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世界各國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受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和國內經濟政策的調控,中國產業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助力,以產業融合為特點,形成提升傳統制造業、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新興產業,加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調整;產業發展趨勢;產業發展特點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G12EB123)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的主要發展趨勢。目前,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正在全面邁入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務化的階段,而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過程加速階段[1][2]。關注和引導本國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并在世界經濟發展競爭中取得主動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在黨的十八大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確定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成為發展的核心內容[3]。
一、中國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在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和中國產業政策的調控下,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產業結構向合理化方向發展,產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成為加快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其主要目標表現為加速農業現代化,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培育和支持新興產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并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帶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保障國家經濟穩定快速發展。
1.提高傳統制造業競爭力,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
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工業發展進程的加快,中國傳統產業面臨新的挑戰,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把握總體趨勢,加快對傳統工業的結構調整,是未來幾年的首要任務。
中國制造業正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世界范圍來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發展迅猛,對機械基礎產業建設的需求不斷增長,帶動全球裝備制造業市場需求旺盛,為中國制造的成長提供了機會。從中國經濟發展形式看,一方面中國制造業正處于長足發展階段,2009年、2010年連續2年產業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國家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交通運輸、能源建設等基礎工程的實施,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壯大,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需求空間,也對制造業的設計研發能力和制造加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國雖作為裝備制造業大國,但在全球產業鏈中始終處于低端和下游位置,自主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開發能力相對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和重復建設的情況依然突出,制造業大而不強,高端裝備制造能力不能滿足國家戰略性發展目標和國民經濟日益增長的需求。中國制造業應以經濟全球化的視角,積極參與全球制造業的新一輪調整,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實現裝備制造業向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高端躍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戰略模式。
工信部2012年發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4]。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鞏固國家綜合實力、實現現代產業體系升級的重要保障。利用高端裝備制造業所具備的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等特點,有效地引領和帶動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更新制造業技術和裝備,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加速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未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應為:在保持和升級紡織服裝、汽車和機械設備等傳統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航空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等戰略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同時加速環保、低碳等新興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力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2.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中國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轉型期,面臨的資源、人口和環境的壓力越來越緊迫,經濟結構的發展現狀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2009年,中國的GDP占世界GDP的8.7%,但一次能源消耗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7.5%,這種依靠大量能源消耗支撐的發展勢必會引起能源、資源、糧食和環境等方面的日趨惡化。因此,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緩解資源環境瓶頸的制約,培育和發展物資消耗少、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未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
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了新興產業的調整方向,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大力培育和發展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為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大力度鼓勵高校與科研機構進行技術開發和技術轉移,支持企業實施創新成果產業化,大力研發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發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3.服務業發展態勢迅猛,產業更加細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第三產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產值比重不斷增加。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戰略升級,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傳統服務業持續發展,以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特點的現代服務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從最近幾年各服務行業的增加值來看,以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批發零售和旅游餐飲等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業的主體地位依然穩固。而以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和現代物流等依托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現代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的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一方面從業人員數量與比重不斷增加,另一方面行業增加值增長迅速[5]。從長遠發展趨勢上看,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因其知識、技術和高資金含量等的優勢必將逐漸占據服務業的主導地位。
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轉型期,產業結構正處于調整和升級階段,企業分工進一步細化,大量的中間產品和加工過程被獨立出來,還有原屬于企業管理環節內的商務服務與營銷服務等環節也被分離出來,由更加專業化的企業來提供服務,推動了服務業更加細化,形成了一系列新型服務業,如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高技術服務業、設計咨詢、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電子商務、工程咨詢服務業、人力資源服務業等等。這些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對提高制造業生產率、深化產業融合,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也促進了生活性服務業的多樣化和細致化,進一步推經了商貿服務業、文化產業、旅游業、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等產業的發展壯大。
4.利用信息技術打造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業現代化發展狀態反映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生產技術發展的程度。將工業化的成果直接有效地利用在農業領域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是促進農業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保障措施,但大規模地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來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世界經濟正由工業化時代進入信息化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向農業領域不斷滲透,信息技術在未來農業技術革命中將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和現代農業正在不斷地融合。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通過農產品的網絡化經營,實現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創新和產銷環節的簡化,實現及時高效的農業行政管理,使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產業化、組織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營管理水平,是中國農業突破束縛、實現產業升級的根本出路。
二、中國產業結構發展的特點
在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浪潮的沖擊下,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和制約。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三大產業逐漸邁進戰略性升級時代,產業間聯合不斷加強,發展勢頭越來越迅猛。
1.以高新技術為助力促進產業結構戰略升級
隨著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一產業產業所占比重正緩慢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已突破了傳統的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高新技術正逐漸成為經濟增長點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信息、生物、航天、激光、自動化、新能源和新材料等7個高新技術領域已經取得重大發展[6]。除了高新技術本身的迅速發展帶動的高新技術產業的長足進步外,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也使傳統產業產生了質的飛躍。隨著高新技術在傳統制造業中的廣泛應用,不僅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產業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還可以實現對傳統制造業的升級和改造。通過對傳統制造業的高新技術改造,不僅能夠使紡織、服裝和建筑等已喪失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使鋼鐵、化工和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業,還催生出了機械仿生、光機電一體化、機械電子和航空電子等新興產業[7]。
2.產業界限趨于模糊,產業體系不斷融合
伴隨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兼并重組,產業間的界限逐步趨于模糊化,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形式的產業融合正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創新方式。跨越產業結構、技術邊界和企業邊界的產業融合不僅拓寬了產業的發展空間,促進和實現了經濟資源的充分流動和有效配置,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也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隨著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由信息技術革命所引發的技術融合已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并且催生出一批新的產業體系。2011年由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和國資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15年,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主要領域、主要環節得到充分有效應用,業務流程優化再造和產業鏈協同能力顯著增強;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水平成為領軍企業核心競爭優勢,信息化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征”[8]。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相關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隨著服務業向第一和第二產業中不斷地滲透的趨勢逐漸加大,服務業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融合也會不斷催生出新型的產業體系。
結束語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是保障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針對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不同的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產業發展趨勢必然隨之不同。研究產業結構發展和調整趨勢成為實現產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和搶占世界經濟主導地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