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在對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業推廣工作以及農業傳播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著重運用農業推廣學、農業傳播學等方面的基本觀點,針對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業推廣工作以及農業傳播發展現狀,系統地分析了農業推廣過程中農業傳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消除或減少農業傳播制約因素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傳播; 農業推廣; 問題; 對策
一、我國農業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農村經濟社會條件差,文化教育水平低
農業傳播是“擴散——接受”系統,農業信息傳播與交流是個動態過程,既有信息的傳遞,同時還存在著信息的反饋。信息不僅要能被傳播出去,更為重要的是要能被接受利用,這取決于農業信息用戶系統——農場家庭或農民的素質高低。目前,我國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偏短,文盲和半文盲的農村人口還占有較大的比重。
2 農業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健全
由于農業傳播管理體制改革進程緩慢,運行機制和格局沒有根本性改變,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沒有配套的政策和法規保障;部門條塊分割,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信息流通不暢,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閑置以及短缺;市場經濟意識較為薄弱,傳播服務業缺乏產業化觀念,信息傳播市場發展不完善,傳播人員開放程度低等,這就使得農業傳播服務很難滿足農業用戶和農村居民對農業生產及與農家生活有關的技術和信息的需要,不能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所有這些問題或弊端.無疑不利于農業傳播活動有效開展,制約了農業技術成果和信息在農業和農村社會傳播、擴散,阻滯了農業和農村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
3 農業傳播的行政或組織環境差
農業傳播的地位和使命受到具有傳播職能機構及其負責人在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中所處地位的影響。目前,我國各級農業傳播機構屬于事業單位而不是職能部門,再加上農業傳播機構按專業分開設置且自成體系,設置不合理,定位不恰當,不利于為農業生產和農民提供綜合服務,其負責人在政府部門沒有處于應有的地位,角色不重要,難于借助政府行政力量有力推動農業傳播工作的開展。農業傳播隊伍人員素質偏低,同時,搞農業傳播工作的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專業結構嚴重失調,知識亟待更新。
二、結論與對策
1 大力發展農業與農村科教事業,提高農民素質
教育是百年大計,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受教育程度也是聯系緊密的。要發展農村經濟,就要發展和完善農村的教育體系,掃除文盲。唯有大力發展農業與農村科教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素質,讓所有的農村人口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這是一項長期地任務,發生效用的時間也非常長,但這是減少傳播障礙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2 創新農業傳播體制和機制,完善農業傳播體系
根據我國國情和農業行政部門設置分散的現實,為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農民兩者對農業傳播的目標要求。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傳播工作因體制原因造成的問題,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應該確立這樣的創新思路:理順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小政府、大服務”的格局;轉變機制。創辦經濟實體.辦成第三產業;建立農業傳播基金和獎勵基金;變“三足鼎立”格局為“三農協作”體系。并使我國農業傳播體制逐步成為在政府農業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下,以國家辦的具有綜合功能的農業傳播機構為主體,民間團體和農民群眾廣泛參與,農業科研、教育密切配合的農業傳播體制。
3、協調各方力量,完善農業傳播的環境
一、加大政府投入,改善農業傳播服務手段。農業信息傳播產業具有高投入、高產出的特點。在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啟動資金。省、地(市)、縣各級政府應對農業信息機構給予必要的支持,加大物質和資金投入,大力提高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農業傳播產業中的裝備水平,搞好農業傳播傳輸系統網絡化建設,加快各種農業系統軟件的研制、開發和傳播應用,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使農業信息用戶能夠迅速而準確地獲得高質量的農業信息。
二、積極創辦農業傳播產業經濟實體,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之路。應以市場為導向,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搞好農業傳播體制改革,推動人員分流和機構調整,積極創辦農業傳播服務經營實體,并引進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信息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做好“公益性”信息服務的同時,搞好有償服務,為產業發展積累資金。也就是說,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下,在現有的國有農業傳播機構的事業型管理體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公益性的傳播服務,為農業生產、科研、教育、經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
三、強化市場意識,激發社會信息需求,培育農業傳播市場。提高農村農民的信息意識、市場意識是發展農業傳播服務業的前提;而農業傳播市場是進行農業信息商品交易的場所,是信息商品交換、分配和服務全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交換關系的總和,是實現產業化信息服務的條件。
四、加強農業傳播人才培養,造就農村傳播專業隊伍。我國農業傳播服務系統人才匱乏,應加速培養和提高素質。要求他們應具備系統的經營管理知識,堅實的農業傳播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其培養目標應是未來傳播企業的主管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