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及農民自有資金投入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財政涉農項目資金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不僅可以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更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我縣財政部門積極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建立支農資金縣級整合的獎勵機制,圍繞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資金、財政扶貧資金等重大支農專項,積極整合相關涉農資金。2011年以來,共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47774萬元,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并取得了較好成績。
——基礎設施得到新改善。通過有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引導農民投入,大力夯實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體系,使農村最需要建設的保障農產品運輸的公路、保障生產的水利設施、保障生活的能源設施得到了完善。新硬化各類道路297.3公里,開展農田水利渠系建設36公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8640畝,新修蓄水池133口,新建沼氣池903口,實施天然氣入戶工程建設,農村戶用清潔能源數達1.46萬戶。
——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通過有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引導農民投入,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強化產業基地建設,促使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農業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其中,集中連片發展蔬菜面積3.3萬畝、品改苧麻1萬畝,新建現代畜牧養殖小區73個,培育適度規模養殖戶1241戶,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6個。
——農民素質得到新提高。充分利用整合培訓資金,積極整合培訓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實施農民種養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特別是大力推行“民辦公助”方式,使村民自治更加健全,干群關系更加密切。
——新農村建設呈現新亮點。通過實施沼氣、安全飲水、“千個新村聚居點”工程建設等項目,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已建成體現川東民居風格、獨具大竹文化特色的 “雙馬奔騰”文化社區、“荷塘月色”農家小院、“物華天寶”天寶寨、“竹溪堰月”文化新村等28個新農村聚居點。
——公共服務實現新提升。在培育主導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通過整合項目資金,按照“1+6”模式全面推進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建設,使之成為便民、利民、為民的集中場所,使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功能設施相協調,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其主要做法是:
一、強化組織保障。為了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全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副書記、副縣長任副組長,發改、財政、農業、林業、水利、扶貧、審計局部門一把手等局長任成員的涉農資金整合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縣的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在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資金整合的日常工作。其中,財政部門以資金管理為主、涉農部門以項目管理為主、審計部門以監督檢查為主,從而形成從項目到監察的立體化管理網絡,為整合工作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強化預算約束。財政預算是政府組織和規范財政分配活動的重要工具,是現代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因此,我們緊緊抓住預算編制這一牛鼻子,不斷深化預算編制改革,強化預算管理,著力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完整性、規范性,集中財力支持新農村發展。一是足額安排預算。按高于平均支出增長速度的比例,預算支農資金,重點用于新農村建設。2012年已預算支農資金460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二是科學安排預算。把預算編制作為推進省級涉農資金整合的關鍵,從預算編制環節入手,把有限的資金安排在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環節、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點產業,正在做到“投入一點,見效一處,帶動一片”。三是嚴格執行預算。建立健全日常督導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預算執行,不斷提高預算執行的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對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專項資金進行整合后,農業方面的資金主要為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和竹黃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林業方面的資金主要為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和退耕還林專項建設;水利方面的資金主要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農村安全飲水。
三、強化項目支撐。項目建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而財政部門又是項目建設的綜合部門。因此,財政部門牢固樹立以項目促發展的理念,加大項目實施力度,推動新農村建設。一方面積極上報項目。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財政支農政策,密切配合發改、住建、國土、交通、水利、農業等部門,強化對口向上銜接匯報,以規劃為依據,以項目為載體,做深做細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在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上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以來,向上爭取涉農項目資金達7億元。另一方面科學安排項目。嚴格執行國家支持“三農”發展方針政策,根據“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按照“科學規劃、集中建設、項目連片、整體聯動”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房建設、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五大重點”,將災后重建示范區、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綜合體、農村D級危房改造、連片扶貧開發、現代農業、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公益事業等各項涉農項目進行整合,形成連片建設強大合力。重點依托竹黃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項目,在竹北鄉、黃家鄉、蓮印鄉、人和鄉、城西鄉、中華鄉、月華鄉七個鄉鎮連片推進新農村建設。
四、強化政策引導。財政資金是有限的,而新農村建設資金的需求是無限的。為使有限的資金滿足無限的需要,我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廣泛吸納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支持新農村建設。認真落實激活鄉鎮活力、特困村扶持、扶貧開發等財政激勵政策,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建立特困村扶持政策。建立特困村三年扶持計劃,財政每年每村投入40萬元,用于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連續扶持三年。近年來,先后投入資金2300余萬元,支持了20個特困村建設,20個特困村已基本脫貧致富。二是認真執行“一事一議”獎補政策。2010年以來,共撥付財政財政獎補資金7540.71萬元,帶動農民籌資及以勞折資1.81億,實施項目630個。三是建立產業發展激勵機制。建立苧麻、香椿、糯稻等特色產業發展基金,用于特色產業發展,鼓勵農民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四是大力實施“民辦公助”。財政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等辦法,鼓勵農民投資投勞,興辦農村公益事業,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
五、強化監管保證。財政部門切實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加強了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中的各個環節全覆蓋,實行全員參與,全程控制,保證監督管理不偏不廢,不重不漏。一是開展績效評價。積極推行支出績效評價,在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財政扶貧開發等重大專項中,都將“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作為績效考評的重要依據,并出臺了一系列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對資金的撥付、使用、管理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從資金的申報、管理、績效考評等方面都制定了管理制度和辦法,將項目資金運作的全過程納入績效考評的全過程,有效保障了項目資金落實及時、安全、有效。二是堅持公開公示。對各種涉農資金項目的安排、分配、實施、驗收等環節予以公開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 三是嚴格監督檢查。結合政務、村務公開,增強涉農資金使用管理的透明度,加大涉農資金的檢查力度,每年對涉農資金檢查面必須達到100%,保證了涉農資金的專款專用。
作者:李瓊 單位:大竹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