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畢業生就業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類型,它既承擔著為地方區域培養人才的作用,又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現如今,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人才的大量需求,就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專業人才,這樣才能夠使企業取得效益而加快經濟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則根據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辦學模式,著眼于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努力創新辦學體制,積極探索互惠雙贏的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區域經濟、人才培養、創新機制
正直21世紀的我國,科學與經濟都處于高度的發展之中。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和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加大對經濟區域較落后的扶持力度,從而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并提倡因地制宜,發展自我特色的區域經濟。區域經濟不僅影響著區域內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而且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與高校專業的設置與機制的創新發展。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關系
(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快速穩定的發展,各區域也呈現出自我的經濟特色,這無疑就為區域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力過剩的情況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快速有效的緩和了就業矛盾,其主要表現為:
1、工作量的增加
經濟的發展促使工作需求量的增大,勞動力資源從而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減少了勞動力的過量與浪費。工作人員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發揮,并能夠充分展示自我能力與才華,與此同時也可以提升一個企業的效率與品質。
2、就業機會增多
區域經濟的發展促使區域內的文化、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快速的發展,而從使得區域內工作崗位與需求人數的增多,這無形狀就增加了就業機會。專業的高水平的人才出現緊缺情況,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針對行的專業技能與良好的專業知識,無疑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的增長促使更多勞動力的需求,高水平、高專業、高標準的人才供不應求,為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提過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二)嚴峻的經濟發展則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更多挑戰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健全,畢業生的就業制度,也由國家統包分配到畢業生自主擇業轉變。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為畢業生群體帶來更多的就業選擇與就業機會。而經濟面臨嚴峻形式的時候,如通貨膨脹,企業尚且舉步維艱,節省開支,改變體質另謀出路等方式成為企業的生存方式,這樣以來,就業崗位就會大大縮減,會給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更多的艱難與挑戰。高職院校一般都是以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目標來培養專業人才,嚴峻的經濟形勢,會減少去畢業生的需求,勢必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從而給畢業生就業增加困難與挑戰。
(三)眾多的畢業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選擇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于我國各大高校陸續擴大招生規模,學生可以擁有更多院校選擇的同時,也迎來了畢業生的就業高峰。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擁有著扎實的專業基礎,澎湃的滿腔熱血,活躍的創新思想,成為建設國家、服務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因而備受企業的青睞。眾多的畢業生為企業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比較與選擇,企業能夠選擇到思想活躍,高水平、高能力,具有親和力,與很好的團隊協作能力的理想人才,從而為企業源源不斷的注入新鮮活力。
二、廣西經濟的發展特點與人才的供需狀況
作為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來說,應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構特點與發展規律,調整教育模式與教學改革,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的畢業生,從而達到畢業生順利就業的目的。以廣西來說,其在政策、地理位置、資源與文化中都呈現出自我的特色。
(一)廣西的區域特色
1、地域特色
廣西南臨北部灣,東接粵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我國唯一具有沿邊、沿海、沿江“三位一體”區位優勢的省份。廣西沿海有1595公里的海岸線,享有“黃金海岸”之稱。無論是海運、陸路、航空都成為方便快捷的通道。
2、政策特色
廣西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又是民族區域自治省,被劃分為西部大開發的行列之中擁有著民族自治政策與西部地區的優惠政策。廣西臨海,可享受沿海地區經濟開放政策和邊境開放政策。多種優惠政策的疊加,使廣西成為我國優惠政策最多最開放的經濟區域。
3、資源特色
廣西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的礦產有12種,如鋁土礦、鉛、錫等有色金屬。廣西擁有者豐富的水資源,是我國“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并且有著美麗的風景名勝區,少數民族風景與別具一格的邊境特色,因而成為我國的旅游大省。
4、文化特色
廣西與越南毗鄰而居,自古以來交往密切,因而擁有者相近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少量相通的語言,具有與眾不同的區域特色。廣西與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的國家,經濟文化等也交往甚多,更進一步的推進了廣西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廣西的經濟發展狀況與人才供需
廣西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多重的優惠政策、鳳舞的礦產資源與獨特的民族文化,決定了廣西的經濟發展特色與發展道路。廣西的有利的邊境口岸與邊境貿易點為邊境貿易進出口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貿易通道,因而邊境口岸進出口貿易比重迅速增長。隨著工業化步伐加快,中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廣西的城市化水平較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進入了快速發展期。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邊境民族風情與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帶動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事業,相對較多的增加了工作量,從而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廣西地處邊境,相對偏遠,很多高學歷的畢業生會選擇經濟發達,經濟文化繁榮的大都市進行發展,這就為地方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縮小了競爭壓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拓展了發展空間,為他們的就業帶來了更多的便捷與機遇。
三、區域經濟的發展對高職院校的影響
高職院校是直接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教育類型的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應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為實際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擁有良好的工作素質與職業能力,成為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區域經濟的類型、產業結構影響這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類型。高職院校只有著眼于區域經濟的行業發展需求,才能培養出服務于本區域內社會、行業所需要的技術型、技能型應用人才。這樣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才能夠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更好的就業崗位,從而加快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
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影響著高職院校設置和調整專業。高職院校應當結合當地區域經濟類型、產業結構、行業發展狀況設置專業,力求培養各類高標準、高水平的工作認為,通過專業的結構調整,拜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相脫節的矛盾,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四、高職院校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
(一)明確培養目標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教育規模不斷的擴大與發展,其教育方式歸根結底基本上屬于大學本科的縮短版。大學為四年學制,而高職院校則壓縮成為三年學制。受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其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大多還停留在理論知識基礎,這樣勢必影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上應該明確培養人才的目標,這樣既有利于高職院校與時俱進的發展,又能為社會培養名副其實的專業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主要是為了服務于本區域內經濟的發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能夠服務于一線的高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根據此目標學校應該設置相應的培養機制,如發展何類型的專業人才,設置何種專業等,力爭達到人才培養的最優化。
(二)合理設置專業
高職院校為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發展水平與就業形勢來培養專業人才的,那么高職院校就應該以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及其變動趨勢為導向,及時調整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用以培養高標準,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是否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不被潮流所淘汰,關鍵是看其能否積極主動的根據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與產業結構變化來培養社會需求型人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是否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優秀的專業技能,關鍵在于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培養機制。學校及時準確的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動來調整專業設置與專業結構,設置一些實用性的專業及與社會企業迅速接軌的課程,為社會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學生創造寬闊的就業渠道。
(三)推進產學研結合
重理論、重知識的培養模式已成為過去式,現代化的新型教育既要重實踐、重能力,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科研活動,注重學校與社會相結合,與企業相聯合,積極開展開放性的人才教育教學方法。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就讀期間到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加強實踐經驗。聘請社會的成功人士進入學校進行講座論壇等,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職業,認清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技術人員,服務社會,發展社會。
(四)轉變就業觀念
我國的教育制度已由精英化教育時代轉變到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增多,為就業增加了困難與挑戰。就業指導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要向學生介紹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切合實際的奮斗目標。杜絕急功急利、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遙遠目標。幫助學生正確的了解自我,認識社會,根據自我特點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職業能力。正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英東激烈的人才競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順利就業。
高職院校剛邁出校門的學生,實踐經驗不夠充分,其就業觀念的轉變,不僅可以讓學生的理論應用與實際,豐富實踐經驗,還可以充分有效的合理利用人才資源,避免勞動力的浪費。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其合理的擇業可優化人才資源的配置,減少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以“服務地方、突出應用、滿足需要”的宗旨為培養人才的目標,隨時關注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產業結構變化,將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經濟發展等全方位的相結合,從而培養出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應用型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