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利潤中心不盈利
診斷癥狀:利潤中心(以贏利多少為評審標準的業務部門)每月經營報表顯示虧損。
原因:
就那些采用內部結算制度的公司而言,作為利潤中心的某部門(賣方)在將其產品或服務轉至下一個職能部門(買方)時,結算價格不合理,利潤沒有得到合理兌現。內部結算定價不合理將直接影響賣方部門的正常經營效益。所謂內部結算制度是指:一個部門將其產品或服務成品轉交至另一職能部門時,以合理定價記錄入賬,視作收入。
問題解析:在公司內部各相關部門之間建立利潤中心體系,以利潤貢獻大小為部門績效評估依據,實屬必要。通常,公司所采用的對各部門利潤中心績效評估的模式如下:
與變動成本相比,固定成本更難以控制。
直接固定成本與公攤固定成本必須予以明確的區分。所謂直接固定成本是指那些可以直接按公司部門而界定的固定成本;而所謂公攤固定成本則是那些不能按某個部門而界定,而需要公司整體分攤的固定成本。
公攤固定成本應該在利潤貢獻邊際損益表中明確界定為待攤固定成本。如果以某種理由將其分攤給公司各部門,則將損毀責任會計制度的根本價值;導致績效評審失去公平,致使公司高層決策失誤。
所謂直接固定成本包括下述可控內容:某種廣告成本、研究與開發成本、促銷活動成本、工程設計成本;以及可追溯的并已承諾的成本;例如:折舊、稅務、保險和公司部門經理的薪金。
部門利潤邊際報告由各職能部門制定;所謂職能部門包括:產品生產線、區域銷售部門、客戶服務中心、銷售人員、商店或分公司、國內或國外分公司。
部門利潤貢獻邊際是衡量一個部門贏利能力的標準。所謂公攤固定成本對一個接受公司贏利能力審評的部門來說,是常見項目;應該將公攤固定成本置于待攤狀態,不應強行攤派,從而扭曲部門的贏利績效評審結果。當利潤中心的主要構成為產品和服務時,對其經營績效進行審評,確認其產品或服務的取舍,則更顯重要。貢獻邊際分析方法也可以按下述方式應用。
決定某個產品系列的取舍必須考慮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因素。但無論如何,最終決策都必須以其利潤貢獻邊際和凈收益為主要依據。
實例:某食品公司有三個產品系列:副食品、肉類食品、罐頭食品。該公司決定放棄肉類食品系列,其原因是該產品銷路不暢,報表出現虧損。詳細報表如下:
上述報表中所顯示的直接固定成本是指那些可以與各產品系列直接聯系和確認的固定成本;而所謂待攤固定成本即指公攤固定成本,例如倉儲占用面積成本。這部分成本,通常不因公司決策放棄某產品系列而消失,而以常態方式繼續發生或存在。
下述表格數據對肉類產品的取締和保留銷售的結果做出比較分析。
上述表格數據表明:取締肉類產品使公司損失¥500收入;所以應該保留肉類產品系列。
此間應提起注意的是:公攤成本若攤派不當會使一個原本贏利的產品看上去不甚贏利。由于公攤成本分配不當,肉類產品賬面顯示有¥1000虧損,但實際上該產品系列貢獻了¥500,用于覆蓋公司的公攤成本(¥7000-¥6500)。
在評估一個部門或利潤中心時,所有的公攤成本應暫時不計在內。在確認一個產品系列的取舍時,更重要的是考慮直接固定成本,因為這部分成本是可以排除或回避;同時還要考慮貢獻邊際以及該產品系列對公司利潤的整體影響。
修補措施:如果一個利潤中心或部門的貢獻邊際是負數,就應該對其采取出讓或清盤處理。是否能夠通過采用此種手段來使公司的整體經營效益得到改善,則需要做相應的“取”、“舍”利弊分析來確認。
預防手段:重新構建利潤中心體系,強化公司管理,使投入和產出結構更加完善。
負面作用:保留或維持一個不盈利的利潤中心,通常會迫使公司的利潤下降,但這要看公司整體??也可能使公司維持一個較高的利潤水平。同時也可能要通過裁員的方式來降低公司運作成本。產品系列中某個產品被取締可能導致客戶轉而尋找或使用其他供應商的替代產品,從而使公司失去生意機會。再者,如果公司未能對不盈利的經營部門或業務采取有效的清除措施或有力的完善手段,其所導致的結果將是:信用評級低下,公司所發行的股票或債券的市場價格將出現下滑;甚者,會出現資不抵債或使公司瀕臨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