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摘要】 本文以C-D生產函數為依據,利用我國1980 ~ 2010年期間序列數據,結合城鄉二元結構,引入社會總勞動力與農村勞動力之比、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與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之比、城市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等變量,研究我國的生產函數。研究結果表明,技術進步、固定資產投資擴張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而過于偏重城市固定資產投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速度過快,會對我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關鍵詞】 城鄉二元結構 GDP生產函數 固定資產投資 勞動力
一、理論依據
1. 國外相關研究。經濟增長(發展)理論源遠流長,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國家財富和經濟增長的源泉。進入近現代之后,經濟學者相繼利用實證分析方法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其中,美國經濟學家科布(C.W.Cobb)和道格拉斯(P.H.Douglas)開創了用生產函數解釋經濟增長的先河,他們通過對美國1899 ~ 1922年經濟發展資料進行實證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投入——產出”(C-D)生產函數,得出美國生產函數具有規模報酬不變、資本與勞動要素替代彈性為常數的結論。
此后,Dulaner(1937)、Solow(1957)等經濟學者先后對C-D生產函數進行了改進,提出包含技術進步的生產函數。而Arrow、Chenery、Mihas和Solow(1961)對C-D生產函數進一步拓展,提出了兩要素不變替代彈性生產函數模型(CES生產函數)。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Sato與Hoffman(1968)、Revankar(1971)分別提出了變替代彈性生產函數模型,認為要素之間的替代彈性與樣本點有關。至此,用生產函數解釋經濟增長的理論,已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