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摘要】本文著力從競價、內在成本和規模三要素出發來分析電商企業價格大戰背后的真實目的,以讓讀者對此類商業現象有更深刻、清楚的理解。
【關鍵詞】電商企業競價 內在成本 規模 市場份額
2011年第四季度之后,經過長期的價格戰,事實上電商企業毛利已處于微利狀態,有的甚至出現了虧損。而與此同時,中國網購市場同比卻保持高速增長。這樣的特殊階段,幾家主要電商按常理應該聯合起來共同維護這個市場,而事實上非但不是如此,反而打起了愈演愈烈的不計成本的價格大戰,這是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是宣告舊模式的結束、新模式的開始,還是另有其他目的?本文以國內B2C電商龍頭、本次電商價格戰的始作俑者京東商城為例,從競價、內在成本和規模三個要素展開討論。
一、電商企業競價權的爭奪
多年來,京東在主要競爭對手蘇寧、國美的擠壓下,為了保持和維護自己的優勢,一直在努力打造一站式綜合性網上購物中心,除了自營的3C(計算機、通信、消費類電子產品),百貨商品外,還借鑒傳統百貨公司的成功經驗,旨在最大限度地吸納國內外知名名牌商以及網上優質的商戶入駐京東,突出安全性和流動性以及優質的售后服務。同時極力推介自己獨有的開放平臺(京東商城),該平臺具有規范的經驗環境、龐大的客戶資源、進銷存管理明細、VIP的推廣服務以及倉儲和物流等優勢。京東非常注重公司人員的高執行力,并通過自建物流體系和自建信息系統,降低了倉儲、運輸、配送成本,讓商品更便宜,配送方面,其還建立了非常多的自提點,方便了客戶。同時貨物周轉率明顯加快,運營成本不斷降低,在產品挑選、質量保證、售后等方面的消費者體驗上下足了功夫,使得低價成為可能,這也是供應商樂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