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規避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風險,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來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證單位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
【關鍵詞】行政事業 內部控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概念是指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一、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現狀
(一)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現在已經比較完善
2001年6月財政部頒發《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2003年2月財政部頒布《內部會計控制規范——銷售與收款》,2012年 11月29日財政部頒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從2014年1月1日起執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這就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把內部控制建設列到日程上來。
(二)行政事業單位目前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一些問題
1.固定資產不實,管理混亂。一是固定資產與低值易耗品劃分不清;二是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清。沒有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定期的資產盤點工作沒有按規定執行,固定資產的報廢處理未按規定進行,往往會造成有物無賬,有賬無物的狀況。極易導致資產賬實不符和資產流失。
2.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內控意識淡薄。這種現象在縣級及縣級以下地區的行政事業單位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地區的會計人員甚至未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很少組織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有的鄉鎮會計甚至幾年不結賬,將幾年發生的業務放在檔案袋里,真的不可想象,有的會計靠的不是自身過硬的業務素質靠的是和領導搞關系,有的單位會計人員是一崗多職,崗位之間沒有起到相互牽制、相互監督的作用。在具體操作中印鑒、票據分管制度、重要空白憑證保管使用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落實;沒有實行關鍵崗位定期輪崗制度。
3.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庫存現金管理辦法無定期和不定期的現金清查制度,支付審批缺乏審批程序,有的單位審批程序倒轉,先是領導審批,后由各部門負責人審批,而各部門負責人又唯上級是從,領導“一支筆”審批情況還比較普遍,沒有建立起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和會簽制度。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幾點措施
(一)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內部控制必須遵循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原則
各行政事業單位應依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并根據各單位的實際情況,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內控建設并組織實施,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貫穿單位經濟活動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覆蓋經濟活動所涉及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全面控制。行政事業單位如果有一個環節沒有實行內部控制,其他實行內部控制的環節也變得無用。
2.重要性原則。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內部控制應當關注單位重要經濟活動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并采取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確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內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風險,但要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防范顛覆性風險。
3.制衡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單位內部的部門管理、職責分工、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內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權力平衡,制約對象是權力,權力分配合理約束適當是難點。
4.適應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的實際情況,并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經濟活動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斷修訂和完善。內部控制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
(二)行政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單位層面內部控制,為內部控制建設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1.單位應當制定單位領導班子議事決策程序等有關制度,完善議事決策機制。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集體研究、專家論證和技術咨詢相結合的議事決策機制。這就要求單位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對于專業性比較強的,應當注意聽取專家的意見,必要時可以組織技術咨詢。大額資金使用、大宗設備采購、基本建設等重大經濟事項的內部決策,應由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同時單位應當做好相關會議記錄,如實反映每一個領導班子成員的決策過程和意見,并請每一位領導班子成員核實記錄并簽字,及時歸檔。決策后要進行追蹤避免決策走過場,失去權威性。
2.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職責及分工。要確保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要確保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監督的相互分離相互制約,以及業務經辦、財產保管、會議記錄的相互分離相互制約。防止錯誤和弊端,防范于未然。
3.人力資源政策是內部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事業單位要把好人員入口關,采取措施不斷提高人員綜合素質。將職業道德修養和專業勝任能力作為選拔和任用員工的重要標準,切實加強員工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提升員工的素質。行政事業單位要實行內部控制關鍵崗位工作人員的輪崗制度,明確輪崗周期。不具備輪崗條件的單位應當采取專項審計等控制措施。
4.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單位文化建設,由領導帶頭,積極營造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文化。
5.行政事業單位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財務體系。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規定建立會計機構,配備具有相應資格和能力的會計人員。單位應當保障財務部門的人員編制,以便財務部門能夠實施必要的不相容崗位分離和輪崗。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制定完善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如經費支出標準、差旅費報銷管理辦法、庫存現金管理辦法等。
6.行政事業單位應當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對信息系統建設實施歸口管理,單位在實施辦公自動化、經濟活動管理信息化系統的過程中,應當將經濟活動及其內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單位信息系統中,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的因素,保護信息安全,同時要加強對財務會計電子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數據輸入與輸出、文件儲存與保管、網絡安全等方面控制。
(三)行政事業單位要加強業務層面內部控制
1.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審批、執行、決算與評價等預算內部管理制度。要建立起完善預算編制的組織管理體制,預算編制時努力做到零基預算和細化預算,核定具體收支額度,明確各項支出的方向和用途,項目資金力求細化到具體項目。在預算執行環節應強化預算剛性約束,防止隨意超預算、擴大預算范圍等行為發生。對于建設工程、大型修繕、信息化項目和大宗采購等重大事項,可以做預算編制環節采取立項評審方式,對預算事項的目的、效果和金額等方面進行綜合立項評審。
2.行政事業單位單位應當加強收支業務管理,建立健全收支業務內部管理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對于收入業務實施歸口管理。明確由財務部門歸口管理各項收入并進行會計核算,嚴禁私設“小金庫”,確保各項收入應收盡收,及時入賬。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行政事業單位要明確支出事項的開支范圍和開支標準,要加強支出審批控制,審批人應當在授權范圍內審批,不得越權審批,同時要加強支出審核控制,超出規定標準的支出應由經辦人員說明原因并附審批依據,對于日常公務支出要使用公務卡。
3.行政事業單位要加強資產管理。對于貨幣資金實行不相容崗位分離控制,不得由一人辦理貨幣資金的全過程。單位應當建立貨幣資金授權制度和審核批準制度,同時指定不辦理貨幣資金業務的會計人員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盤點庫存現金,核對銀行存款余額。對于實物資產要明確資產管理的歸口管理部門,要明確資產使用和保管責任人,落實資產使用人在資產管理中的責任,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執行國家和地方關于辦公用房、辦公家具、公用車等資產的配備標準,嚴禁超標配置資產。建立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資產的動態管理。對債權、債務應督促經辦人及時核對、清理,避免和減少資產流失,壞賬損失需按規定程序經批準后核銷。
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和考核行政事業單位要提高內部審計機構層次,強化其權威性和獨立性。對內部單位定期進行各項審計,并對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效果及其實施的有效程度做出評價,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做到財務制度健全、會計核算合規。內部審計人員要提高政治素質、審計業務素質、審計法規素質,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加強跟蹤落實審計決定、審計意見,真正做到通過內部審計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提高單位各項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必須首先創建良好的內部環境,其次從業務層面入手,內外結合,適應不斷加深的財政體制改革,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單位內控不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