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益審計的開展是審計學科發展到現代審計階段的重要特征。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究國外的經濟效益審計并對我國銀行經濟效益審計做了理論研究和實踐證明。但是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當時所處的法制政策環境,銀行本身特定的經營構架,人員素質水平等原因制約了商業銀行經濟效益審計的實施。隨著銀行環境的變化,我國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正在積極進行公司結構的治理,緊鑼密鼓地實施股份制改造——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中國銀行香港上市計劃也已獲得政府的批準。我們能否抓住這次機會,將商業銀行效益審計很好地開展起來,調整商業銀行審計工作重點,這對推動我國金融業務的穩健經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商業銀行經濟效益審計沒有有效開展的原因
1、審計標準目的不明確是外因。審計標準是評價經濟效益的高低,指出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措施的衡量尺度,標準應當是科學的依據。1995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提出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在此之前,我國的金融管理水平較低,不用說有一套完整、科學的經營計劃,甚至連一些最基本的考評指標都沒有,這樣也造成我國尚未建立一套與商業銀行管理原則相匹配,符合國際審計準則的審計制度,未形成統一的金融企業審計實務標準,國家審計主要以發現揭露違法違紀問題為重點。造成了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控制,審計目標的實現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隨意性。
2、銀行的雙重職能是困擾經濟效益審計開展的主要內因。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發展商業銀行,現有的專業銀行要逐步轉變為商業銀行。這一決定使我國的金融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之前,我國銀行擔任著財政、銀行雙重職能,這種既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又是調節經濟重要職能部門的雙重性,使得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要根據國家的宏觀政策不斷地進行調整,追求利潤的觀念從上至下都在淡化并且有了開脫的理由,全行上下沒有形成利益自享、風險自當、自主經營的運行機制,經濟效益自然不能跟職工的切身利益緊密地結合,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缺乏“經濟效益”的思想基礎。
3、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人員結構阻礙了解決經濟效益問題的知識維和方法維的形成。在銀行經濟效益審計中,涉及廣泛的專業知識,不僅有審計、會計、還有數學、計算機等等。需要的人員也是要有扎實的會計審計基礎理論,掌握現代審計方法技術,熟悉企業管理和項目評估等各方面知識的專業人員。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審計體制改革之前,人員素質達不到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要求。首先,我國從1982年才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審計制度,在高等院校內開設審計學專業時間也不長,有豐富審計及其他相關學科理論基礎的人員極少;其次,原來的稽核審計人員在銀行干部職工中所占的比例較低,稽核審計隊伍年齡結構偏大,知識結構偏重于會計與信貸,具有較強經濟分析、信貸管理、計劃財務管理能力的人較少,審計技術方法單一,隊伍整體素質達不到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素質要求。
二、國有銀行股改帶來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有利條件
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會給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向著更規范,更高效的方向發展。這樣就為開展效益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
1、 法律環境和制度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
隨著我國新修訂的《審計法》、《商業銀行法》、新《會計法》等法律法規的出臺以及財政部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頒布,真實性審計、合法性審計目標正慢慢的向有效性審計轉移。
2、 銀行正在構建科學的公司治理架構
股改后的國有商業銀行在組織形式上,大多采用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產權清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利益、責任明確,法人的地位、權力、責任明確,并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 這種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有效的資本增加機制,吸收法人和個人入股,將加大來自股東的要求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的壓力。購買銀行股權的個人和法人都強烈要求擁有股權的銀行改善經營管理,必然對效益審計的需求和質量大大提高。主觀上推動效益審計的有效開展。
3、商業銀行股改可以加速構建效益審計的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各商業銀行在引入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也著手建立了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按國際準則改革自身的財務會計體系和信貸管理體系。較為全面、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各個指標明細、計算方法、計算參數、合理范圍等。這樣統一的標準能增強效益審計的客觀公正性,相同的指標和計算方法也方便對不同銀行進行比較分析。
4、 審計力量得到最大限度壯大
伴隨審計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大批具有理論知識和技能,富有豐富管理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員充實到了審計隊伍,使原來單一的財務、信貸結構擴大到國際金融、計算機、工程、法律等多學科的業務骨干,為經濟效益審計的開展準備了專門人才,有了一個良好的人員基礎。(作者:審計署駐蘭州特派員辦事處 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