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2007年江蘇省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和蘇北運河2011年的統計數據,運用投入產出法定量分析了蘇北運河對沿線經濟的貢獻,結果顯示2011年蘇北運河對沿線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達1966.5639億元,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8.3033%。
關鍵詞:水運交通;區域經濟;國內生產總值;投入產出法
蘇北運河北起徐州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口,途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四市十四縣區,全長404公里,是我國華東地區水運大動脈。無論歷史上還是當代,蘇北運河對沿線經濟社會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產業關聯性原理,本文依據2007年及2011年數據,運用投入產出法定量分析蘇北運河對沿線經濟的貢獻。
一、 蘇北運河對沿線經濟貢獻的分析基礎
蘇北運河對沿線國民經濟的貢獻包括直接效果和波及效果。可以通過蘇北運河相關產業單位產值所創造的GDP來衡量直接效果,根據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有[1]:
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生產凈稅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
通過蘇北運河相關產業對GDP的后向波及效果、前向波及效果以及消費波及效果衡量波及效果,用Ep 表示[2]:
(1)
式中:
Eb ——內河航運后向波及作用;
Ef ——內河航運前向波及作用;
Ec——消費乘數作用。
在計算直接和波及效果時,需要用到GDP增值系數、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
GDP增值系數Z=(z1,z2, …,zn),是指蘇北運河相關產業部門引起部門i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部門i自身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用公式表示為:
(2)
直接消耗系數,用第j產品部門的總投入去除該產品部門生產經營中直接消耗的第i產品部門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用公式表示為[3]:
(3)
根據我國最近編制的2007年投入產出流量表,根據分析需要將原來42個部門合并成6個,計算出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表1-1。
表1-1 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表(2007)
產出 投入
農業
工業
建筑業
運輸郵電業
商業飲食業
其他服務部門
農業
0.1235
0.0353
0.0039
0.0114
0.0151
0.0061
工業
0.2223
0.6528
0.5685
0.2948
0.1525
0.2506
建筑業
0.0002
0.0003
0.0091
0.0032
0.0037
0.0096
運輸郵電業
0.0180
0.0239
0.0864
0.0767
0.0388
0.0331
商業飲食業
0.0285
0.0463
0.0432
0.094
0.1119
0.0883
其他服務部門
0.0149
0.0102
0.014
0.0251
0.0185
0.0477
在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的基礎上,經過計算可以得到全面反映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聯系的完全消耗系數矩陣C。
二、蘇北運河對沿線經濟的貢獻
1、直接貢獻
據《2012江蘇統計年鑒》[4],2011年蘇北運河勞動者分工及其人數、年平均工資見表2-1。
表2-1 蘇北運河勞動者構成及其年平均工資
勞動分工
水上運輸服務
裝卸
倉儲
水利管理
環境管理
公共設施管理
人數(萬人)
2.4
0.25
0.2
1.6
1.2
0.7
年平均工資(萬元)
4.2017
4.3453
4.5615
4.3889
3.076
4.55
計算可得蘇北運河勞動者報酬為25.9811億元。
蘇北運河固定資產主要分船舶、船閘、泊位、碼頭和航道,由于建設和修建的時間不同,故在計算時都采用其現值。據蘇北運河航務管理處統計,蘇北運河現有船舶約1.8萬艘,平均每艘船現值約70萬元;現有船閘26座,平均每個船閘現值約2億;船閘每五年大修一次,平均每次的大修費用約800萬;根據江蘇統計公報統計數據得知,蘇北運河沿岸四市泊位共1330個,泊位平均價值約800萬元;根據中國江蘇網報道,蘇北運河航道價值約為20億元。假定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為50年,采用直線折舊法,則固定資產的折舊額為:
(25.9811+126+52+0.016+114.4+20)/50=6.7679(億元)
由于機制改革和負擔過重等原因,1999年以后,運河的營收利潤率和營收利稅率均為負值,在此忽略。2011年蘇北運河直接創造的GDP為:
Ed=25.9811+6.7679=32.749(億元)
2、間接貢獻
3、三、結論
本文根據蘇北運河2011年的統計數據,計算了蘇北運河對沿線經濟的直接貢獻;依據2007年江蘇省價值型投入產出表,運用投入產出法定量分析了蘇北運河對沿線經濟的間接貢獻;最后分析了2011年蘇北運河對沿線GDP的貢獻及對沿線GDP的貢獻率。與2006年6.9531%[3]的貢獻率相比,蘇北運河對沿線GDP的貢獻率增長幅度較大,這與此階段蘇北運河沿線政府部門加大對運河航道投入密切相關。通過對蘇北運河社會經濟的貢獻分析能夠科學的評價運河在國民經濟的地位,指導區域運河合理的規劃和建設,進而提高航道資源的利用率,推動區域內航道和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