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十二五”時期是江都區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創新創業之城、生態宜居之城、和諧幸福之城的關健階段。江都區委、區政府提出力爭五年實現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倍增的奮斗目標。為此,本文就“十二五”時期我區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實現的主要路徑與對策措施進行了研究思考。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 培增 路徑 對策
一、當前居民收入倍增的有利條件與制約因素
(一)有利條件
1、經濟的快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為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了支撐。“十二五”時期,隨著國家長三角地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為我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契機和新的動力,加之新型戰略性產業及現代業的加速發展,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區域優勢進一步發揮,具備了在更高水平上推進“三化”互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條件,為擴大就業、增加創業機會和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2、城鎮化建設加快,城鄉差別縮小,為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了條件。“十二五”時期,我區將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積極呼應揚州“一體兩翼”都市建設,構建“一主一副三重點”的城市空間布局,建立完善“中心城市—重點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的四級城鎮體系,到2015年全市城鎮人口將達到60萬人,城鎮化率將達到60%。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將更有利于培育創業機會,激發創業潛力,拓寬就業領域,增加就業容量,吸納更多的城鄉勞動力就業,這就為城鄉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二)制約因素
1、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仍舊比較突出。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交織在一起,另外,我區勞動力輸入規模逐漸加大,每年都有大量外地勞動力進入本市求職就業。結構性失業矛盾突出。就業質量不高。由于部分企業工資待遇較低,工作條件、工作環境差,社會保障待遇不能兌現等原因,部分行業職工的流動性較大,影響了就業的穩定性,從根本上制約著就業的快速增長。
2、城鎮居民收入結構不盡合理,自主創收比重較低。我區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主要以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為主。“十一五”期末,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占家庭總收入的61.8%和25.4%,而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等自主創收的比例較低,僅占12.8%。由于居民收入增長主要取決于國家增資政策和企業經濟效益,過分依賴就業者的工資收入,而經營凈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受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對收入整體的貢獻率偏低,因此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拓寬居民就業渠道,鼓勵居民自主創業,經營家庭資產,實現資產收益增值,從而改善居民收入結構,提高個體經營和家庭投資理財等非工資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3、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對居民收入產生負面影響。物價持續上漲,特別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對城鎮居民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對于低收入困難群體來說生活必需品的漲價使他們本來僅處于溫飽的生活更加艱難,物價上漲對他們帶來重大影響。政策性增收功能不夠明顯。“一免四補”政策的落實,一定程度上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但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保持著高位運行的態勢,影響了農民豐產豐收。雖然國家收購價格有所提高,但是以農用肥料為主的農資價格也呈上升趨勢,糧食生產收益增加與農資成本增加,有一部分相抵充,影響了農民增收實際效果。
二、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實現的主要路徑與對策措施
(一)大力促進產業高端化,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一是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按照“資源整合、區域聯動、整體發展”的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高效規模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通過農業的增效,促進農村土地增值,推動農民加快增收。二是全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大力提升特鋼生產加工、車船制造及配套件、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層次的同時,重點圍繞智能電網、軟件及電子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七大新興產業,突出規劃引領、政策扶持和要素集聚,引導項目、人才、資金、公共技術平臺等要素加速向新興產業集聚,促進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新興產業跨越發展。三是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制定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把現代物流業、軟件服務業、總部及樓宇經濟區、文化旅游業等作為服務業發展重點,著力擴大服務業總量,突出建設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以現代物流業為主,重點建設蘇中沿江物流集聚區、安大路物流帶和蘇中空港物流園三大物流園區。
(二)大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大“兩置換一轉化”的力度,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力度。一是推進農村制度改革,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在成功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征地留地安置政策實施試點,完善實施方案,鼓勵農村基層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將留用地確權到組、到戶,明確收益分配關系,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建立農村產權市場,推進農民財產增值。要通過確權發證,以明晰所有權、收益權為重點,加快確立農民對農村承包土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民宅基地、農村集體資產、農村林地、農村集體資源的物權關系。在此基礎上,加快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設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提供信息發布、資質審查、價格評估、合同簽訂、利益關系協調、糾紛調處、法律政策宣傳咨詢等一站式服務,搭建農村各類產權交易平臺。三是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拓寬農民投資理財渠道。金融行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和不同客戶,有針對性的設計理財產品,主動深入了解農業農村、幫助農民識別金融需求,前瞻性地開掘、發現、培育農民投資理賠市場需求,開發相應的金融新產品,以滿足廣大農民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金融需求,讓農民群眾財富的增長有更為快捷和通暢的渠道。
(三)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增加城鄉居民的轉移性收入。一是加大惠農政策落實力度。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尤其抓好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落實。加大良種推廣力度,提高良種補貼標準。繼續實施“家電下鄉”工程,按規定給予補貼。完善專項資金的使用,加強資金的規范管理,加大督查力度,確保補貼資金足額落實到位。二是加大新農保推進力度。建立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提高財政補貼標準,逐步提高參保水平。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鼓勵失地農民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三是加大新農合提升力度。建立穩定可靠、科學合理增長的籌資機制,增加籌資標準,增強保障能力。規范、完善財政補助資金撥付辦法,確保補助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新農合基金賬戶。合理調整資金分配,調整報銷比例,提高補償水平。四是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機制,推進實施“開發式、造血式”扶貧,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物業和產業項目,建立穩定的收入渠道。
(四)完善創業保障機制,提高居民創業積極性。一是加強創業宣傳引導,鼓勵居民全方位創業。通過多種措施激發居民群眾創業熱情,動員農戶發揮優勢、彰顯特長,加快居民創業增收步伐。二是健全融資擔保體系,建立居民創業的綠色通道。加快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步伐,改善信貸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效果明顯的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創業培訓體系,提高居民創業技能。按照創業農民的要求積極整合各類力量舉辦各種培訓班,對創業農民進行專項培訓,既要有經濟管理方面的培訓,也要有實用技術方面的培訓,還要有市場營銷方面的培訓,切實提高創業農民的知識面和經營能力。四是構建政策支撐體系,引導和扶持居民創業。要把支持城鎮居民和大學生村官創業的優惠政策逐步覆蓋到廣大農民,實現創業優惠政策有效銜接、同等享受,為農民創業提供信貸、財稅、技術、信息等多方面支持政策。五是加快城鎮化步伐,拓展居民創業空間。積極鼓勵農民自主創業、聯合創業,帶動更多農民轉移就業。引導農民在現代農業、二三產業領域以及通過建設小城鎮和新農村創業。
作者簡介: 朱榮慶,揚州市江都區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經濟師,MPA碩士,研究方向:城市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