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一部成功的教科書,不僅在于其知識結構的邏輯安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識思維,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懂易學,把深刻的哲理、有些甚至是恒古不變的“公理”融化在親切自如的闡述和介紹之中;同時,更在于它順應教與學的改革潮流,不斷完善。邵瑞慶教授主編的《會計學原理》自2006年出版發行以來,已經再版2次,印量達到333300冊,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榮獲了業界的高度評價。先后于2008年獲得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年度全行業優秀暢銷品種、2008年第八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二等獎;2009年獲得上海市第二屆優秀教材成果二等獎;2010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教材一等獎; 2011年再獲上海市第三屆優秀教材成果一等獎。
翻開這本裝幀漂亮的《立信會計系列精品教材》之首本,撲面而來、感受到的是一種中國會計傳統與現代氣息的結合,而“立信”二字正是這本教材之所以成為精品的先天“基因”,然編著者為該書傾注的不懈努力、追求完美的奉獻之心血則是其后天的功力所在。以《會計學原理》這本教材來說,它發軔于2005年,出版于2006年,時值我國的會計正順應經濟改革大潮,會計準則處于不斷的修訂和完善之中;而不斷修訂和改變的會計準則給會計教育和會計實踐又提出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出版會計教材,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2007年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完善和發布,給該教材的重新修訂提供了絕好的契機。該教材于2007和2011年的兩次修訂不僅跟上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趨同步伐,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讀者對該教材的偏愛。
我國會計準則修訂乃至改革的標準不斷提高,由“趨同”到“等效”,其間經歷了無數次的調研、溝通和路徑協調。盡管教材不一定要完全與現實的規章制度同步,會計恒等式原理與復式記賬原則已經歷了實踐檢驗,那么,會計教材還要隨著會計改革的步伐而一變再變嗎?可以說――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說它“是”,是因為立信人一貫的“立信為本”,作為學習會計的“入門”必讀教材,只有授者“言之鑿鑿”,才能使受者“確可信據”。外界環境變化了,必須在教材中有新的解釋與說明,才能證實其“確可信據”。說它“不是”,是因為會計學“原理”只要將原理講透、講清,而可不必隨外界環境變化修訂其原則之理,也不必拘于具體經濟業務的變化,學習者在大原理的指導下自己去判斷、分析。此為對前半句的闡釋,也是筆者認為該教材為初學者“入門、普及”的理由。
而后半句“不是也是”,是指盡管編著者不是因為“趨勢”而為,但為了讀者,為了教和學之需,基于教材內涵水準的不斷升華和提高還是要不斷完善和修訂。縱觀其第二版對第一版的修訂,可以看出,除了“全面體現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精神,進一步增強理論與實務的聯系”之外,就教材本身來說,“以附錄形式增列部分業務題的參考答案”、“對原有不足之處進行重新編寫,使教材內容更加完善,以進一步提高質量”。再看第三版對第二版的修訂,則是該教材已經屢次獲獎之后,編著者又“根據我國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教學研究及其實務的發展,根據教材在使用中反饋的信息”,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在結構、體系與配套習題等方面做了較大的改進和調整。
對該教材細細品讀之后有如下幾點感想。
首先,擴版和調整是不斷完善的結果。本次修訂將內容由十二章擴展為十三章,根據現實中企業已經普遍實現的會計信息化實踐,增加了“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強調了會計核算基礎工作,調整了“會計規范”和“會計工作組織”這些基本的會計工作要素,使初學者不僅對會計原理、也對會計的全面工作及其體系有一個完整、全面的認識。第三版在第二版教材體系上做了較大調整,對每一章節都增加了“學習目的與要求”、“課前預習題”,以及章末的“本章要點概覽”。連同原來的“主要術語”、“閱讀文獻”、“復習思考題”和“練習題”,構成了每個獨立單元豐富的學習內容和參考資料。
其次,教材體系和章節安排獨具匠心。細細品讀該書的每一章節,你會體會到編著者獨具匠心的編寫意圖,以及細致入微、周到仔細的學習要求。如,閱讀第一章,初讀者就會了解什么是會計,其含義、特點以及對會計的幾種觀念;第二節、第三節在闡述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會計的職能與目標時,你更會理解編著者的用心,既要使初學者便于接受,又要準確和全面介紹會計學科、會計工作、會計職業的區別,了解會計職能、會計目標,并進一步認識會計的各種分類,從而使初學者對會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第二章“會計核算基礎”常常是初學者最感到抽象和晦澀難懂之處,諸如“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之類,而該書在“課前預習題”中的預先提問,讓讀者有了一個思想準備,或者說有一個事先的自我思考。這種以啟迪、循序善誘的寫法將讀者帶入一個全新的學習境地,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一個全新的會計領域。教材中的第三、四、六、七、八、九、十各章中也都既有一般會計學原理教材必備的內容,也能體現出該教材編著者的獨具匠心。全書最后三章的安排是對當前會計實踐的反映和總結,也是對做好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
最后,教材修訂體現了對使用中反饋信息的尊重,也是對會計實踐的濃縮。該教材之所以一版再版,除了需求不斷增加外,還在于編著者對教材使用者反饋信息的尊重,對會計實踐活動的高度濃縮,也體現了編著者對自己不斷的挑戰:增加了教學中需要強化的部分,增加了會計實踐中改革的內容,達到了“理論是對實踐的總結提高,而實踐又是理論升華的源泉”。會計改革的實踐為該教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信息,企業會計實踐活動是教材得以升華之本。該教材以區區46筆業務49筆分錄實現了對企業整個籌資、供、產、銷以及利潤分配過程的核算介紹,是對企業會計業務的一個簡單掃描,體現出對全程業務的高度濃縮與凝練。(編輯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