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信缺失,榮辱觀錯位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樣也影響著會計人員,包括對會計人員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的嚴重影響。根據學者應永勝的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對會計人員做假賬的態度主要為:有18%的會計人員認為做假賬是一種嚴重的職業道德敗壞問題;有25%的會計人員認為做假賬是出于某種特定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存在道德缺陷;有41%的會計人員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不要做假賬,但為了一些特殊的原因偶爾做一兩次并無大礙;有6%的會計人員認為做假賬是一種正常現象。道德失范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嚴重干擾了我國的經濟秩序。根據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道德發展過程劃分為三階段:放縱階段、順從階段和覺悟階段。在放縱階段中人們注重個人利益,關心眼前利益;在順從階段人們承認并遵循社會或有影響的團體所界定的標準;在覺悟階段人們自覺地按照高水平的道德規范來嚴格要求自己。根據2009年《中國證券報》“公司財務報告是否可信”的調查結果可知,我國會計人員的道德意識正處于道德發展階段的放縱階段。一些會計人員由于負面信息的認知判斷不足而對市場經濟認識出現片面性,以至于價值觀扭曲,榮辱觀錯位,具有濃厚的務實性價值觀,在利他的同時首先要利己,因而在利己沒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時,就會出現違背道德和法律的情況。
(二)知行脫節,敬業精神缺失 目前情況看我國會計人員知與行的脫節是比較嚴重的。會計人員受過會計職業道德的專門教育,對職業道德的認知是比較好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等可以朗朗上口,但在職業道德的踐行上卻相去甚遠。目前在會計人員隊伍中,有的人覺得會計工作簡單繁瑣,發展潛力不大,有時與其他崗位對比還可能出現收入差距較大的情況,心態的不平衡而導致工作上的馬虎敷衍態度。有些會計人員在工作中已經發現了財務制度有缺陷,卻視同不見,既不提出問題,也不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有些會計人員不注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不注重會計理論的學習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在當前會計制度不斷國際趨同和完善的今天,不能跟得上理論的變化。如《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該準則提出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必須要保持必要的職業懷疑態度,加積極主動地識別和應對財務報表舞弊的風險,對特定的風險,應對該風險實施實質性測試程序。但在實際的職業過程中由于競爭的因素以及注冊會計師個人職業水平等因素導致注冊會計師并未嚴格執行該準則,出具了不符合實際的審計報告,客觀相當于協助企業進行會計造假行為,充當了共同作弊人。
(三)道德失范,犯罪率陡升 現階段,道德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地體現在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更多的接觸錢與物,在錢與物面前保持必要的職業道德操守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操守要求相對較高。近年來會計道德失范導致職務犯罪的升高,嚴重損害了企業實體的經濟利益,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失范的危害
(一)導致國家層面決策依據失真 國家決策用的數據信息是由各幾層單位逐步匯總而得,基層單位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必然導致總體會計信息失真。故而作為國家決策依據的會計信息失真必然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相關決策,使國家的政策不符合實際。會計信息失真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甚至由于誤導作用做出錯誤決策,這將可能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紊亂埋下禍根。
(二)導致國有資產及國家財稅收入流失 一方面,由于會計信息失真,有可能使企業的部分收入避開稅務機關的監管,使應交稅費銳減,減少了國家財稅收入;另一方面,會計信息失真一定程度上使會計主體生產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得不到客觀的反映,部分經營管理人員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貨經濟利益,搞短期行為,在企業中實行掠奪性經營策略,使國有資產大幅折損或價值流失;有的經營者通過非法合資、不合理分紅等不合法的手法,大肆侵吞國有資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使國家利益蒙受損失。
(三)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 虛假會計信息可能造成經濟的混亂,也可能造成經濟的虛假繁榮,根據虛假繁榮而制定的經濟政策就有可能引發經濟膨脹。在證券交易市場,這種情況就顯而易見。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導致投資者的誤判就可能導致股市的虛假繁榮。但如虛假會計信息被審查出后,企業就會陷入被動,嚴重時就可能引起企業債權債務的連動,甚至使企業破產,職工失業,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就會隨之增加。
三、健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自律機制,實現會計行業集體自律
(一)內化品質,完善會計人員自律機制 通過教育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內化為為會計人員的品質,使遵從職業道德化為自然由之之舉。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個人欲望的滿足和膨脹,通過養心,自律機制內化為“約束系統”,會計人員自覺按自律標準進行自我約束。(1)堅定信念以立德。理想信念是道德之基,高遠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具有高尚道德的基礎,決定著是否能用健康的態度對待人生,是否能夠用正確的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對于會計人員是相同的道理。所以會計人員不能禁錮于細致的工作,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這樣才能做到誠實守信,敬業愛崗,腳踏實地做好會計工作,堅持準則,不做假賬。(2)牢記準則以守德。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求真,信息要符合企業的客觀實際,絕不弄虛作假。會計人員應象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著自己良好信譽,嚴于律己,決不為一己私喪失道德操守,守信如節,并在會計工作中深刻理解和體會道德內涵,不斷積淀“德”之力,使自己成為“德”、“能”兼備的會計人。(3)加強學習以明德。學習是道德建設的保證,學習也育是會計人員的終身課題。不斷學習,可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精進業務,且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養。會計人員道德修養提高,就不會過于在意眼前的一些短暫的利益、名譽,不太計較個人得失和營私舞弊。因此會計人員應把學習教育視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孜孜以求,學而不怠。
(二)建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形成會計職業道德他律機制 為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充分發揮作用,應在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遵循情況的檢查,建全對會計職業道德監測評價系統,由此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1)建立健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監管制度和監管部門。在目前狀況下,可由中國會計學會組建二級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監管委員會負責監管業務,待條件制度成熟后,可充分發揮省級會計學會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組織的作用,單獨組建中國會計協會,負責全國會計職業道德的監管,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行為的追蹤記錄制度,使會計人員的道德行為有案可稽。建議在會計證年檢的時候同時進行會計人員的注冊登記制度,對所有會計人員的基本信息、受表彰情況、違規情況錄和警示信息等進行詳細記錄,建立誠信資料庫。在登記制度實施過程中,誠信資料庫隨時更新登記,實行實時動態管理。會計人員有義務及時向單位提供真是的誠信資料庫相關資料,會計人員所在單位負責本單位會計誠信資料庫相關信息的歸集、錄入,并報給所屬財政部門匯總并逐級報給財政部。各級會計學會可以根據相應財政部門的匯總資料進行信息分析,提出建議,制訂規章制度,指導誠信資料庫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對相關人員失信和處罰等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和披露,是加強會計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做到不讓那些有劣跡者脫逃。(2)完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獎懲機制。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獎懲機制應能獎優罰虐、抑惡揚善,其應包含獎勵、褒揚和懲處、貶抑。這種機制應能涵蓋精神、行政和經濟的獎懲,通過將各種社會資源給予或剝奪的方式進行獎懲,以此到達對會計人員的從業行為進行控制和驅動。第一,褒獎守德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對認真執行本法,忠于職守,堅持原則,做出顯著成績的會計人員,給予精神的或者物質的獎勵。”對會計守德者的獎勵方式應靈活多樣,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根據《會計法》的規定,進一步總結和完善會計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評選表彰制度,定時定期表彰獎勵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中的先進典型,樹立模范,發揮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評審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更加適合的評選方法。如三年一次全國大范圍評審,每年一次省級范圍內評審,并將綜合獎和單項獎有機結合等新方法,充分發揮其導向作用。例如單項獎的設置,可評選十大全國會計道德模范、十大杰出總會計師、十大見義勇為會計人員、十大鉆研進取會計學生等。如此,使守法會計人員的道德行為選擇能夠得到精神和物質利益上的回報,也實現了自我價值;另一方面,通過這些獎勵的評審在社會形成了良好影響,使會計人員的地位和社會聲望得到提高,從而激發會計人員對工作的榮譽感和滿足感,使會計人員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第二,懲貶失德會計人員。對違規會計人員的處罰應圍繞其違規經濟性質的輕重進行處罰,同時對會計人員的違規行為進行道德上的貶抑和譴責。對會計人員違規行為的處罰要給與實質性打擊,不僅使其名譽掃地,還要起到對其他會計人員的震懾作用和教育效果。同時還要考慮到給違規者以生存空間,在其付出慘痛的代價后給予其改過的機會。會計道德懲罰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包括行政處罰、刑事處罰、道德譴責、會計行業內通報批評、強制參與職業道德培訓班、暫停或吊銷從業資格證、在行業內部的公開刊物上予以曝光等方式和辦法。每年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進行評價,不合格者,可采取不予通過年檢、不準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或評審、不予頒發技術資格證書或取得資格不予聘用等方式。通過制度創新,嚴格考核獎懲,把思想引導與利益調節、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懲戒與處罰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情感和抑惡揚善的社會環境,為會計人員遵守會計職業道德提供一個良好的從業氛圍。
(編輯 余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