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一)論題的研究意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正確認識財務風險,加強財務風險防范,健全財務風險機制,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保持穩步發展的內在要求。始于2007年末的經濟危機還在蔓延,很多具有較高財務風險的企業還在經濟危機的大火中經歷著非常殘酷的考驗。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平時一點點的輕視和松懈就可能導致滅頂之災。如何用可靠的預警系統和控制機制對財務危機進行預警和控制,以避開或化解可能出現的財務危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范圍和研究思路
本文擬以廣義財務風險為出發點,以規范研究為主要目的,探討預測和控制財務風險的方法,在這個研究基礎之上,對企業財務風險控制提出幾條我自己的建議。具體研究思路如下:分析和探討財務風險相關理論,由廣義財務風險含義對財務風險分類;提出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的思路,主要介紹Z值計分預警模型并以實例說明模型的應用。根據財務風險成因,分析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議。
二、財務風險理論基礎
(一)財務風險的界定
財務風險概念最早是針對企業的理財活動提出的,并已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比較統一的財務風險理論。財務風險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理解,財務風險是指在企業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內外部環境及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財務系統運行偏離預期目標而形成的經濟損失的機會性或可能性。這里所說的財務活動結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財務活動成果,即收益;二是財務狀況,即企業的償債、營運、獲利能力。從數量上說,出現偏差的可能性有多種,如財務收益可能為坐標原點兩側的任意一點。從偏離的趨勢看,出現偏差的結果只有兩種,即財務成果的增加或減少,財務狀況變好或變壞。一般情況下,財務風險是指財務成果減少,財務狀況變壞的可能性。財務風險的兩個方面,即財務成果的損失和財務狀況惡化,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聯系密切的。財務成果損失達到一定量的界限,必然導致財務狀況的惡化,而財務狀況惡化,又會加大財務成果的損失。
(二)財務風險的分類
一般而言,在關健點處采取防范措施才可能降低風險。本文擬以廣義財務風險為出發點,廣義財務風險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在這里僅討論以下兩種分類。
1.以廣義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分類
以廣義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可劃分為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利率風險、市場競爭風險、經營風險。
(1)不可抗力風險,是指影響企業的所有不確定且無法抗拒的因素,導致企業財務損失的風險。如自然災害、國家政策的調整、外交關系的變化、戰爭的爆發等。
(2)法律風險,是指法律因素給企業財務帶來損失的風險。比如關鍵訴訟失敗,法律變更的不確定性,就使得企業的經營決策、財務目標的不確定性變得更大,從而風險也越來越大。
(3)金融風險,是指由于利率或者匯率的變化引起的資產價格變動所帶來的風險。
(4)市場競爭,風險是指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給企業財務帶來損失的風險。競爭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與動力,競爭會給企業財務目標、財務收益帶來極大的風險性。
(5)經營風險,是由于企業內部的一些因素造成的風險,例如,經營管理不善、重大投資失敗、企業重大管理決策的調整等都是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來源。
2.以財務資本運動過程分類
以資本運動過程分類可劃分為投資風險、籌資風險、營運風險、收益分配風險,如圖1:
資本運動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企業通過對資本運動的管理來達到其價值最大化的理財目標,因此企業的財務風險也就蘊藏在整個資本運動過程中。資本運動是包括資本的籌集、運用、耗費、收回及分配等幾個環節。一般而言,在關健點處采取防范措施才可能降低風險。下圖為企業資金流動流程圖,在圖2中,每個企業都可以找一些財務流程關健點,分析在哪些關鍵點上容易發生故障,損失將怎樣,有無預先防范的措施等,這是一種潛在風險的判斷與分析。當然,企業還可以把類似流程圖畫得更詳細一些,以便更好地識別可能的風險。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對策——建立財務預警系統
企業財務預警系統能利用及時的數據化管理方式,通過全面分析企業內外部經營情況的各種資料,以財務指標數據的形式將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預先告知經營者。同時通過尋找財務危機發生的原因和企業財務管理中隱藏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確保企業正常有序地發展。財務預警系統是企業財務運行狀況的“晴雨表”。因此,建立一個健全的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財務預警系統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特別重要,圖3為財務預警系統的基本框架結構圖:
我們可以根據上面的結構圖得出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的如下相關步驟:
(一)前期準備
1.企業負責人的高度重視
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和團隊意識,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樹立企業風險控制意識等等。其中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包括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審計監督嚴格、組織建設權責分明、交易處理程序適當、披露及時等內容。
2.較為完備扎實的硬件條件
主要是完善靈敏的信息系統。IT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離開IT技術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不可能實現企業財務預警。財務預警系統必須以大量的信息為基礎,這就要求強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預警系統提供全面的、準確的、實時的信息。如果企業硬件基礎落后,預警體系會失去建立的意義。因此,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特別是企業在實施ERP之后,財務預警應充分利用ERP的管理思想和基礎數據。
3.真實規范的預警信息
主要包括會計信息,企業財務預警大量引用和分析企業的會計信息。因此,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規范性將直接影響到財務預警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效果。此外,財務預警系統應該與其他子系統保持協調一致,實現數據共享。
(二)建立信息收集、傳遞機制
良好的財務預警系統必須建立在對大量資料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這些資料包括企業內部財務數據和外部相關市場、行業數據,并形成一個資料系統。而且,這個系統應該是開放性的,不僅包括內部財務信息,還包括外部相關信息。最為關鍵的是,系統信息要不斷刷新,資料系統要不斷升級,確保財務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財務信息收集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內部財務信息和外部相關信息。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有效運行還有賴于預警信息傳遞路線的暢通和對策反映的及時。這就需要建立一套預警傳遞系統并由專人負責,使預警信息能迅速反饋到相關部門進行處理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
(三)建立財務風險定量分析預警機制
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財務預警指標的選取和財務預警模型的選取兩個方面。
1.財務指標的選取
要進行有效預警,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指標體系。這些指標就是危機預警的研究變量,在選取這些研究變量的過程中,我們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科學性和全面性原則
首先,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要按照企業財務危機理論原因科學設計,指標體系應能夠對各大原因做出合理科學描述;再者,為保證綜合評價結構客觀標準,在初步建立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地選取可以概括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指標,以便最終確定指標體系時有篩選余地。
(2)可比性原則
選擇評價指標時,應注意評價指標口徑范圍和計算方法的縱向可比和橫向可比原則。在對同一事物不同時期的評價中應注意縱向可比,而對同一時期不同事物之間評價中應注意橫向可比。
(3)敏感性原則
危機預警作為我們評判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依據,首先必須能對財務數據的變化做出明確的反應,并且應是非常靈敏的,這樣才能及時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起到預警、防范的作用。
(4)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指標的數據應容易取得。研究變量除了能真實的反應企業財務狀況外,還應該能明確找到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并最終指出改善或調節現狀的方法和對策,使企業的管理者通過對預警系統的分析能找到應對的策略,并通過有效的運作加以改變。
下面兩個圖表給出了建立模型時一些主要的定性指標(圖4)與定量指標(表1),不同的企業應根據自身不同的情況選取,并設立權重。我們船舶運營類的公司可以選取ROE(凈資產收益率)、成本費用利潤率、HSE指標等作為主要考核指標。
2.財務預警模型的選取
(1)單變量模型
財務預警系統就是要預測可能存在的危機因素,這些危機主要通過負債、利潤、現金流量等因素來預測。財務預警模型以財務指標數據的形式將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預先告知經營者。財務預警模型根據預警指標的數量分為單變量模型和多變量模型。單變量模型即一元判定模型也叫單個財務指標預警模型。單個財務指標預警指標主要有:收入利息率、債務保障率、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資金安全率。一元判定模型方法簡單,但總體判別精度不高,在財務失敗前一年的預測中,該模型的預測精度明顯低于多變量模型。因此單變量分析法逐漸被多變量方法所取代。
(2)多變量模型
多變量模型也叫多項財務指標預測模型,是運用多種財務指標加權匯總而構建多元函數公式來預測財務危機的一種方法。它從總體的、綜合的角度來檢查企業的財務狀況,未雨綢繆,做好財務危機的規避或延緩財務危機的發生。多變量財務預警模型的種類有很多,比如Logit、Probit、Fisher、Cox、Cusum、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聯合預測模型、動態預警模型等等,基本上都是借助數學、統計等工具選取不同的樣本或者財務指標構建的模型。本文主要介紹Altman的Z-Score模型的應用。
Altman首次將多元線性判別方法引入到財務困境預測領域。通過多元判別模型產生了一個總的判別分Z值,并依據Z值進行判斷。該模型也叫Z值計分模型或者Altman模型,模型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4X4+0.999X5
式中:Xl為資產營運率(營運資金/資產總額);X2為資產留存率(留存收益/資產總額);X3為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X4為負債權益率(股東權益市價/總負債賬面價值);X5為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總額)。Altman通過對Z-Score模型的進一步研究得出:Z值越低,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判斷企業財務失敗或破產的臨界值,美國企業的臨界Z值為1.81,具體判斷標準如表2所示:
如果Z值處于1.81-2.675之間,稱之為“灰色地帶”,處在這個區間,則企業財務狀況是極不穩定的。以下用一家被特別處理(ST)的上市公司“中冠A”(股票代碼000018)為實例來說明Z計分模型在財務預警中的運用。“中冠A”于2006年被證監會首次特別處理,因此可以公司2005年的報表數據作為預警依據。該公司2005年的部分報表資料如表3:
X1=(356366718.13-249840895.51)
/791476802.29=0.1346
X2=236352186.69/791476802.29=0.2986
X3=-9768369.02/791476802.29=-0.0123
期末股東權益市價總額=9216×10000+4800×10000×6.76=416640000
期末負債賬面總額=249840895.50+165123720.09=414964615.60
X4=416640000/414964615.60=1.0040
X5=85989835.10/791476802.29=0.1086,然后將得出的自變量帶入,Z=0.012X1+0.014X2+0.033X3+0.0064X4+0.999X5
得到Z=0.1199<1.81,表明該公司的經營產生危險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可事先預測該公司可能會發生財務危機,其生產經營可能已存在困難,應引起管理層、投資者及相關人員的高度注意。
Altman最初的預測模型是針對上市公司的,且必須是一家制造類公司,其模型中的變量必須使用權益市值,為使其能夠應用于私人企業(非上市公司,沒有市值)和非制造類企業,Altman對模型進行了修訂。
修訂后的可適用于私人企業模型為:
Z’=0.717X1+0.847X2+3.107X3+0.42OX4+0.998X5
其中:X4為益的賬面值/債務總額的賬面值。其他變量含義同上。
模型的臨界值也發生了變化:Z’
2.90,企業不會破產;1.23
修正后的適用于非制造類企業的模型中去掉了變量X5,因為X5常常受到行業性質的影響。修正后的模型為:Z“=6.56X1+3.26X2+6.72X3+l.05X4
其中,各變量含義同前。該模型的臨界值為:Z“2.60,企業不會破產;1.10
后來,許多研究學者也采用類似的方法進行了研究,比如巴薩利模型Z’,F計分模型等等。區別主要在于他們所選取的樣本和財務指標不同。
(四)建立財務風險處理機制
財務風險處理機制主要包括應急措施、補救方法、改進方案。其中,應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對財務危機和財務風險,應該采用何種手段去規避,以控制事態的進一步惡化;補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減少損失,將損失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改進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進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杜絕和避免類似的財務風險再度發生。
四、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的綜合辦法
(一)事前防范策略
1.健全內控體系
一是要抓好企業內控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的財務預警系統并確保財務風險預警和監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的第一道防線。二是要明確企業財務風險監管工作程序,分清監管職責,落實好分級負責制。三是要充分發揮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以及資產評估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在財務風險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2.減少決策失誤
企業在進行籌資、投資、經營決策時,要進行系統而科學的論證,充分估計未來各種不確定因素對企業獲利水平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重視資金成本管理和分析,負債規模要適度;重視市場分析,資產設備不能閑置,儲備庫存要合理;重視經營決策,減少由決策失誤而帶來的市場流失、資產損失、安全事故損失等。最好是針對不同的業務成立專門的決策小組,決策過程公開、透明、科學,決策過程全程記錄存檔。
3.建設企業財務風險制度文化
企業應自上而下形成重視財務管理的風尚,在文化層面上加強企業員工的財務風險意識,建立全面整體的風險觀念,在工作中處處時時評估和發現風險,把風險管理的觀念和行動落實到每個人身上,自上而下形成重視財務管理的風尚,緊緊圍繞企業目標,提升財務管理層次,減少由于人的因素而導致的風險。
(二)事后控制策略
1.財務重組、尋求過渡資金
處理不良債權,和銀行、稅務及其他債權人聯系取得理解和支持,并要求他們延長債務償還期、延期納稅或提供短期周轉性借款。尋求過渡時期的資金支持除了財務重整之外,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1)與債務人交涉回收應收賬款,加速清收欠款;(2)獲得資金尋找新的債權人,設法取得其對企業償債能力的信任,尋找新的抵押和擔保貸款;(3)尋求并獲得新的投資。包括所有者追加投資或增資擴股,但是在財務危機發生時,臨時從外部拆借資金,切忌大量增加借款。
2.實施資產重組、優化資產配置
處理存貨包括制成品、原料與零部件,處理閑置資產,售后租賃或出售無用的空間、降低勞務費、收回對外投資。實施資產重組,通過資產重組,優化資產配置,提高資產運營效率,改善企業經營不利的局面。
3.擬定長期整頓方案
例如:(1)縮減策略。縮減成本支出、裁減員工、裁并損失部門、裁撤不利的產品等。(2)重整策略。其做法是:調整組織結構,更換負責人,重建企業文化,實施員工激勵計劃。采用新設備或新工藝,改善生產程序,改變銷售策略。(3)成長策略。例如推出新產品,拓寬、拓新產品的市場,塑造企業的良好形象,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總結
經濟危機考驗著市場,考驗著企業。企業當前的運行、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良好的財務狀況的支持,因此,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非常重要。
1.本文從財務風險的本質入手總結出財務風險的定義、主要種類與產生原因。
2.本文歸納介紹了財務預警模型,并比較分析了各自的特點。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選取并建立符合自己的財務預警模型。不論企業采用哪種預警模型,在設計財務預警系統時不應局限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自身特點和要求的財務預警模型。企業財務預警系統不只單純注重對量化的模型、指標進行分析,還應結合非量化因素甚至由經驗分析人員的直覺判斷作定性的分析評價。定性和定量的預測相結合,才能提高預警系統的效用。
3.本文基于宏觀的財務風險,提出了一套內外結合的財務風險防范機制。主要內容包含事前防范與事后控制兩方面,其中重在防范。一個成熟穩健的企業就應該是主抓內控,同練外功,做到內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