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模擬法庭建設必要性、建設原則、建設的內容以及采用的新技術等方面入手,強調模擬法庭建設的重要性,同時模擬法庭為培養合格的法學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法學;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活動是人文社會科學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一項特色實踐教學活動。隨著中國的法治教育由注重理論教育向注重實踐教育的轉變,模擬法庭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實踐性教學方式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法學教學中。模擬法庭的教學模式無疑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缺陷的彌補,為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開辟了一條新路。它的主要功能是實現課堂教學無法完成的技能訓練,即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模擬法律職業崗位群所必需的實踐技能訓練;同時,它還為師生提供了一個法律多元性視角的平臺,一個對現行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合理之處進行批判的陣地。
一、模擬法庭建設的必要性
通過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全面介入模擬訴訟活動,扮演各種訴訟角色,體現實際動手能力的綜合“演習”。我國傳統的法律教學模式是以聽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書本知識為主,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大程度上依賴檢測、考試。其整體綜合應用性與實踐性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而模擬法庭則會給學生提供一個模擬的場所,學生在模擬法庭中體驗法官、檢察官、律師、原告、被告等角色的活動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模擬法庭中必須從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進行分析、歸納、篩選,從而形成向法庭陳述的事實,找出有關的法律要點、尋找適用的法律規范、形成自己的辯護或代理意見、書寫有關的法律文書、了解出庭辯護、案件審理等全部環節。模擬法庭教學使得模擬法庭審判從情景走進實戰,將所學的法律理論知識綜合運用于實踐,成為培養學生實際運用及駕馭法律能力的好課堂,因此學生能夠通過親身參與,了解案件進展的全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案件的進程和結局。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將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庭審中,還能夠進一步加深書本知識的理解。
通過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法律人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一方面是發現法律問題的基本思路的培養, 另一方面是提供解決法律問題的基本思路的培養,而模擬法庭教學法將靜態的、枯燥的法律條文通過動態的、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促使他們仔細鑒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見和開庭時進行法庭陳述和辯論,并找出法律要素之間的沖突,從而啟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促使他們進行創造性思考,培養學生在意志層面沖破常規思維的阻礙,頂住習慣勢力的壓力,堅持正確見解。模擬法庭是在特定場所內再現真實法庭場景并對法庭審理過程進行模擬。
二、模擬法庭建設原則
1.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法學實驗教學改革,強化具體的實驗教學演練,將有助于學生明確未來工作要求,運用理論成果于法務實踐,提升職業素質、知識架構和適應能力。
2.構建仿真實驗環境。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保證學生參與充分的分析案件、收集證據、人際溝通、起草文書等專業訓練。
3.提供師生互動平臺。實驗教學以學生主動式學習為基礎而展開,學生學習興趣被激活,充分利用新技術,如網絡、多媒體技術等,實現學生與指導教師就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實時無障礙溝通。
三、模擬法庭建設的主要內容
1.模擬法庭審判庭建設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的具體要求,添置國徽、審判桌椅、書記員席、原告席、被告席、旁聽席、法槌和訴訟參與人員標牌,并參照正式法庭的樣式擺放;配備法官服、檢察官服、律師服、法警服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員服裝及道具等;同時配有現代化的網絡、多媒體教學設備供學生開庭模擬。
2.法庭主要模擬各類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開庭審理程序,鍛煉學生法庭審判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藝術和辯論口才,同時檢驗學生對真實案件有關的實體法律條文綜合運用能力,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對實際司法審判工作的感性認識和實踐適應能力。
除此之外,模擬法庭的建設還應該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傳統法學教育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和學術的培養,忽視了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不利于法律系學生學習動力的培養。教與學是師生共享知識和經驗的過程,法律技能只能由學生在具體化、情景化的實踐環境中加以掌握。實踐教學不再固定判斷標準和統一答案,老師不再是權威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海量學習資源的引導者,自主學習方案的協助者,在指導過程中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從而做到因材施教。在模擬法庭建設上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通過建立討論組、論壇、E-Mail,教師可以建立博客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和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解決。
高校模擬法庭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同時也需要各個環節緊密配合,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