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資源是現代社會資源體系中的重要資源,它與其他物質資源一起構成支撐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體系。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5年來,陜西農村金融取得了長足發展,無論是對配置金融資源,還是在支持陜西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嚴重制約了陜西農村金融市場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增大了金融市場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這已成為陜西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和瓶頸。因此,如何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充分發揮金融的核心作用,支持陜西崛起新跨越,是當前農村改革和金融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金融資源配置的重要障礙和制約因素分析
1.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發育程度低
近年來,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農村金融格局發展生了深刻變化,農村資金供給主體不斷減少,農村金融服務整體上難以適應和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在機構障礙方面,金融服務覆蓋面縮小,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機構逐年撤并,市場占有率逐年降低,國有商業銀行現存機構網點多集中于縣域及經濟較發達鄉鎮,基本上已放棄和退出了農村市場,加之農村信用社為規避風險撤銷了農村信用服務站,一些地處偏僻的貧困鄉村已出現了金融服務空白點;政策性金融發育不全,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極為有限;農村信用社先天不足,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主力軍的作用發揮有限;其他金融發展滯緩,銀行、信用社、保險以及民間金融尚未形成合力。
2.農村資金外流現象較嚴重,金融失血多
就農村金融市場來說,農村資金流失主要體現在:一是郵儲蓄規模迅速發展及其“只存不貸”,使其成為分流農村資金的主要渠道。二是國有商業銀行向大中城市轉移,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大幅減少,保留下的機構網點通過資金上存,實際上已成為上級行的儲蓄所,吸收的資金大量流向城市。三是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信社,由于體制、機制、結算渠道等因素 影響 ,支農資金實力不足,并且也有部分資金通過購買債券等而流出農村。農村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為資金大量外流并存,與“ 工業 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形式強烈反差。農村金融資金外流的 問題 ,造成大量的有效金融要求得不到滿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
3.金融資源配置的環境不佳,有待進一步改善
在環境障礙方面,農村信用環境欠佳,擔保體系不健全,貸款環境不好。主要表現為:一是信溝通的不對稱,隨著政府、銀行、 企業 改革步伐加快,政、銀、企、農戶之間原有的溝通渠道、管理模式被打破后,新機制尚不健全,造成了相互溝通不及時、信息不對稱、市場行為不規范,致使金融機構信貸風險增大,抑制了貸款投放。二是社會信用意識還比較淡漠、企改制行業存在不規范現象等等。三是擔保機制不健全,還沒有建立起與企業融資、消費信貸相適應的貸款擔保機制,也影響了信貸資金的有效投入。
二、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制,推進陜西經濟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1.加大陜西農村金融資源的整合力度,構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和諧發展新體系
一是要建立多機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構建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努力打造以西安為中心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在積極發揮西安金融中心作用的同時,陜西應當努力拓寬和充分利用全國資本市場,為經濟發展籌措資金。建立與資本市場配套的相關金融體系,加快建立地方性商業銀行步伐,整合壯大我省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推進改革等措施,吸引國內外銀行、證券、保險來陜發展,促進金融資源優化組合,吸引外來資金到陜西發展。應盡快改變農村金融邊緣化現狀,構建一個以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為主,以其他金融為輔,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新農村建設營造和諧的金融環境,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其一是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充分發揮其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金融紐帶的作用,大力支持農村商品市場建設,擴大對農村勞務經濟和返鄉創業農民的信貸支持,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其二是農業銀行要鞏固和發展其農村機構網點,給予縣域農行較大的自主權,增加對特色農業、訂單農業、民營 企業 信貸扶持,拓展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 現代 化建設。其三是縣域農業發展銀行要改變信貸產品單一的現狀,在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發展重要的支撐作用。其四是借鑒江蘇銀行、徽商銀行等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省內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的重組整合;借鑒試點省(區)的成功經驗,積極穩妥地推動在 經濟 欠發達地區縣域廣大農村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銀行 金融 機構,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激活農村金融市場,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瓶頸 問題 ,為廣大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提供堅強資金后盾。其五是充分利用現有金融資源,運用市場代手段,適時組建金融控股公司,提升陜西農村金融機構的綜合實力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其六是鼓勵和引導 社會 資本投資金融業,發展多種所有制、提供特色服務的中小金融企業;鼓勵農業銀行在農村開辦銀行卡、代理、租賃、擔保、保管、理財和信息咨詢等新產品,滿足農村多元的金融要求。
2.強化“三農”的制度約束和政策引導,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
針對陜西農村資金外流嚴重的現象,政府應強化對農村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制度約束和政策引導,建立資金回流農村的長效機制和農村信貸穩定增長機制,引導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支持新農村建設。第一,要為抑制農村信貸資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證,加大財政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出臺財政補貼,擔?;蚨愂諆灮莸却胧粩鄶U大財政扶持對農村金融的覆蓋面,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農業和農村,充分調動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積極性。第二,要在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用于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通過財政杠桿引導金融資金回流農村,使農村資金流動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第四,要建立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的市場化機制,重點解決郵政儲蓄資金流失問題,積極尋求郵政儲蓄新的業務定位??h域以下郵政儲蓄機構應推動小額存單質押貸款業務,或將籌集的資金直接拆放給農村信用社或通過人民銀行再貸款返還給農村信用社。第五,要重視農村社區傳統信用資源的利用和整合,保護以地緣、血緣和人緣為主的獨特的農村本地信用機制,使之融入整個農村金融體制系。第六,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支農再貸款貨幣政策工具的導向性作用,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管好用活支農貸款,引導農村信用社增加支農資金投入,更好地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消除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障礙,打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應先從外部經濟環境入手,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職能要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形成資金向農村聚集的“洼地效應”,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金融部門應配合做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引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營造金融與經濟和諧發展的金融生態格局。
4.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根據陜西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導向,進一步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調整信貸結構,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努力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以支持陜西經濟在西部快速崛起,實現經濟與金融的良性互動、和諧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這程中,金融支持至關重要。人民銀行應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靈活運用支農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增強支農資金實力, 科學 配置金融資源,以此促建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