是經濟運行質量的改變。2007 ~ 2011年期間,第二產業特別是冶金、石化、有色金屬、機械制造、煤炭、電力等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快于GDP的增長速度。因為第二產業稅負在宏觀稅負中占比較大,這使得稅收的增長速度快于GDP的增長速度,全國宏觀稅負水平在2010 ~ 2011年有所升高。而在經濟發展速度一定的條件下,經濟運行的質量越高,企業繳納的稅收就越多,在此期間,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集約型、質量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形成,經濟總量明顯增加,從而也推高了全國各區域的宏觀稅負水平。

稅收征管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近幾年,隨著稅制的不斷改革,我國的稅收征管機制不斷完善,征管手段也逐步現代化,征管質量和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自然也會提高全國的宏觀稅負水平。當然,稅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稅制結構,如2007 ~ 2011年間比較重要的稅制改革為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開始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增值稅轉型等就是如此。
從區域上看,東部區域的宏觀稅負最高,保持在20%以上,高于全國的宏觀稅負,西部的次之,中部的最低。一般來說,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承受稅負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低。我國東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宏觀稅負也最高,但是中部區域的宏觀稅負卻低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西部區域,這與理論不太一致。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三點:第一是中部區域的稅收總量不高,而稅收總量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二是中部區域的第二產業規模偏小,產生的規模效益不高,同時第三產業占比不高,需要進一步地發展;第三是中部區域的投資相比其他區域稍顯不足。

上圖所示為全國宏觀稅負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為進一步說明全國及區域宏觀稅負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本文引入稅收彈性系數。稅收彈性系數是指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反映程度,常用來反映經濟與稅收的協調發展程度。通過不同區域之間稅收彈性系數的對比,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各區域之間稅負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均衡協調。計算公式為:稅收彈性系數=(稅收收入增量÷稅收收入總量)÷(GDP增量÷GDP)×100%。按照經濟學理論,稅收增長比例應該和經濟增長比例大致相同,即當稅收彈性系數為1時,是比較完美和協調的增長態勢。但稅收增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經濟結構中的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國民收入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調整及變化會導致稅源結構和稅收收入質量的改變,同時稅制改革及統計口徑等原因,都會造成稅收與經濟增長的不同步。經濟學界一般認為,彈性系數在0.8 ~ 1.2間為合理區間。合理的稅收比例對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

表3反映了2007 ~ 2011年我國區域稅收彈性系數。其中,2007年我國的稅收彈性系數為1.3,考慮到前期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期,而且稅收征管手段也不斷增強,彈性系數在1.0 ~ 2.0間均可認為屬于合理范圍;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稅收增速和GDP增速都放緩,且稅收增速小于GDP增速,稅收彈性系數小于1;2009 ~ 2011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稅收增速大于GDP增速,稅收彈性系數逐漸增大,大于1。從區域上看,西部區域的稅收彈性系數最大,中部與東部的次之。由區域稅收彈性可以看出,西部區域的稅負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尚不協調,宏觀稅負最重,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區域經濟結構的差異、稅制的不完善和征管水平的差異等。
三、2011年地區宏觀稅負現狀
通過對2007 ~ 2011年區域宏觀稅負比較、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宏觀稅負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關系的分析,可以發現每一區域的宏觀稅負、經濟發展水平和稅收彈性系數都有差異,而形成差異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地區的經濟發展基數和潛力、地區產業結構、地理位置、征管水平、國家和地區政策等方面。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宏觀稅負,有必要對各區域、各地區的宏觀稅負進行細化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2011年東部區域的11個省、市中,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宏觀稅負最高,也是全國最高,河北的最低。上海、北京和天津都是我國的直轄市,屬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而且國企都集中于此,按照我國目前的稅制,稅收也都集中于此,必然導致其宏觀稅負最高。相比于東部區域22.11%的宏觀稅負,河北、山東、福建、遼寧、江蘇和浙江省都低于這一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其在東部區域中GDP最低,稅收收入也最低,但稅負卻高于區域水平。
中部區域的8個省中,山西的宏觀稅負最高,河南的最低。山西是我國的煤炭大省,前文已提到,在2007 ~ 2011年期間,煤炭行業的發展速度較快,其工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快于GDP增速,使得稅收的增速快于GDP的增速,以致山西的稅負水平高于中部區域的稅負水平。相比于中部區域12.03%的宏觀稅負,河南、湖南和湖北都低于這一水平。
西部區域的12個省、區、市中,云南和新疆的宏觀稅負最高,廣西的最低。云南的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占比較大,新疆的旅游業占比也較高,而且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發展速度較快,而第三產業和礦產資源對稅收的貢獻較大,因此這兩地的稅收增速快于GDP增速,導致這兩地的稅負水平高于西部區域的稅負水平。相比于西部區域15.44%的宏觀稅負,廣西、四川、內蒙古、重慶、甘肅、青海和寧夏都低于這一水平。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內部的各地區稅負是有很大差異的。就全國范圍來看,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宏觀稅負最高,河南和湖南的宏觀稅負最低,而且宏觀稅負最高的上海為49.99%,最低的河南為8.80%,相差達到5.68倍。初步分析地區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各地區的地理位置不同,產生了地理優勢與劣勢;②產業結構各有偏重,對經濟和稅收的貢獻率不同;③稅收征管水平不一致,尤其是稅收征管現代化程度不同;④在統一的國家財稅政策下,國家或地區為了不同目的而給予了不同的鼓勵或扶持政策。以上因素造成了各地區的發展長期存在差別,尤其是這些因素對各地區的稅負差異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四、小結
通過上述描述性統計與分析可以看出,2007 ~ 2011年期間,除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外,我國的GDP增速一直較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在穩步增長,我國國民經濟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隨著我國的稅收增速超過GDP增速,宏觀稅負在逐漸升高,稅收彈性系數也普遍超過1。這種情況引起了學術界的熱切關注,既有關于我國稅收收入超常增長的影響因素的探究,又有關于我國宏觀稅負過高的爭議。筆者認為,我國稅收收入并不是超常增長,只是增長速度較快而已,而稅收的快速增長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體狀況,也是建立在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預期的基礎上的。
隨著稅制深化改革,我國稅收征管手段不斷加強,稅收征管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這對于稅收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稅收與GDP的統計口徑縮小差異、國家與地區政策的激勵、經濟環境的改變和人才流動等對稅收的增長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我國宏觀稅負的合理確定,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統計與分析,盡可能周全地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經驗,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實情。
【注】本文系2012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央稅收收入征管政策執行效果聯網審計預警分析研究及審計應用”(課題編號:2012BAH08B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彭高旺,李里.我國稅收負擔:現狀與優化.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2
2. 郭健.我國地區稅負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4
3. 于洪.我國稅負區域性分布的歸宿分析.稅務與經濟,2007;3
4. 孫玉棟.稅收競爭、稅收負擔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及政策選擇.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5
5. 匡小平,肖建華.區域稅負再認識.稅務研究,2007;12

【作  者】
譚光榮(博士生導師) 尹 宇

【作者單位】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長沙 410079)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