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摘要】會計文化就是一定時空范圍內會計人員的行為方式,包括會計技術、會計制度和會計觀念三個方面。會計文化首先要研究的是這三個方面的匹配關系,其次要研究不同層次的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匹配關系,會計文化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發現不匹配的因素并尋求解決辦法,會計文化屬于上層建筑,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因此在經濟社會轉型期進行會計文化研究應該突出重點,即突出關注環境變化、價值觀變化和會計文化建設等方面。
【關鍵詞】會計文化建設 會計環境 會計價值觀
國內從上世紀90年代初受國外啟示開始研究會計文化,主要對會計文化的概念、內容及會計文化研究的意義、研究框架、核心內容進行了探討,但是對于會計文化理論的系統性還很少研究,研究框架尚需進一步清晰。為此,本文就會計文化理論和研究框架進行初步探討。
一、會計文化定義
美國學者克魯伯(Alfred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書中列舉了164種文化的定義,并分為描述性的、歷史性的、規范性的、心理性的、結構性的和遺傳性的等六類,然后總結提出了文化的“行為模式”定義: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它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及傳授,并構成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體現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歷史衍生及選擇而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文化體系既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反過來又是指導人類進一步活動的因素。這是經濟基礎現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的辯證關系。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指出:文化在今天應被視為一個社會和社會集團的精神和物質、知識和精神的所有與眾不同特色的集合總體,除了藝術和文學,它還包括生活方式、人權、價值體系、傳統以及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