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內部審計2001.9
我國內部審計的發展對策
韓庭武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中,內部審計要實現其自身價值,關鍵是要找準內審與現代企業的結合點,從單一的監督職能向管理控制職能轉變,從而確定現代企業制度下內部審計的內容、目標、任務和價值取向。
(一)轉變觀念,提高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的重視,保證內部審計的權威性
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內部審計是在單位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之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開展工作,并對單位主要領導人負責。若沒有企業領導的支持,內審是很難開展工作的。針對很多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不甚了解的狀況,我們可以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參觀內審工作先進單位;舉辦由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培訓班,轉變企業領導認為內部審計只是“監督”的觀念,真正認識到內審部門是經營管理者的參謀部和智囊團。領導認識的轉變,會為內審工作的開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保證審計部門享有相應的獨立監督地位,使內審工作在最高領導層得到認可,在真正意義上具備權威性,這樣才能推動內審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改革現有的組織模式,組建科學、合理的內部審計機構
又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機構設置是實現審計監督的組織保證。它在企業中的隸屬關
系直接影響其權威性的發揮。獨立的內審機構可使審計工作正常開展,不受其他部門的影響,從而保證審計結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為此,在審計機構的設置上要保證審計機構與其他職能部門分離,盡量避免行政管理或業務上的往來。同時,審計部門的直接領導者應該具有把審計結論或決定付諸實施的能力。
2.配備高素質的內部審計人員。既要保證內審人員數量,又要注重審計人員構成,并制定相應的質量控制檢查制度。一是檢查本部門人員的工作質量;二是控制本部門的工作質量,加強自律自查;三是實行交叉檢查制度,即各企業內部審計之間相互交流審計情況,借鑒內部審計經驗,促進內部審計質量的提高。
(三)由事后審計向事中、事前審計發展企業在充分享有經營自主權的同時,必須慎用、用好自主權,防止決策失誤和資產流失,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內部審計把關口逐步前移,由目前的事后審計為主向事中、事前審計逐漸發展,將審計的監督等職能寓于管理、控制之中。事中審計,從企業運行、控制系統中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參與經營決策、產品轉型、企業發展戰略等決策研究,利用審計掌握的企業內、外部信息,提出意見和建議,發揮預測、預警作用,為領導決策服務。內部審計機構應發揮其自身優勢,注重協助企業挖掘發展潛力,預測并防止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向領導或管理部門反饋信息,獻計獻策,成為企業領導的左膀右臂。
(四)不斷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
內部審計應該注重造就、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內審人員,使之成為高層次的人才。首先,要在任用、培訓、提高、定崗、升遷等問題上作相應
具體的規定和要求,不能將一些被裁減人員隨意安置在審計崗位上。其次,要重視各種相關專業的知識的培訓,使內審人員具有廣泛的知識,以利于提高處理不同類型問題的能力,為企業決策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議。
(五)進一步拓寬內部審計的工作領域,實現審計手段電算化
由于過去只是強調內審的監督作用,致使不少的內審人員只是單純地進行財務收支審計、財經紀律審計,將內審的工作范圍人為地縮小了。因此,要在審計思想、方法、對象上突破傳統審計的束縛,不斷拓寬內部審計的工作領域。比如,開展廠長(經理)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對于約束經營管理者認真履行經濟責任,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重大現實意義;通過開展投資決策審計、生產經營決策審計、科技開發應用審計、物耗能耗審計、資金利用效果審計、比價采購審計、成本費用效益審計、組織機構設置及人才開發利用審計等,評價企業運行效果,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從而實現企業效益最佳化。
目前,許多大、中型企業會計工作已實現了電算化。為了保證會計數據處理和信息傳遞的真實、合規和安全,內部審計機構需要對計算機系統和系統環境進行審計。許多復雜的審計項目單靠手工操作已不能勝任,會使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決策錯過良好的時機,因此,實現審計電算化已是大勢所趨,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對內部審計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