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在商業銀行信貸資產業務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是國有商業銀行調整客戶結構和資產結構,實施戰略轉型的重要方面。關于擔保機構擔保項下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問題,也開始被重視。本文分析了中小企業的風險特征,重點闡述了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的管理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管理
目前在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上,存在商業銀行放貸壓力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并存的現象。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商業銀行缺乏針對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和成長特點的風險控制手段,從而對中小企業采取了“慎貸”行為。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風險特征的分析,從經營理念、目標客戶定位、調查評價重點、產品創新及貸后監控等方面,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風險控制提出一些建議。
一、中小企業的主要風險特征
(一)規模較小,風險抵抗難;
(二)管理不規范,風險識別難;
(三)資信狀況差,風險控制難;
(四)合格擔保少,風險補償難;
(五)關聯交易頻繁,風險監控難。
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建議
(一)細分客戶群體,確定目標客戶
理性分析客戶、慎重選擇客戶,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為此,銀行應加強與地方小企業管理部門、招商局等政府機構聯系,定期溝通客戶信息和項目進展情況,摸清客戶資源,細分客戶群體,做好客戶儲備。在此基礎上,從打造長期發展潛力和提升競爭能力入手,篩選出優質客戶群體,作為目標客戶。當前,應重點發展以下五類中小企業群體:一是符合國家的行業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產權明晰并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優秀中小企業;二是專業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技術創新能力強、資產負債率較低、有較強發展后勁和長期盈利能力的成長型和成熟型的“精、專、特、新”中小企業;三是處于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大中型企業上下游,已建立穩定供銷、協作關系的衛星型中小企業;四選擇股權結構清晰、管理規范、沒有財務和人員包袱、產品市場前景好、固定資產投資已基本完成、還款意識強的企業;五是與區域發展經濟相結合、市場定位明確的“特色小企業”。
(二)抓住關鍵要素,開展調查評價
調查評價是控制貸款風險的前提。鑒于大多數中小企業存在信息不對稱、財務不規范、管理水平和生產技術水平不高、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調查重點應是現場調查,分析評價的重點應為非財務因素。要通過現場調查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通過稅務、工商、土地等部門了解企業的經營、納稅、土地出讓情況,通過了解員工的收入情況等來分析企業經營者的個人素質、企業經營狀況、發展前景等。
(三)創新信貸產品,實現產品控制風險
通過信貸產品及其組合設計可操作的風險控制方案,可使風險控制水平穩定并持續提高,且易于復制推廣。根據小企業市場波動大的風險特點,在信貸產品的選擇上應關注以下兩點。
1、依托優質大客戶,積極探索推行供應鏈融資信貸產品。供應鏈融資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圍繞核心企業開發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并形成行業貸款鏈或服務鏈的一種金融業務模式。這種融資模式跳出了單個企業的傳統局限,站在產業鏈或供應鏈的全局和高度,把供應鏈企業間的貿易關系綜合起來考慮提供融資服務。具體思路可以是:對處于核心企業下游的采購商群體,重點通過動產或權利的質押來控制物流,依托采購商群體的供應鏈為企業提供融資業務;對處于核心企業上游的供應商群體,要爭取核心企業的配合,銀行介入交易的全過程,通過應收賬款為核心進行風險控制。
2、圍繞 “擔保難”問題,進行產品創新。隨著我國金融改革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推出了很多種類的銀行貸款創新。如浙江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貸款與企業法人代表掛鉤、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擔保基金擔保貸款、倉單質押貸款、質押保證貸款、保理業務、聯保協議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多種創新貸款方式。這些創新貸款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在中小企業特別犯難的“擔保”方式上作了改進,能夠比較好地滿足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對有效資金的需求。
(四)完善監控手段,提高控制能力
貸后管理是貸款風險管理核心。對中小企業貸款的貸后管理,重點是強化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強化抵質押物專人管理。目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中絕大部分是抵質押擔保方式,抵質押物種類多、數量大,從抵質押物價值評估、抵押登記、權證保管到抵質押物的后期監管等,時間跨度長,業務重復性高,分散管理方式牽扯人員多且管理不深入。因此,需要專人了解押品市場行情,及時掌握抵押物價值變化情況,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二是建立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預警平臺、不良貸款報告、授信盡職、貸后檢查制度等措施,以客戶結算往來情況作為判斷客戶經營正常與否的主要標志之一,定期、不定期走訪客戶,注重各種媒體對客戶及客戶所在行業的信息披露,如發現異常變化和風險及時預警,并實施重點跟蹤檢查,對于影響企業償債能力的重大事項,應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和風險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