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PDCA循環是應用于項目管理領域的一種科學的工作程序,按照審計工作流程,對計算機輔助審計設置審前調查及審計計劃、計算機輔助審計實施、三級復核及審理、執行整改封閉循環的“四分離”內部機構模式。
隨著會計電算化逐步普及和數據庫操作系統的不斷開發完善,如何更高效的對計算機輔助審計進行管理、使用,使計算機輔助審計更好地與審計目標、審計手段相匹配,提高計算機輔助審計水平,已成為計算機輔助審計管理工作的探討熱點,而 PDCA循環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項目管理的各個領域。
一、PDCA循環理論在計算機輔助審計管理中的運用基礎
自2002年啟動“金審工程”以來,計算機輔助審計成為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的是審計學、系統論、信息系統、網路技術與計算機應用的交叉性綜合能力。
PDCA循環是應用于項目管理領域的一種科學的工作程序,最早由美國的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經戴明博士推廣應用,因此又稱“戴明環”。它包括四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又分別包括一定的步驟要求。
P(plan)是計劃階段,要分析情況、找出重點、擬定計劃;
D(do)是實施階段,通過各種措施保證工作的順利實施;
C(check)是檢查階段,可以采用檢查、評估、打分等方式對執行效果進行評價;
A(action)是處理階段。要對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同時遺留的問題會自動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
以上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封閉系統,一個循環結束后便進入下一個循環,這樣階梯式上升,從而實現管理的有效提高。
根據這一封閉循環理論,可以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審計機關組織機構模式——按照審計工作流程,對計算機輔助審計設置審前調查及審計計劃、計算機輔助審計實施、三級復核及審理、執行整改封閉循環的“四分離”內部機構模式,同時基于現場審計實施系統(AO)和審計管理系統(OA),基本形成以審計項目計劃實施、審計質量控制、審計成果利用、審計資源調配、機關事務處理為主線的審計管理數字化。
二、PDCA循環理論與計算機輔助審計管理的應用聯系
P(計劃階段)是PDCA循環的起點,對應于計算機輔助審計管理的審前調查及計劃編制階段。該階段要求根據審前調查的基本情況對即將開展計算機審計工作的內容、方式、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有效的計劃。
D(實施階段)是計算機審計人員按照審計實施方案的編制計劃,使用access數據庫、sql server數據庫、AO現場審計系統等輔助工具對各種電子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生成審計中間表的過程。
C(檢查階段)是專職的審計復核人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的相關要求對計算機審計過程、產生的結論進行復核、審理的過程。
A(處理階段)是PDCA循環的終點,一方面通過總結計算機審計實施中的成績,固化成功經驗,形成審計方法,創造今后工作的平臺,另一方面對整個操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反映到審計工作底稿、操作日志或管理制度中,進入到下一個項目的PDCA循環中。
這樣每一次循環都有成績和經驗的總結,可以使計算機應用水平不斷提高。
三、PDCA循環下計算機審計存在的問題
通過審計實踐發現,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分別存在不同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一)在編制計算機輔助審計實施方案(plan)階段存在的問題。一是審前調查了解情況不足,不能全部反映被審計單位電子軟件的管理、使用情況。由于計算機輔助審計的開展較財務收支審計晚,很多時候審計組往往忽視對計算機管理軟件方面的調查,如開發者、開發時間、開發版本、維護情況、管理責任分工、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匹配程度等,也缺少事前風險評估。如果不能形成清晰的審前調查,常常在后期數據分析中造成事倍功半。二是實施方案編制的可操作性不強。由于計算機軟件版本上的千差萬別使得審計人員不能簡單的對方案編制進行復制粘貼,應根據數據版本、數據量大小、數據結構形式、審前調查情況編制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尤其是要事前預測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和狀況并做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三是人員配備不科學、分工不合理。目前對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培訓仍在進行中,因此審計人員的計算機審計水平存在差距。對審計組的人員分工應做出合理調配,既要保證重點數據分析上有主力挑大梁又要根據其他人員水平合理分工。通過“幫、扶、帶”的方式,做到人人參與、有效鍛煉,不能將能力差距逐漸拉大。
(二)在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do) 階段存在的問題。一是審計手段單一,缺乏審計創新意識。當前數據式審計、聯網審計、信息系統審計等對審計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更新的財務管理軟件也決定了審計手段如果不能及時更新就是無形中退步的命運。尤其是在績效審計中,各項審計指標對審計手段的實施和形成的依據有著更嚴格的要求。二是電子數據保密制度未能嚴格落實。計算機數據具有存儲方便,流動性大、監管困難的特點,有時為了能完整反映一個單位的管理情況,審計組取得的數據不僅年度跨度大而且多為一個單位的核心機密,然而審計組實施的過程往往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因此必須對整個審計流程的保密程序進行嚴格監控。三是審計人員能力水平造成潛在的審計風險。審計人員的個體差異往往是造成審計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對于大部分具備會計學、審計學等背景的審計人員來講,如何能利用計算機分析技能在海量的數據分析中找到思路,抓住重點,形成有效的審計方式是整個執行階段必須進行全程監控的重點,而審計組的負責人更要根據審計現場情況,動態調整人員分工。
(三)在復核、審理及評價(check)階段存在的問題。一是審理人員思想上忽視數據復核,在實際執行中復核人員往往重視對財務結果的復核,而缺少對數據結果的復核,同時由于整個數據分析的過程耗時長,步驟多,最終反映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很多復核人員的畏難思想造成了數據復核上的不到位。二是審理人員缺少數據結果復核能力,尤其是對于專業性強的操作分析來說,很多審理人員并不具備這一層面上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只能對最終結果的違規定性進行單一復核,而無法對整個結果形成過程的完整性、嚴謹性進行復核,造成復核缺陷。三是數據分析結果不納入考核管理。由于缺乏科學的績效考評制度,計算機審計情況的考評一般只是對整個分析結果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查,缺乏對整個操作過程有效性的評價;另外,很多單位并沒有建立起對計算機審計運用的激勵措施,在計算機數據與紙質賬簿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很多審計組仍習慣性的沿用賬簿審計的老思路,缺乏對計算機審計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四)在計算機輔助審計管理總結(action)階段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對重視總結審計方法認識不足,難以形成可保存的檔案材料。目前審計工作中一般形成的是紙質的檔案材料,除了上報優秀的審計方法外,很少再針對實施的審計項目整理出一套從數據采集到項目實施再到項目結論的完整的電子檔案,因此如果再對同一事項開展審計時,往往由于數據缺失、人員更換等原因造成電子檔案清零,難以通過借鑒以往經驗的方式節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沒有制定與計算機審計管理相關的規章制度。這些年來對計算機審計的運用越來越普遍,但從目前的管理現狀來看,計算機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尤其是對于基層的審計組織來講,幾乎沒有專職的計算機管理部門,也沒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度的缺失造成管理機能缺乏良性運行。
四、落實PDCA計算機輔助審計管理的途徑
一是要健全計算機輔助審計管理制度。計算機輔助審計不應該成為制度管理中的真空地帶,應該采用一套覆蓋整個計算機審計過程的管理模式,各個崗位、各個步驟都有規范的實施標準。在制度建立和執行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現場情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步驟;一方面要針對電子軟件變化大、更新頻率高的特點做到適時調整、及時完善,建立起一套“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管理制度。
二是要規范操作行為,明確崗位職責。審計工作有著“單兵突擊”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的特點,根據審計分工,不斷增強人員業務技能和執行能力,強調規范化的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審計風險;同時要將審計責任具體化,明確崗位職責,建立責任追究制,依靠審計本身的三級復核機制,實現“分工清晰,責任明確,過程控制”三位一體的動態管理。
三是推行計算機審計績效考評監督機制。要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計算機應用評價模式和績效考核方法。考核標準可以采用定量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定性的模式,通過專人管理、專項考核的方式,監督計算機審計執行效果;同時要鼓勵審計人員破除畏難情緒,形成計算機技術交流平臺,積極創新審計方法,形成高質量的審計方法檔案,并對積極創新的審計方法給予推廣、表彰。
作者:王靜 單位:山東省樂陵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