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翻閱到HBR(哈佛商業評論)一篇題為“精益創業”的文章,其核心觀點就是讓你最后成功創業的項目或產品大部分情況都是漸進改良而來的。你的第一次創業的點子也許很有新意,讓你涉足某個領域,但隨著與客戶的交流和對市場信息的收集,你很快把你最初的創意進行了修正,經過一輪輪這樣的修正,你最終定位的成功產品與你最初的創意也許相差甚遠,這里揭示了創業者通過市場反饋逐步完善創意構思的市場本質。像IT行業鼎鼎有名的IBM,現在一年上千億美元營收的規模幾乎全部來自軟件與服務業,再想想它早先安身立命的業務根基,用它的名字來詮釋最能說明問題了:IBM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國際商用機器)的縮寫,它現在根本不賣機器硬件了,已徹底轉變為一個以賣軟件為主的咨詢公司了。這里面有兩點商業或者說人生智慧值得借鑒:你后30年要做的也許與你現在所做的沒半毛子關系;第二,不能用徹底的轉型來否定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這里邊關鍵的一點是漸進改良。人們常常用戲劇化的方式來看待一個獲得巨大商業成功的產品,媒體喜歡那些擅于高瞻遠矚的成功人士的傳說,似乎有這么一群獨具眼光的天才,他們可以看穿未來,并且制訂一套完美的計劃來實現預期目標。不過,現實世界幾乎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們都覺得iPad是一款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產品,但是在史蒂夫•喬布斯看來,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在2003年就開始構想了。依靠各種軟硬件創新的不斷積累,還經歷了各種失敗,才在數年之后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