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經濟日益發展,教育水平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如何為高等教育提供持續有效的經費是發展高等教育一個重要而艱巨的問題。本文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分析我國高等教育融資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高等教育融資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融資 高校貸款風險 資金使用效率
一、引言
從廣義上講,高等教育融資是指高等教育所需的全部資金和來源,不僅包括政府財政性經費、學費、科研成果轉化收入,還包括投資者出資、捐贈集資及各種形式的負債等。從狹義上講,高等教育融資是指高等教育除了政府財政性投入經費、學費、科研成果轉化收入等以外獲得資金的行為,即通過資本市場取得資金等。
1995年我國頒布《教育法》,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國家舉辦的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舉辦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辦學經費由舉辦者負責籌措,各級人民政府可以給予適當支持。”在《2003 ~ 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的第十二大項第40小項中指出:“義務教育經費由政府承擔,適當收取少量雜費;非義務教育的辦學經費,以政府為主渠道,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會共同分擔。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滿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可見,探索如何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融資體系、提高高等教育融資效率很有必要。
二、我國高等教育融資現狀
1. 融資渠道單一。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融資體制,但融資渠道仍主要來自于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和學校收費兩個方面,而其他渠道如社會捐贈、校辦企業等收入僅占一小部分。如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總經費來源的50.60%,學雜費占到38.72%,社會捐贈僅占0.86%,其他教育經費為8.80%。
2. 高等教育收費標準不夠合理。高等教育收費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是世界各國通用的做法。但我國高等教育的收費標準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收費水平甚至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按照2002年我國高等學校收費的標準和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計算,一個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占城市家庭年收入的21.5%,占農村家庭年收入的48.9%。而在美國,公立高等學校的收費僅占人均收入的10%,日本供養一個大學生所需費用占家庭收入的15%,澳大利亞高等學校的學費約為普通家庭收入的10%。
3. 財政支出明顯不足。如表1所示,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一直不高。2010年,教育經費占GDP比例統計數字顯示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而我國僅為3.66%。1993年,我國制定了到2000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撥款占GDP 4%的目標,而直至2011年這一占比僅為3.93%,這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年年攀升的GDP嚴重不協調。
4. 高校貸款風險已經顯現,籌資形勢嚴峻。2004 年我國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1 500億 ~ 2 000 億元之間。2007 年底,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4 500 億 ~ 5 000億元,增幅較大。隨著還貸高峰期的到來,這些巨額貸款使高校籌資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吉林大學2007 年曾在網上曝出負債近30 億元,2010 年又近32 億元。湖南省一所規模中等的高校截至2009 年底銀行負債近16 億元,已嚴重影響到了其正常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
5. 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存在經費使用效率低的問題,如高校把教育經費作為津貼使用,學校領導貪污受賄、機構臃腫、人員冗雜等報道屢見不鮮。這嚴重降低了高校經費使用效率,阻礙了高等教育的發展。
6. 國內某大學與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資金來源、收入狀況對比。兩所大學級別相同,相關數據具可比性。國內某大學2007 ~ 2009年度部門決算情況見表2,臺灣國立中央大學2007 ~ 2009年度經費收入情況見表3。
國內某大學的國家財政性經費是學校經費收入的主要來源,占52.33%,教育事業收入占自籌收入的36.83%,其他收入僅占10.84%,而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學雜費僅占學校經費收入的15%左右。國內某大學2007 ~ 2009年的捐贈收入基本可忽略不計,而臺灣國立中央大學的社會捐贈經費在學校經費收入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國立中央大學的權利金收入主要是期權交易的金融市場收入,內地很多大學都不存在這項收入。
此外,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撥款總額在逐年增長,國內高等院校通過自身渠道拓寬所取得的收入在逐年增加,雖然不能滿足目前的需要,但發展趨勢是有利的。
三、我國高等教育融資存在的問題分析
1. 高等教育資金需求與我國經濟實力能提供的資金相差較大。我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這決定了我國教育投資潛在規模巨大,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仍屬于“稀有資源”。高等教育投資比例占GDP比例最終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高等教育投資的需求量,同時也決定著教育投資的可能量。雖然我國經濟近幾年來在飛速增長,但是由于人均收入仍比較低,導致我國高等教育投資無法滿足高等教育需求。
2. 高等教育資金需求增長過快。發達國家在完成了義務教育后繼而轉向對高等教育的投資。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基礎教育尚未普及,教育建設仍處在掃盲或者義務教育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亟須發展高等教育來為國家提供人才、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這種矛盾導致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高等教育必然面臨嚴峻的考驗。長期以來,大多數人主要側重于對高等教育資金供給的研究,而對資金需求因素的研究不夠。事實上,我國高等教育資金短缺的原因不僅僅包括供給的不足,資金浪費的情況也非常嚴重,主要表現在高校盲目擴建、重復擴建等方面,大量資源無法得到最優配置,資金利用效率低。
3. 社會捐贈沒有有效的機制引導。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國現在仍然缺乏針對高校捐贈的激勵制度,難以調動社會向高校捐贈的積極性;各高校對捐贈在高等教育融資中的地位沒有深入的認識,不能積極主動地尋找捐贈目標;現有捐贈范圍狹小,僅僅還只是存在于校友之間;高校捐贈的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也是制約社會捐贈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我國大多數高校沒有設立專門的募捐機構,即使一些高校有相應的機構存在,也不能保證得到的捐贈能夠發揮最大作用,導致資金浪費。而在國外,許多高校都設有專門的社會捐贈管理人員對社會捐贈進行管理,使社會捐贈得到較好的利用。例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其以每年400萬美元的高薪聘請了4位專家,專門運作學校的社會捐款。不僅如此,我國高校對社會捐款也沒有相應有效的監督制度,捐款資金使用不透明,使許多熱心人士望而卻步。2009年我國發布《中央級普通高校捐贈收入財政配比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其中規定了中央財政實力配比資金,對高校接受10萬元以上的捐贈實行1∶1獎勵補助,這對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融資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4. 政府和高校缺乏相應的管理方法。由于對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規律性沒有足夠的認識,政府仍按一般的行政單位的管理模式對高校進行管理,導致該管理的沒有管理,不該管理的卻直接參與。在高校內部也缺乏相應的管理方法,使資金不能得到較好的利用。
四、解決我國高等教育融資問題對策研究
1. 加大政府撥款力度。雖然融資多元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高等教育融資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1993年,我國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目標,但是直到2011年這個目標仍未實現。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在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明確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012年達到4%,這一目標已經實現。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政府會更多地擔負起高等教育的責任。
2. 規范收費標準。從各國經驗來看,高校收費標準必須與國民收入相匹配。我國一個普通本科學生一年的學費占城市家庭年收入的21.5%,占農村家庭年收入的48.9%,已嚴重超出了普通民眾的經濟承受極限。筆者建議,高校收費可以按一個地區各個學科的平均成本為基數,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家庭承受能力,按照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予以區分對待,對熱門學校的熱門專業收取高于平均水平的費用。同時還應該加強助學貸款,解決教育機會平等的問題。
3. 利用市場優勢為高等教育融資。
一是發揮科技優勢,創立校辦企業及對外服務。高校有其獨特的科技優勢,擁有豐富的人才、完備的設備,創辦校辦企業能獲得較大的教育經費。目前,我國國內一些重點高校已經開始了這項活動,例如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等,但是范圍仍然不大,因此沒能真正發揮高校的科技優勢。作為政府要加強引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
二是運用金融手段融資。國外有很多借助金融手段成功融資的案例。在美國,有教育公債、教育股票、教育彩票、教育信托、教育保險、教育儲蓄制和預付學費制等,政府還有專門獎勵教育政策性銀行的措施;在英國,高等教育融資大膽地運用了資本經營的方法和思路,有效增強了高校的融資能力。我國1991年開始實施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業務,但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國家要積極引導高等教育融資向金融市場進發,如建立教育銀行、發行教育彩票等。另一方面,要加強相關管理,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改進管理方法、方式,總結以前實施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業務失敗的原因,不斷地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杜絕只說不做。
4. 建立高等教育募捐機制。社會捐贈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融資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高校的捐贈收入還僅僅來源于校友的支持,來源不穩定且金額較少。首先政府應該讓國人明白,教育具有外部性,捐贈教育也會給自己帶來收益,另外高校也應該走出校門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到孤兒院教學,免費為慈善組織提供管理經驗等,使社會受益,在社會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
5. 優化學校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國內高校資金短缺的問題除了實際撥款較少以外,資金使用不當的情況也是導致資金短缺的重要原因,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屢見不鮮,歸根結底是因為資金使用無需任何成本。因此要建立高校有償使用資金的機制,撥款前可以邀請獨立的第三方對高校予以評估,按一定比例撥款,超出部分由學校自行分擔,將成本意識貫穿融資過程。
各個高校還要建立起各種監督制度,做到使用過程的透明公開。在信息化的今天,網絡公開是一種可能有效的手段,政府應該要求高校將各種資金使用情況及時、真實地在網絡上公開。同時,有效的懲罰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懲罰機制,再好的監督也無濟于事,對于以各種形式、各種名義將資金轉入個人腰包的行為更要嚴厲打擊。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1SJA630018)、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青教課題(項目編號:ZJG2013112)階段性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康玉珠.我國高等教育融資模式的歷史演化及未來趨勢.特區經濟,2008;8
2. 王雄偉.高等教育融資現狀及其優化途徑.廣西輕工業,2011;6
3. 朱潔義.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結構與高校社會捐贈.高教研究與實踐,2010;29
4. 王雄偉.高等教育融資現狀及其優化途徑.廣西輕工業,2011;6
5. 陽迅.高等教育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機制創新與途徑拓展.現代教育管理,2010;7
【作 者】
顧嵐敏
【作者單位】
(江蘇科技大學財務處 江蘇鎮江 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