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對于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解剖,對于這些問題所提出來的比較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向和辦法。構建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 農村建設 金融生態環境 信貸資金
在如今經濟飛快發展的中國,猶如一架承載著巨大能量的綜合飛機領航于國際大舞臺。飛機的兩翼就如同城市和農村的建設發展,必須要平衡發展才能保證飛機領航的絕對優勢。現在的中國的城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要高于農村的經濟水平,我們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所以說農村的經濟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要發展農村的經濟,先就要改革完善農村的金融體系。農村金融領域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些農村金融改革沒有完全貼近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戶是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戶的資金需求主要用于農業生產和小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我國大部分農業生產比較分散、規模小、比較收益水平低、易受自然災害侵襲。大多數農村工商業市場小、季節性強、收益比較高。這些特點要求農村金融服務的成本低、額度小、能夠承擔比較高的風險。然而,目前農村金融改革在機構建設和產品服務上還沒有“因地制宜”客觀的、合理的進行改革,還延續了類似于城市金融服務中的傾向于大客戶的現象,即使提供小額貸款也是成本較高,讓農民難以承受。此外,在發展策略上,銀行類機構一支獨秀,但由于銀行類機構對客戶風險信息掌握不夠準確,因而資產質量不高;與此同時,保險機構發展不完善不全面,所以難以達到通過“銀保合作”有效降低風險的效果。在銀行類機構發展上,強調做大做強,忽視做精做細,忽視本鄉本土的真正所需要的服務。沒能夠切身實際的為農戶著想。
改革農村金融體系,做真正能為農戶的服務機構組織
1、農村信用社改革必須因地制宜,分類進行。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應按股份制原則將其改造為標準的商業銀行,并享受同樣的政策待遇;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農村信用社應按合作制原則進行改革,恢復其作為農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組織的本來面目。在恢復合作制的改革中,最關鍵的是產權制度改革要徹底。在兼顧中國國情,考慮地方具體情況的同時,合作制改革必須堅持標準的合作制原則,即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合作互助、非盈利性、社區化服務。要按“農民入股,由入股社員管理,主要為入股農民服務”的要求,體現合作制的特性,信用社所有權歸廣大入股農民,“三會”切實發揮自身作用,從組織制度上保障農民獲得對信用社的實際控制能力,以此為契機建立產權明晰、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管理科學民主的產權制度。在政策上給予農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稅收上應得到比商業銀行更優惠的待遇;在利率的確定方面應有相對于商業銀行更大的浮動空間;積極支持并協助其建立現代化支付結算系統。對于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人民銀行可以采取一次性補助到位的辦法,既能使其輕裝上陣,又能防止其將自身的經營損失繼續轉移到政府頭上。
2、信用村鎮建設,為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信用環境永遠是金融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一是要繼續深入開展信用村鎮建設。通過創建信用村鎮、評定農戶信用等級,推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發放工作,在講求信用的基礎上,縮小質押抵押貸款范圍。同時,積極發展農戶聯保貸款,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方式,避免信貸資金風險。二要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中央銀行推動、銀行業監管部門和各涉農金融機構配合的信用環境建設組織體系,變經營行為為政治任務,變銀行職能為社會責任,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三要把信用環境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旨結合起來、統一起來、協調起來,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不良行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經濟環境。
3、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是基礎。農村信用社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支持農民增加收入。一是“多予”,就是要積極擴大“三農”貸款的總量。力爭每一個農戶做到“耕者有其錢”。二是“少取”,就是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減負就是增收。做到讓利于農,反哺于農。三是“放活”,就是要靈活放貸,方便農民貸款。要靈活確定“三農”貸款的對象、額度和期限,盡量滿足農村不同層次客戶的貸款需求;要采取靈活的信貸經營方式,方便農民貸款;要加強“三農”貸款的風險控制,確保“三農”貸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進“三農”貸款走上良性循環軌道。農業銀行要改變目前現狀,貼近于農村和農民,繼續發揮支持農業的傳統優勢,在做好扶貧貸款工作的同時,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體的投入力度,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信貸資金的大規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