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國銀行業伴隨著改革,業績逐年增長,取得可喜成績。尤其2011年16家上市銀行就實現8750億元的凈利潤,占了整個上市公司利潤的“半壁江山”。在近年來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影響下,中國實體經濟增速放緩,部分中小企業更是瀕臨破產,而銀行業利潤卻大幅高于工業、石油及煙草行業。銀行業高利潤的成因是什么?能否持續下去?通過其財務會計報告搜集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方法,檢驗銀行業高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并提出控制風險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銀行高利潤 風險控制 回歸分析
2012年2月銀監會發布數據,2011年商業銀行凈利潤高達10412億元,比上年增加2775億元,同比增長36.3%,相當于平均每天盈利28.5億元。僅16家上市銀行就實現8750億元的凈利潤,占了整個銀行業的84.04%,已經達到了“富可敵國”的凈利潤水平。上市銀行的平均凈利潤率達到42.36%,工商銀行作為“全球最賺錢銀行”,2011年凈利潤高達2084億元;建設銀行排名第二,2011年實現凈利潤1694.39億元;緊隨其后的中國銀行、農業銀行,2011年實現凈利潤分別是1303.19億元、1219.56億元。將四大行的利潤總和與其他行業的利潤總額做一個對比,從2007年到2010年,四大行的利潤總額已接近兩萬億,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利潤總額是9927.77億元,還不到四大行的一半;煙草制品業四年的利潤總額僅為2705.75億元。在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遭遇困難的情況下,銀行持續攀高的利潤業績是否對國民經濟一片利好,高利潤是否能帶來完善的金融服務,片面追逐高利潤能否持續下去呢?在我國經濟增速下降、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持續深化、外部經濟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等復雜背景下,對銀行業高利潤現象的研究迫在眉睫,我們試圖找出平衡利潤結構、擠出銀行中間業務水分、完善銀行風險控制體系的辦法,從而促使銀行業可持續性發展,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一、我國銀行業高利潤不可持續的理論分析
2011年我國的銀行業不僅其資本利潤率比一直被譽為暴利行業的煙草業和石油業還高,而且16家上市銀行利潤總額已占據上市公司總利潤的半壁江山。
那么,我國銀行業高利潤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我國銀行業的高利潤主要構成
從收入構成來看,存貸款利差是銀行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為2.7%,利息收入占比達80.7%。由于存在較大息差空間,銀行存貸款業務規模擴大的同時,盈利水平自然提升。從年報數據來看,銀行的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均持續增長。對此,農業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2010年下半年以來,央行連續多次上調基準利率,存款和貸款陸續進行重定價,但貸款平均收息率上升幅度高于存款平均付息率上升幅度,存貸利差進一步擴大。通過仔細分析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公布的2011年年報可以看出,利息差是它們的主要利潤來源。其中農行實現利息凈收入3071.99億元,占營業總收入的81.3%,比2010年增長26.86%,其對利差業務的依賴程度最高。再看建行和工行,利息收入占比分別達到76.70%和77.08%,中行利息收入占比也達到了69.5%。
傭金收入和收費項目在銀行營業收入中比重逐步提高,成為銀行利潤的另一增長極。中國銀行業協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銀行業服務項目共計1076項,其中收費項目850項,占比79%,226項免費。在銀行業服務項目中,個人業務服務項目共276項,其中個人有償服務項目196項,諸如跨行取款費、小額賬戶管理費、銀行卡掛失費等。興業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該行2011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94.18億元,增幅為80.11%。而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占比較大的項目分別是咨詢顧問手續費收入、銀行卡手續費收入和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此外,在2011年,商業銀行競相發行理財產品,也帶來不菲收益。數據顯示,2011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22379款理財產品,較2010年增長97%。如浦發銀行2011年共開發理財產品844款,全年理財產品銷量同比增幅146%,為其帶來了可觀的銷售服務費、理財資產托管,以及保管費、管理費等。
(二)我國銀行業高利潤的成因
1.地位壟斷使利潤激增。目前我國僅有100多家中資銀行,在世界銀行業排名中,能躋身其中的也只有工農中建四大行和非常少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四大國有銀行”金融資產占整個銀行業70%以上。另外,我國銀行業準入門檻高,退出機制的不健全更使銀行具有壟斷的資本。而儲戶和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權相對較弱。大部分公眾目前仍然是選擇將錢存入銀行;對于企業,融資渠道有限,利率相對較低的也只有銀行,大多時候只有向銀行借貸,所有這些都促進了銀行業利潤的增加。正如劉俊海曾經說過“銀行暴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壟斷地位。”
然而,全國工商聯提交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的多個團體提案提到打破銀行壟斷現象,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將民間資本融入金融投資。今年,溫家寶總理還曾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浙江省內首個民間借貸平臺在溫州試營業,有力推動了民間借貸的“規范化”和“陽光化”。以上措施將對銀行業壟斷進行深化改革,大力拓寬民間投資渠道。另外,普華永道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披露,在內地的181家外資銀行2011年的盈利總額創新高,達167.3億元,較2010年增長1.15倍,其利潤增幅高于國內行業水平。可見銀行業繼續以壟斷優勢獲取利潤不是長遠之見。
2.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利差保持相對穩定
目前我國的存貸款利率是受到管制的,因此存貸款之間的利差也是相對固定的。相對于國外1%-1.5%的平均利差水平,我國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2011年),同期的貸款利率為6.65%,這樣的政策確保了銀行業3%的利息差收入。也就是說,不管銀行怎么管理、有多少風險、實體經濟怎么變化,只要有人存款進銀行,有人向銀行貸款,那么銀行就能保證有利可得,不能左右其既定的利差。銀行相當于從存款者手中廉價匯攏資金,再以高價借給貸款人,從中賺取大額利差。可見尚未完全市場化的利率導致了我國銀行業競爭的不充分。
然而,目前我國已實現包括銀行間同業拆解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貼現和再貼現市場在內的貨幣市場及包括國債市場、金融債券市場、企業債券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外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也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已到完全放開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的攻堅階段(1)。利率一旦市場化后,利率將由市場資金供求情況、經濟活動風險程度、通貨膨脹等市場因素共同決定,而且在資本項目開通后,國際利率和匯率將通過利率平價關系影響國內利率水平[2]。各種因素同時影響將會出現利率波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之,各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和存款,勢必會運用利率工具展開競爭,外資銀行也可能憑借其跨國經營優勢,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獲得低成本資金,以低利率貸給中國客戶,與我國銀行業展開競爭。銀行業如果仍繼續以利差收入為主,那么目前的高利潤將不可持續。
3.總體資產質量穩定,信貸成本得到較好控制
國家政策給銀行巨大支持和保護,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央財政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銀行資本金;還有曾經將四大銀行13939億元的不良資產剝離給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為解決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人民銀行發放專項票據置換農信社不良貸款和歷年虧損掛賬。再有,中國銀行數量受到嚴格控制,上市銀行更少,這種經營牌照嚴格受控的情況下,使商業銀行處在有利的經營地位,商業銀行可以在眾多需要貸款的企業和居民客戶中挑選資信狀況最好的進行放貸,其結果必然是眾多企業和居民總覺得貸款難、貸款貴,而銀行業不管企業是否困難,其貸款質量總是相對穩定,而且逐年上升,從而給銀行帶來穩定的利息差收入。
但是,目前信貸成本的會計核算有局限,會計核算只是記錄已經發生的信貸成本,并沒有體現經濟周期的預期信貸成本。從會計穩健性原則來看,凡是可以預見的損失和費用都應予以記錄和確認,而沒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則不能予以確認和入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在資金借貸往來中產生信用,信用作為銀行經營中一種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會計不確定性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風險,實施謹慎原則,就能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化解風險,并防范風險,有利于銀行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于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提高銀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銀行如果不對“信貸資產的減值損失”引起重視,無可厚非違背了會計的穩健性原則,信貸成本將會增加,銀行高利潤不可持續。
二、我國銀行業高利潤不可持續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假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隨著商業銀行利潤的不斷增長,其所面臨的風險也在加劇。我們選取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息差和凈利潤代表銀行的盈利指標。基于目前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由于市場風險的量化指標比較少,且大部分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報告未對外公布,所以我們選取了代表信用風險的指標:不良貸款率和撥備付款率。代表流動性風險的指標:流動性比例和存貸款比例,假設如下。
(1)上市商業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息差和凈利潤越高,流動性比例越低。
(2)上市商業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息差和凈利潤越高,存貸款比例越高。
(3)上市商業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息差和凈利潤越高,不良貸款率越高。
(4)上市商業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息差和凈利潤越高,撥備覆蓋率越低。
2.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16家上市銀行實現8750億元的凈利潤,占了整個銀行業的84.04%,上市銀行無疑是我國銀行業的典型代表。本文選取我國內地截止2011年12月31日為止的所有上市商業銀行作為樣本,為了增加數據說服力,分析的全面性,特將研究年限拓寬為2006年—2011年,選取上述銀行連續6年對外披露的業績數據。由于中國農業銀行在2010年7月上市,光大銀行在2010年8月上市,中國建設銀行在2006年10月27日上市,其年度報告不全,無法獲取相關數據,所以對其進行剔除,最后剩13家商業銀行。相關數據全部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布的銀行年報,通過手工整理得出。
3.研究變量的定義
表1 變量定義
解釋變量: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息差、凈利潤。被解釋變量:代表流動性風險的流動性比例和存貸款比例;代表信用風險的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率。
4.模型設計。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Liquidity ratio =β1 +β2 Net fee +β3 Interest +β4 Net profit +ξ (1)
Deposits and loans=β1 +β2 Net fee +β3 Interest +β4 Net profit +ξ (2)
NPL ratio=β1 +β2 Net fee +β3 Interest +β4 Net profit +ξ (3)
Provision coverage=β1 +β2 Net fee +β3 Interest +β4 Net profit +ξ (4)
(二)統計和實證分析
本文使用的數據處理統計分析軟件是SPSS18.0
1.描述性統計
表2 描述統計量
N
極小值
極大值
均值
標準差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千元)
78
42358
101550000
11057237.41
19113817.589
息差(千元)
78
1289365
362764000
56034558.35
75441175.306
凈利潤(千元)
78
486579
208445000
26153647.19
40080770.859
流動性比例(%)
78
26.8
79.8
44.251
10.9440
存貸款比例(%)
78
.5
80.0
65.639
14.7827
不良貸款率(%)
78
.33
71.90
4.1585
13.40667
撥備覆蓋率(%)
78
70.56
380.56
180.4191
67.60234
有效的 N (列表狀態)
78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流動性比例的均值是44.251%,存貸款比例的均值是65.639%,不良貸款率的均值是4.1585%,撥備覆蓋率的均值是180.4191%。根據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非現場監管指標標準:流動性比例要求大于或者等于25%,存貸款比例要求小于或者等于75%,不良貸款率要求小于或者等于5%,撥備覆蓋率要求大于或者等于150%。總體來看,我國的上市商業銀行在“高利潤”背景下是在正常運營,均符合銀監會的監管標準。但不難看出其中不良貸款率已經接近監管標準,只差不到0.8%的差距幾乎靠攏這根紅線,其次是存貸款比例已高達65.639%,這些都暗示著商業銀行應該采取措施,達到長遠盈利,而不只是追求短期效益。
2.回歸分析
表3 系數a
模型
非標準化系數
標準系數
t
Sig.
B
標準 誤差
試用版
1
(常量)
48.289
1.514
31.893
.000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千元)
1.409E-7
.000
.246
.537
.593
息差(千元)
-1.395E-7
.000
-.962
-1.856
.067
凈利潤(千元)
8.495E-8
.000
.311
.468
.641
a. 因變量: 流動性比例(%)
系數表格給出了模型1的回歸系數估計值,息差的系數為負,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和凈利潤的系數均為正,說明息差越小的商業銀行,其流動性比例越低,與假設(1)不相符;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和凈利潤越高,其流動性越低,這與我們的假設(1)相符。但是經t檢驗,三個自變量的顯著性概率值都不小于0.01,沒有顯著性意義。
表4 系數a
模型
非標準化系數
標準系數
t
Sig.
B
標準 誤差
試用版
1
(常量)
66.878
2.255
29.659
.000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千元)
4.098E-7
.000
.530
1.049
.298
息差(千元)
-5.877E-8
.000
-.300
-.525
.601
凈利潤(千元)
-9.475E-8
.000
-.257
-.351
.727
a. 因變量: 存貸款比例(%)
系數表格給出了模型2的回歸系數估計值,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系數為正,說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越高,存貸款比例越高,與假設2相符;息差和凈利潤的系數均為負,說明息差和凈利潤越低,銀行的存貸款比例越高,也與假設2不符。三個自變量的顯著性概率值都不小于0.01,沒有顯著性意義。
表5 系數a
模型
非標準化系數
標準系數
t
Sig.
B
標準 誤差
試用版
1
1 (常量)
5.259
2.432
2.163
.035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千元)
-3.547E-7
.000
-.387
-.712
.479
息差(千元)
-2.182E-8
.000
-.104
-.159
.875
凈利潤(千元)
1.752E-7
.000
.411
.520
.605
a.因變量: 不良貸款率(%)
系數表格給出了模型3的回歸系數估計值,凈利潤的系數為正,說明凈利潤越高,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就越高,與假設3相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息差的系數為負,說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息差越低,不良貸款率越高,與假設3不相符。三個自變量的顯著性概率值都不小于0.01,沒有顯著性意義。
表6 系數a
模型
非標準化系數
標準系數
t
Sig.
B
標準 誤差
試用版
1
(常量)
186.864
10.118
18.468
.000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千元)
-2.548E-7
.000
-.072
-.145
.885
息差(千元)
-1.026E-6
.000
-1.145
-2.044
.045
凈利潤(千元)
2.060E-6
.000
1.222
1.700
.093
a. 因變量: 撥備覆蓋率(%)
系數表格給出了模型4的回歸系數估計值,凈利潤的系數為正,說明凈利潤越高,撥備覆蓋率越低,與假設4相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息差的系數為負,說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息差越低,撥備覆蓋率越低,與假設4不相符。三個自變量的顯著性概率值都不小于0.01,沒有顯著性意義。
(三)研究結論
1.息差越小的商業銀行,其流動性比例越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和凈利潤越高,其流動性比例越低。
2.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越高,存貸款比例越高;息差和凈利潤越低,銀行的存貸款比例越高。
3.凈利潤越高,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就越高;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息差越低,不良貸款率越高。
4.凈利潤越高,撥備覆蓋率越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息差的系數為負,說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息差越低,撥備覆蓋率越低。
從以上實證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利潤越來越大,但監管指標開始逐漸背離監管標準。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越低,不良貸款率越高,撥備覆蓋率越低,證明企業應該增加非息收入,創新中間業務,降低不良貸款率,增加撥備覆蓋率;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越高,存貸款比例越高,雖然倡導發展中間業務,增加非利息收入,但從實證結果看出,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隨著非息收入的增加,監管指標并沒有朝好的方向發展,其中暴露出在銀行致力于發展中間業務的同時忽視了創新業務的質量,以及對于存貸款比例失調引起的潛在風險。雖然目前銀行業績一片良好,但長此以往,暴露出的弊端會越來越多,風險將越來越大,高利潤現象不可持續。
從表中可以看出指標缺乏顯著性,部分結論與假設不相符,造成這樣的結果,可能存在兩個原因:一是樣本偏少,導致數據不充分,代表不了全局。目前我國內地上市的商業銀行只有16家,利潤卻占據整個銀行業的84.04%;二是選取的指標不夠充分。上市商業銀行的年度報告,對于非現場監管指標,對外披露的有限,有些甚至上年披露了,下年卻沒披露;且報告格式也各不相同,人工搜集存在偏差性。
三、加強我國銀行業風險控制的若干建議
近年來,全球金融業取得了較快發展,面對不斷推進的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品,將會有更大更復雜的風險考驗著銀行業,我國銀行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控制風險,拓寬利潤渠道,促使銀行業正常發展。
1.加強風險意識,建立健全銀行風險控制體系
加強銀行從業人員的風險意識,樹立先進的風險控制意識和文化,倡導貸款組合優化決策模型,建立網絡狀的風險控制組織結構,形成銀行風險控制的獎懲制度。
2.發展銀行創新業務,拓寬利潤來源渠道
我國商業銀行應該認清未來發展趨勢,清楚面臨著國外錯綜復雜的金融環境和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分業經營制仍然堅持,混業經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現階段商業銀行要多涉足中間類業務、創新類業務和投資銀行類業務。西方國家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比例已接近40%-50%,而我國僅有15%左右。實踐經驗證明,商業銀行要想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大營業收入、控制經營風險、實現銀行業的長久發展,發展中間類業務是必經途徑,各商業銀行應把建設全能型銀行作為終極發展目標。
3.加強行業監管
探索和進一步加大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力度,建立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對于銀行業的監管,應該納入市場化統一監管,相關部門應協調配合,公眾、媒體、社會輿論等也要參與監督。一旦銀行業的某些行為脫離了社會公眾的認可,相關職能部門就要予以深切關注和積極處理。
4.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建立市場退出制度
由于進入門檻高,銀行存在著壟斷現象,不管經營方式如何,都能保證一定的盈利。銀行本身缺少壓力,對于風險控制不能引起足夠重視。所以,我國銀行業應該建立有關制度,通過法定退出機制實現優勝劣汰,降低市場參與者的道德風險,使銀行業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