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經濟的全球化、自由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使社會分工趨于明顯,企業供應鏈延伸。在企業供應鏈的運作過程中,物流貫穿了整個鏈條,物流已經成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如何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已成為我國高校迫不及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從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角度來分析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物流 物流管理 就業能力 課程設置
一、引言
2011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7.8%,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左右。這個比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就等于創造了近3000億元的經濟價值。物流業產值每增加6.06個百分點,可以帶動服務業產值相應增加約1個百分點。可見,一個國家物流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市場環境。目前,我國物流業現有從業人員約2000萬人,物流業產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新增10萬個就業崗位。伴隨著中國近幾年來物流業的蓬勃發展,國內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據中國交通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物流業將會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長,而國內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將達到600萬人。因此,我國已經將物流人才列為12類緊缺人才之一。物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服務產業,它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大,而這就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物流從業人員隊伍。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物流學科建設和物流管理專業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從1993年開始將物流管理專業列入教育部新修訂的本科專業目錄,自2002年起教育部正式批準普通高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截止2011年底,我國已有414所高校、50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1000多所中專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目前我國在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形成了博士、碩士、本科、大專、中專多層次的學歷教育體系。如何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構建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已成為我國高校迫不及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及其結構
目前關于就業能力的概念,國內外的學者既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也沒有清晰的表述其內涵。比如綜合能力、轉移能力、通用能力、可雇傭能力、關鍵能力、核心能力等概念都曾被用來定義過個體的就業能力。從內涵上看,有些學者把個體的相關能力和就業能力聯系起來,從而總結出就業能力概念;有些學者把個體的相關能力和影響個人獲取就業機會的因素結合起來,從而歸納出就業能力概念。現階段大家認可度比較高的就業能力概念是由Harvey在2001年提出的,他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個人獲得并保持工作機會的能力。
從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研究的文獻看,國內外的學者提出了較多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觀點,這些觀點都試圖去清晰的表述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構成要素。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模型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國學者彼得?奈特(Peter Knight)和曼滋?約克(Mantz Yorke)共同提出的,簡稱USEM模型,該模型是從認知和社會心理學兩個維度構建的。該模型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結構由專業知識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通用和專業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和元認知(Meta-cognition)四大要素組成,這四項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形成錯綜復雜的交互關系,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物流是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的物理性運行,主要是創造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有時也創造一定的加工價值的活動。目前,比較被廣泛認同的對物流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個方面,泛指物質資料實體在進行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在空間的有目的的流動過程。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指物流系統所具有的基本能力,這些基本能力有效的組合便能合理地實現物流系統的總目標。物流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包裝、裝卸和搬運、運輸、存儲、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產業屬于廣義上的第三產業,是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復合型產業,是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也是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資流為一體的聚合型產業。
物流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技術與經濟管理相結合的交叉學科。通過對多篇相關文獻的歸納總結,筆者認為,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概念是指運用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地組織人力、資金、物資與設備、技術、信息等物流資源,協調物流的包裝、裝卸和搬運、運輸、存儲、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環節,進行有效的指揮和控制,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繼而完成物流任務的活動。
根據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概念和英國學者彼得·奈特、曼滋·約克提出的USEM模型的基礎上,筆者總結出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結構元素模型(表1)。
三、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多篇相關文獻的歸納總結,目前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科學性、連續性、創新性。 “物流”的概念引進中國已經有20年了,“物流熱”也已經持續了10年,而且勢頭不減。物流學科既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是以管理學、經濟學、信息技術學、運籌學為基礎的應用學科。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物流管理專業化教育比較晚,與之相關的教學經驗也很匱乏。很多高校是在原有的相關管理專業(例如工商管理)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物流管理的相關課程,或者是把同類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修改之后當作自己的培養方案,甚至有些高校是照搬照用,缺乏創新性。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學分設置、課程學時安排上都沒有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差,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明顯。 2.課程設置中特色課程設置不明顯。特色專業的建設方向必須與當地的社會背景、產業背景、職業崗位背景及其發展趨勢密切相關。任何一個建設比較成功的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定位。精準定位專業特色一般要注意三個問題:差異性、價值性、可行性。而數量眾多的普通高校,培養方案制定的過于寬泛,側重點不突出,特色課程不明顯,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缺乏特色,無法在就業中占有優勢。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脫離。物流管理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實踐教學在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體系中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實踐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相結合,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物流管理的相關理論,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目前,在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實踐課程設置上,大部分的高校都存在這樣的一些問題。例如專業實踐課程的課時數占總課時數的比例很低;實踐教學內容陳舊、簡單,缺乏前瞻性與創新性;實踐教學內容與所學理論之間相關性不強等。同時,部分高校不重視物流實習基地的建設,也不積極的創造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進入物流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機會,這樣便造就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脫離。
4.專業實踐課程設置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脫離。我國高校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講解,忽視了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即使是有些高校設置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但這僅僅只是形式,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簡單,實踐教學的各環節之間不能良好銜接,彼此之間相互脫離,致使所培養的物流管理人才與企業實際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畢業生也無法直接上崗就業。
四、基于就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根據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在《關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寬口徑、厚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原則,筆者構建了詳細的、可執行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具體內容如下。
1.以就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五大模塊。以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模塊由五大模塊構成,具體如下頁圖1所示。
(1)公共基礎課。公共基礎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質教育課,也是高校各個專業學生共同必修的課程。每個學校可能因學校性質、類別、以及辦學理念不同而存在部分差異,但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模塊:社會科學公共基礎課 、自然科學公共基礎課、實踐環節公共基礎課。公共基礎課雖然不一定同所學專業有直接聯系,但它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為進一步學習提供方法論的不可缺少的課程。
公共基礎課程共設置28個學分。具體如表2。公共基礎課的課程設置是為了培養就業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中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外語能力。比如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四科課程主要是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能力: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心態、自信、職業道德素質、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等。
(2)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是一種為專業課學習奠定必要基礎,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課程。它為學生提供基礎理論較為寬廣、核心技能要求明確的綜合性核心課程,能為學生今后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
專業基礎課程共設置50個學分。具體如表3。專業基礎課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專業核心課的開設做鋪墊。這一階段的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中的專業能力打下基礎,并在其中貫穿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個人能力。比如說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四科主要是培養就業能力的個人能力中的邏輯思維能力。管理溝通這門課程是培養就業能力的個人能力中的人際交往能力。
(3)專業核心課。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生掌握物流管理的核心理論、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培養學生的專業創造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專業核心課程共48個學分。具體如表4。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是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專業能力。例如,物流管理、運輸組織與管理、物流設施與設備、采購與供應管理、庫存管理與控制、配送中心規劃與管理這些課程是培養就業能力的專業能力中的物流管理能力。
(4)專業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是指與專業相關的一類選修科的統稱。專業選修課程一般由學校根據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和興趣確定。如果學校認為部分學生有能力和興趣完成某一專業課程,而該課程又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該能力或興趣,又不是必需作為所有學生知識成長一部分的課程。專業選修課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筆者認為,每個學生可以選修4-6門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應該隨時更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專業選修課程共18個學分。具體安排參見表5。該課程主要是在前面課程的基礎上提升就業能力中的專業能力與完善培養個人能力。例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案例分析課程及提升了就業能力的專業能力中的物流管理能力,也培養了就業能力的個人能力中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5)專業實踐課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它要求學生一定要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因此,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的構建應根據當前社會對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的具體要求,結合高校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的培養目標,來確定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的主要內容,合理安排各實踐環節的時間,并且制定實踐教學的具體教學方案。
專業實踐課課程設置要貼近生產和管理一線,可以在校內實驗室、校內實習基地、或者是校外實踐基地進行,這樣既完成了實踐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們的實際操作能力。物流管理專業實踐課程設置的最佳模式是與企業結合,雙方共同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實踐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共44個學分。基本內容如表6。該課程設置主要是培養就業能力的個人能力。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總學分為188個學分,各課程模塊的學分占課程總學分的比例如圖2。由圖2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樣的學分比例是完全符合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在《關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寬口徑、厚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
2.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與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素質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由于物流管理專業覆蓋面廣、系統性強、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等特點,高校教學既要重視物流管理相關理論的講授,也要把握物流產業發展的前沿,更要重視學生物流管理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此,本文從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角度來分析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是以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目標原則。只有培養目標界定清晰,才能創造出適宜的課程體系。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與物流管理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多對多的關系。不同的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一門課程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幾種能力。這種多對多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錯綜復雜但具有遞進式的關系。例如,管理學這門課程既培養了就業能力的專業能力中的人員管理能力,也培養了就業能力的個人能力中的人際社交能力。學習能力是一種終生能力,是必須的基本能力。
五、結論
首先,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物流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更是一種復雜的就業能力,如果僅僅只是按照事先設置好的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那么這是永遠不夠的。要想讓物流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話,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穿插這樣一些實踐活動,比如說定期的舉行物流企業家演講活動,讓學生與企業家互動,以便更好地了解物流的相關知識;舉行物流設計大賽,讓每個學生參與,加強他們對物流管理專業的認識;積極引導學生獲取物流相關證書,如物流師證等;讓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加強他們的專業素養等一系列專業實踐。
其次,課程設置需要與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匹配,而每個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具有差異性,因此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隨著最新的趨勢適當、適時的進行調整與完善,培養當前社會急需的專業人才。
最后,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雙師型”比例;加大實驗室的建設投入;積極與企業合作辦學。“校企合作”模式是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史秋橫,文靜.中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基于學情調查的自我評價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48-56.
[3]祝凌曦,汪曉霞.電子商務物流管理[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4]張紅麗.面向應用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物流科技,2011(8):16-20.
[5]呂玉蘭.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鹽城工學院院報,2011(3):86-90.
[6]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物流高等教育發展與創新-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