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為事項法會計實踐提供了條件,包含經濟事項(Event)、經濟資源(Resource)和經濟事項參與者(Agents)三要素的REA模型為會計系統數據庫設計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后人的研究增加了地點(Location)要素,建立了REAL模型,本文在此基礎上將業務流程(Process)要素納入模型。REALP模型可更好地實現事項法會計目標。
【關鍵詞】REA模型 事項會計 會計信息系統 業務流程
一、引言
1969年,美國學者喬治·索特在《基本會計理論的事項法》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事項法會計。該文中,作者采用對比分析的手法對他稱之為“價值法”的傳統會計理論進行了多方面的批評,從而提出事項會計理論的思想本質、目標及其重要性,并闡明了事項法對傳統會計報表的影響。
按照其對事項理論的解釋,會計的目的是提供與經濟事項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被用于未來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這一理論使得會計信息或者會計可利用信息的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對于許多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擔心的會計信息無法支持非財務決策開出了一劑良方。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事項法會計的研究慢慢從理論走向了實踐。事項法會計的應用首先涉及的實際問題是如何定義和描述交易事項,這方面的研究始于會計信息系統(AIS)數據庫,在Chen(1979)的Entity-Relationship數據庫模型的基礎上,McCarthy(1979,1980)建立了包含經濟事項(Event)、經濟資源(Resource)和經濟事項參與者(Agents)三要素的會計系統數據庫設計模型,后被習慣稱為REA模型。1982年,McCarthy進一步闡述了REA模型的特征:存量-流量關系(Stock-flow),二元性關系(Duality),控制關系(Control)和組織內的責任關系(Responsibility),并清晰地繪出了REA模型圖。其后,Hollander等(1996)對REA模型進行了豐富和完善,增加了地點(Location)要素,提出了REAL模型。
二、REA模型的擴展
我們認為,在事項法會計理論提出后,關于REA模型的研究擴展了會計信息的范圍,加之信息技術的發展,會計的外延變開闊了。但之后的會計信息系統或ERP實踐的研究也有局限性。Weber(1986)用12家批發商的軟件系統數據做了REA模型有效性的經驗研究,結果顯示模型的主要要素被融入了系統中,但是語義的不同在幾個重要領域存在著,過于一般化的REA模型在這些領域內的有效性無法得到進一步的驗證。O’Leary(2004)比較了REA模型和世界著名ERP系統SAP后認為:二者有著實質上的相同點,REA模型可以從一般意義上解釋和幫助我們理解ERP系統的設計,但是ERP系統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流程和任務定義,比如REA模型沒有像ERP系統那樣給出直接線索來解釋某一個人力資源流程是如何工作的。
從整個REA研究脈絡來看,此模型的初衷是解決事項法會計中事項描述問題以及完成事項法會計的后續會計功能。事項法會計擴展了會計的外延,REA模型提供了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在其指導下被廣泛應用的ERP系統實踐又在事實上超越了REA模型本身。那么是REA模型過時了嗎?
傳統的價值法會計是各個經濟體對話的基本工具,事項法會計不是取代它,而是首先應保證價值法會計功能的實現,這是事項法會計的第一層次。在此基礎上,事項法會計的功能才是提供原本的交易事項信息,由會計信息使用者“各取所需”地去加工、利用這些信息,這是事項法會計的第二層次。開展第一層次的工作需解決好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事項法會計需要全面地定義和描述交易事項;第二個層面,事項法會計需要完成價值法會計所具備的功能。
在這兩個層面之間,我們可以增加一個解釋器(Interpreter Program),即建立一個在事項數據庫下游的轉換系統。它就像一個篩子,將每一事項多維度信息中符合價值法會計確認標準的信息挑選出來,根據會計規則通過映射的方式進入到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中,生成相關的憑證,供后續的會計程序處理。研究重點應落腳在交易事項的定義和描述以及翻譯器設計兩個方面,因為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的理論和規則是非常成熟的。由此看來,REA模型并沒有過時,其任務之一就是保證事項信息數據庫的設計能夠首先滿足事項會計第一層次功能的需要。
但REA模型需要進一步擴展。從會計信息需求者的角度來看,價值法會計所需要的會計事項信息首先必須得到保證,這是數據庫設計的基本目標。其次,價值法會計事項在進行交易事項追溯時的關鍵信息也需要在數據庫中得到體現。最后,會計信息(廣義)使用者在決策時需要的交易事項信息需要保留,這正是事項法會計追求的第二層次目標。
以上三條是從事項法會計信息的需求角度對數據庫模型提出的要求。如果從信息供應的角度,某項交易的信息維度可能是無限的,幾乎無法全部進行列舉,但可以根據事項法會計的信息需求目標規范交易事項定義和描述的必要信息維度。REA模型、REAL模型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為事項法會計數據庫的設計規定了必要而且足夠的信息維度,其最低標準是滿足事項法會計的基本需要,即完成價值法會計的傳統功能。該模型不排斥企業管理者納入更多信息維度。
Gal、Geerts和McCarty(2010)指出:所有的會計活動都遵循了REA模式,即資源(R)被參與者(A)通過事項(E)進行了交換。通俗地講REA模型清晰回答了兩個基本問題:事項交易了什么(Resource)?誰參與了交易事項(Agent)?后來的REAL模型回答了另一個問題:事項交易在哪里進行(Location)。其實還有兩個問題也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事項交易何時進行(When)?事項交易如何進行(How)?
最初的REA模型沒有明確做此方面的闡述,但是McCarty(2010)在研究企業組織通過ERP系統進行內部控制時,表示REA模型應體現企業業務流程(Business Process)概念。企業業務流程是事項交易如何進行的指針,因此可以肯定,REA模型的創立者對事項描述的所有5個問題都是有所回應和考慮的,可能只是被隱含在事項(E)維度。但是鑒于企業業務流程對記錄交易事項的重要性等,本文將REA模型進一步擴展為REALP模型(如圖1)。
三、REALP模型與事項法會計
業務流程要素的加入在時間和過程維度上豐富了交易事項的描述。比如一個采購事項往往要幾個過程來完成:采購計劃、供應商識別、商務談判、采購實現、售后服務保障。每一個過程還可以繼續進行細分,比如采購計劃包括計劃上報、計劃匯總、計劃審批、計劃下達等,而且按照業務流程,不同的參與者加入交易事項完成不同的職責,交易事項本身的進展程度也是管理者關心的一項重要內容。規范的業務流程使得交易事項信息處于有序流動狀態,在流動中,事項信息不斷被豐富、完善。比如采購計劃輸入了物料名稱和數量,供應商識別選定了意向合作者,商務談判確定了物料采購價格,采購實現則記錄了物料實際購入數量和確認了貨款支付金額。由此可見,為了“決策有用觀”目標的實現,事項法會計需要在數據庫中存入多維度的交易事項信息,以便決策者后續的按需加工。
基于REALP模型,我們記錄了經濟事項多維度的信息,與會計事項相關的信息按照會計分錄定義規則通過事項解釋程序被傳遞到傳統的價值法會計系統中,形成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告信息。這些信息在交易事項進展的過程中被存入事項數據庫,最初主要對事項的經濟信息記錄和描述,最后對完成事項的會計信息加工與展現,整個過程完成了從經濟事項到會計事項的轉變,同時交易事項的各類必要信息被保存在數據庫中以備決策者使用。
四、結論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擴展了REA模型,形成了REALP模型。該模型提供了事項數據庫設計的最基本信息維度要求,可以保證事項法會計第一層次目標的實現,同時為第二層次目標提供了信息空間,保證了傳統價值法會計功能的實現,同時也使得事項法會計得以向前推進。
主要參考文獻
SORTER, GEORGE H.. 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ccounting Review,1969;1
【作 者】
陳秀鳳1(博士) 劉三平1 賀 佳2
【作者單位】
(1.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3 2. 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 湖南株洲 4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