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海首家專業從事保理業務的企業--高銀(中國)有限公司(簡稱高銀中國)在浦東新區正式成立。該公司從遞交材料,到拿到工商局的營業執照,僅僅用了一周時間。保理業務這一國際上通行的進出口保障手段,究竟意味著什么?眾多出口企業將受益多少?這類企業的出現又將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外貿出口?
保理業務為何物?
保理是指賣方、供應商或出口商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于其與買方(債務人)訂立的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為其提供下列服務中的至少兩項:貿易融資、銷售分戶賬管理、應收賬款的催收、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
舉例來說,國內A企業向美國企業出口商品。A企業將應收賬款打包轉給專業保理企業,由后者按照一定比例,提前支付貨款。應收賬款由保理企業通過美國的國際保理協會會員向美國企業追收貨款。對于賣方在核準信用額度內發貨所產生的應收賬款,保理商提供100%的壞賬擔保。由于保理業務能夠很好地解決賒銷中出口商面臨的資金占壓和進口商信用風險的問題,因而在歐美日漸流行。
中國境內市場有多大?高銀中國董事長林友飛提供了一組數據。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每年保理業務總量占該國當年GDP的份額一般都在50%左右,而在我國,該比例每年僅2%。與此同時,國外的保理業務大都由專業機構承攬,我國自1992年中國銀行開辦此項業務以來,銀行一直是保理業務的絕對主力。林友飛透露,2004年起,天津曾先后設立8家此類機構,但最高投資僅為5000萬美元。大陸此類機構稀缺,市場需求相當旺盛,高銀中國將在未來兩年內增加投資至5億美元,最終規模為15億美元。
出口企業獲益多少?
與銀行開辦保理業務目標緊盯大客戶不同,高銀中國的眼睛看準的是廣大中小外貿出口企業。林友飛表示,作為我國外貿出口主力軍的中小型企業,在保理業務上可獲得貿易融資、出口風險轉嫁等諸多益處。
通常情況下,出口商將進口商應付款的單證如發票交予其保理商,按照保理協議,保理商可提供80%至90%貨款的融資,余下的10%至20%留待付款到期時付清。保理商一般收取保理手續費1%左右。
按照國際通行交易流程,出口商在交易前先從保理商那里取得一定的信用額度,進出口雙方再在這個信用額度內按正常的業務進行交貨付款。只要進口商按原訂合同及時付清了貨款,這單保理業務就告完成。信用額度在保理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可循環使用。如果進口商拒絕付款或破產,則保理商須于90天至120天內將出口發票金額的90%付給出口商。這意味著企業出口風險得到轉移。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有關人士表示,轉嫁應收賬款壞賬風險對企業來說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就目前情況而言,企業出口要的是成功率,解決生存問題,通過融資做大業務,還是其次。
刺激出口作用幾何?
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理機構業務范圍并不局限在上海區域,對國內出口的反彈將會起到一定刺激作用,這也是支持高銀中國這類企業在上海落地的重要理由之一。
據估計,高銀中國在2010年的營業收入將達到10億元人民幣,未來5年的年平均營業收入約為13億元人民幣。以高銀中國平均1.5%的費用標準倒推,每年可推動666億至866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出口。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專業保理機構的誕生,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目前的出口困局。民生銀行相關人士表示,保理業務是“錦上添花”,并且是市場行為,即金融衍生品的買賣,能否推動出口,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有意愿合作。事實也證明,無論是銀行開辦了18年的保理業務,還是中國信用出口保險,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作用,治標并非治本。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今年上半年進出口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下降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