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經過近幾年財政不斷加大民生投入,我州的民生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社保、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發展較快,一項項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正在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實惠。
實施民生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舉措,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德政工程,也是阿壩財政始終重點關注的問題。從2008年開始,我州財政部門在總結往年惠民行動的基礎上,結合我州實際,全面啟動實施民生工程,以“小財政辦大民生,窮財政辦富民生”為思路,全力以赴努力做好財政民生資金“加大”、“整合”、“撬動”、“嚴管”四篇文章,阿壩“民生財政”的特點日益凸顯。
一、實施民生財政的基本情況
在實施民生財政過程中,全州財政部門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有效解決區域性特殊民生問題的歷史機遇,既算好財政收支賬,又算好百姓民生賬,把有限的資金花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除全面、重點保證和解決全州災后重建的民生問題外,先后大力實施了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以及“6+3”藏漢雙語結合教育等民族地區重點民生工程。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已經成為近年來我州財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用有限的財力切實改善了困難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開創出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做法
1.堅持以財行政,始終把州委決策部署作為實施民生財政的行動指南。2008年以來,州委、州政府就民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每年都確定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民生工程,要求財政資金給予大力支持,確保每一項民生工程都能夠順利完成,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答卷。全州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決策部署,自覺樹立“執政為民、以財行政”理念,本著投入不能減少、水平不能降低、規模不能縮小的原則,全力推進民生工作向更高標準提升、更大范圍覆蓋,開創了財政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嶄新局面。
2.加大民生資金投入力度,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財政投入的優先方向。民生財政的內涵是:民生投入持續增長,民生占比穩中有升,保障績效百姓有感。近年來,我州財政收支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2008年至2012年,全州公共財政收入分別完成41940萬元、80060萬元、166682萬元、210108萬元、258231萬元,年均增長58%;公共財政支出分別實現1014301萬元、1368970萬元、2038280萬元、1383517萬元、1521951萬元,年均增長11%。隨著財政收支規模的的壯大,我州財政部門不斷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對新增財力優先用于解決民生問題,確保民生投入與經濟發展、財政增收同步增長。近5年來我州財政支出的50%以上都用在了改善民生上。民生支出隨著政府“錢袋子”增長實現了跨越式增長,阿壩財政用“真金白銀”演繹并論證著民生財政這個命題,充分體現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生財政價值取向.
(二)取得的成效
經過近幾年財政不斷加大民生投入,我州的民生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社保、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發展較快,一項項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正在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實惠。
——涉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2008年以來,重點圍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等工作,阿壩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逐年大幅遞增。全州三農投入由2008年的65335萬元到2012年的211723萬元,年均增長34.17%。隨著三農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使我州農牧區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有力地促進我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轉型。農牧民增收、農村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教育優先政策得到落實。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民生,在藏區尤為突出。2008年以來,為了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貧失學、輟學,我州不斷健全和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逐年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投入,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2年,全州財政教育支出214891萬元,比2008年的97911萬元增長了2.19倍。全面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并補助生活費,享受寄宿制生活補助的學生累計達69萬人次,補助標準由2000年的小學20元∕生∕月、初中40元∕生∕月提高到2013年的170元∕生∕月。特別是易地育人工程的實施,使學校校點布局更加合理,集中辦學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2009年,投入資金5170余萬元完成壤塘縣易地育人校舍建設3.5萬平方米,同時按時足額下撥了易地育人學生生活補助費。從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到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攻堅,到建立畢業生就業工作長效機制,財政部門凸顯了教育民生主題。
——醫療衛生事業穩步推進。2008年以來,全州共投入醫療衛生資金371278萬元,落實了公共衛生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的提標擴面。全州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碩果累累,全面實施基本藥物目錄制度,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運轉有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均等化。以壤塘縣為例,2010年到2012年共投資494萬元開展縣、鄉、村預防體系建設,其中:投資164萬元,新建8個鄉衛生院業務用房和改擴建1個縣級醫療機構,目前鄉衛生院建設均完工并投入使用,縣級醫療機構改擴建項目正在建設中。投資330萬元對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配置專科設備和常用醫療設備,目前,已完成三年的設備配置任務,共報賬301.85萬元,結余28.155萬元設備正在采購中。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面,近年來州縣財政補助資金足額到位,全州參合人數逐年增加,參合率逐年提高。以理縣為例,該縣2012年全縣參合農民33310人,參合率達98.8%,較2011年提高了近0.5個百分點。最高報賬比例達95%,最高報銷額提高至10萬元,同時,加強農村醫療救助與其他醫療保障制度的銜接,2012年實現城鄉醫療救助3475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304.25萬元,全力為病困群眾實施醫療救助,切實減輕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壓力。據調查統計,全州4萬余名大骨節病患者已經全部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并為大骨結患者發放了醫療救助金。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2008年以來,全州社會保障支出445369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6.08%。以茂縣為例。2012年累計發放城市低保169026人次,農村低保71441人次,發放資金達到3954.3萬元。城鎮、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169元和82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60%,發放五保供養資金133.6萬元;發放城鄉醫療救助金591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4萬人,8291人領取養老金,支付養老保險金580.4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500人,1340人領取養老金,支付養老金130.4萬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州還修建了20個三度大骨結病患者集中供養中心,將3144名三度大骨結患病者納入五保供養,3.8萬名1度、2度大骨結病患者納入農村低保,實現大骨節病患者人人有保障的目標。
——擴大就業和促進創業。2008年以來,財政投入就業和促進創業的資金達到35487萬元,實施就業創業優先戰略,把投入重點放在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促進大中專和“9+3”畢業生就業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以就業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群眾增收,從而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以小金縣為例,近5年來,該縣發放崗位補貼703.8萬元,共計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70059人次,實現“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的目標任務,實現勞務收入4.79億元,開發3789個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789人次。藏區“9+3”政策落實到位,首批畢業生全部實現就業。
——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逐步加大。讓人們活得更有尊嚴,這是對人民群眾更深層次的人本關懷,也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州從2009年以來州級財政安排保障性住房專項資金7220萬元,加快推進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進程。就財力相對薄弱的壤塘縣,從2008年開始,多渠道籌資近300余萬元,修建完工576套廉租房,目前廉租房的入住率達到100%。據統計,截止2012年底,全州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2610套,已建成保障性住房20826套。隨著廉租房、公租房以及其他保障性住房的建成,我州居民的住房條件將得到不斷改善。
二、實施民生財政的啟示
民治,則天下治;民安,則社稷安。民生財政,不單純是說撥點款為群眾修幾條路、發點錢做幾件好事,更重要的內核,是逐步實現各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阿壩財政在努力實現各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
(一)加強資金整合,集中財力辦民生
為最大限度提高民生資金使用效益,我州各級財政部門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專項資金整合:一是圍繞保障性住房建設、移民搬遷等由州委、州政府確定的重點民生工程進行整合;二是通過編制民生規劃進行整合;三是依托投融資平臺整合。汶川縣在確保“渠道不變、用途不亂”的原則下,整合本級資金和各級項目資金,為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提供了財力保障。九寨溝縣財政局針對大骨節病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情況,對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項目資金、災后重建資金進行整合,促進項目整體推進,該縣扶貧移民局實施的“村級活動室”建設項目就與災后重建項目進行了整合,從而推進了村級活動室建設步伐。茂縣財政部門將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各部門生產扶貧資金、專項資金等“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管理、擇優投放”的原則整合捆綁使用,重點支持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在已經取得一定成效。金川縣2011年中央預算內農村飲水安全建設項目中央資金640萬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籌資金160萬元;2012年中央預算內農村飲水安全建設項目中央資金640萬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籌資金160萬元;2013年中央預算內和省級投資農村飲水安全建設項目453萬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籌資金78萬元:2013年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央資金500萬元,整合地方配套及自籌資金25萬元。三年整合資金合計423萬元,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飲水安全建設。
(二)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民生項目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農村稅費改革后,中央財政支農體制的一項重大創新。我州汶川縣財政局充分把握和運用好這一強農惠農政策,自2010年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以來,縣財政抓住機遇,整合“一事一議”上級專項資金和本級配套資金464.63萬元,群眾酬勞折資929.25萬元,投工投勞185850個,實施了90個項目,項目涵蓋了村內道路、小型水利設施、村內綠化和村內公共環衛等農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內民生項目,受益群眾達49335人,達到了財政小投入,農民廣受益的良好效果。為支持擴大就業,州、縣財政部門采用擔保貼息,引導銀行擴大對就業的貸款規模;為解決保障性建設資金周轉問題,利用國家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各項信貸支持政策,吸引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民生工程,有效緩解了州、縣先期啟動資金不足、資金周轉困難問題。
(三)強化資金監管,提高財政民生資金使用效益
財政部門采取早編民生預算,優先保證民生資金需求,并采取資金撥付直通車辦法,減少中間環節。同時,實行動態監控。對部門涉及民生的資金做到“橫向到邊”,對預算下達、指標審核、資金支付等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對縣民生資金做到“縱向到底”,實行全程監控。目前,義務教育、家電下鄉、救災資金、廉租房建設及各類支農惠農資金等多項州財政補助資金均已納入動態監控范圍。對于涉及群眾利益、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支農惠農、社保、醫改資金、教育資金分配等民生項目,實行張榜公布或網上公開的公示制度,防止暗箱操作。在對重點民生資金進行專項檢查的基礎上,重點對城鄉低保、就業、公共衛生、扶貧、農業等專項資金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并將評價結果作為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進行及時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民生資金使用效益。
(四)加強隊伍建設,為實施民生財政提供隊伍保障
近年來,全州各級財政部門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積極推進新時期財政干部隊伍建設,努力鍛造一支思想堅定、業務過硬、作風優良、清正廉潔的財政干部隊伍,為實施民生財政提供了堅強保證。在工作中財政干部職工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始終把部門滿意、基層滿意、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最高目標,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舉措,切實提高辦事質量和效率,在民生工作的政策制定、項目實施上,主動加強與民政、教育、衛生、文化、建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相互支持。
作者:阿壩州財政局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