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業單位會計要素(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費用>)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化。會計核算對象是否規范以及會計行業組織能否健康有序運行最終受制于單位所形成的會計文化。事業單位會計文化是會計人員在長期的理論與實踐中創造形成并具有事業特色的會計價值觀、道德觀、行為準則的總和。會計文化由五項要素組成,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創新文化。事業單位會計要素與會計文化要素的相互關聯,構建了會計文化的標準。
筆者論述了事業單位會計要素是衡量會計文化要素構建的標準;從事業單位會計要素與會計文化要素間的相互對應、相互關聯以及各自動態平衡關系中,揭示會計文化的內涵,使會計文化的構建更加具體化,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從而確保會計行業組織的健康有序運行。
一、資產要素衡量會計物質文化標準
資產是指事業單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資產要素反映資金占用存在的物質形態。事業單位對資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處置的權利。為加強資產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資產,防止資產流失,真實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會計物質文化建設是極其必要的。會計物質文化是指會計活動中實體性的文化性設施與文化環境的總和。會計物質文化建設是會計文化建設的基礎和載體,反映的是會計工作的成果和物質基礎。包括會計電算化與網絡化、會計機構及辦公場所、會計隊伍及會計技術等建設,這些構成會計文化的硬文化。同時,需要加強培訓以及引進具有綜合專業知識同時又符合信息化、網絡化要求的會計人才。為適應文化環境,客觀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中規定了事業單位應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可見,全面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客觀反映資產的真實性,是會計物質文化建設的工作成果。
二、支出(費用)要素衡量會計制度文化標準
支出(費用)是指事業單位開展業務及其他活動發生的資金耗費和損失。支出(費用)要素是資產的轉化形態。隨著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采用的收付實現制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引入會計核算權責發生制,能夠準確反映出當期實際成本耗費等,這為會計制度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會計制度文化是會計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規章制度、管理辦法,體現事業單位所特有的剛性的規范制約。其具體包括各種會計法規、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機構組織方式、職業道德規范、會計業務處理程序、行為準則等。認真貫徹執行會計法規,建立、健全事業支出的審批、報銷制度,落實中央提出的三公經費實行零增長的要求,嚴格預算支出管理,降低事業單位運行成本,適度控制支出(費用),這些都是會計制度文化建設的必要措施。
三、凈資產要素衡量會計精神文化標準
凈資產是指事業單位資產扣除負債后的余額。事業單位的凈資產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通過基本建設形成房屋或通過政府采購儀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各項資產形成和現行事業單位部分創收形成的事業結余。凈資產要素是考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指標,該指標有利于督促事業單位保持正常運轉所需國有資產規模,提高資產使用和經營效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財務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水平提高的關鍵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會計精神文化起到支撐作用。會計精神文化是會計人員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思想理念的集中體現,反映的是會計人員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會計文化的核心,起著決定性、主導性作用。會計精神文化構建包括會計價值觀、職業道德、工作作風、會計人員基本素質等。單位主管財務領導的人格魅力、文化修養、道德水準關系著單位的健康發展,并影響著會計人員的價值觀。構建會計精神文化,只有在單位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自覺地履行應盡的職業義務,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才能夠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的完成。
四、負債要素衡量會計行為文化標準
負債是指事業單位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者勞務償還的債務。負債要素代表事業單位對其債權人所應承擔的全部經濟責任。按《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要求,事業單位應當對不同性質的負債分類管理,及時清理并按照規定辦理結算,保證在規定期限內歸還。隨著商業信用的普及,應當建立健全財務風險控制機制,規范和加強借入款項管理,嚴格執行審批程序。為了加強負債管理,就要塑造會計人員良好的形象,優化會計行為文化。會計行為文化是反映會計人的思想品德、言談舉止、職業操守、工作作風、人際關系。會計行為文化構建必須遵循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原則,建立一整套促進會計人全面和諧發展的激勵考核機制。因為負債管理工作涉及與內部和外部的聯系,需要會計人員不斷宣貫財會制度及稅收政策,強化溝通、協調整體意識,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和服務水準,贏得單位內部和外部的尊敬、信任和支持。把培養會計人員誠實守信的職業品格作為構建會計行為文化的重點。
五、收入要素衡量會計創新文化標準
收入是指事業單位開展業務活動及其他活動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事業單位收入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和單位自行組織的創收,取得收入是為彌補事業經費開支不足,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隨著事業單位的不斷發展,國務院出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根據不同事業單位收入的性質以及市場資源配置情況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的、從事公益服務的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三個大類。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不承擔公益服務職責的事業單位逐步轉為企業。這種劃分是國家對事業單位體制上的創新。為適應這一創新,構建會計創新文化勢在必行。會計創新文化就是對原有事業單位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會計文化進行創造性轉變,建立一種與事業單位深入改革相適應的新的會計文化。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引入會計核算權責發生制,以保證收入要素確認的合理性。堅持財會制度創新,貫徹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將會計決策、貨幣時間價值、會計社會效益與社會責任等會計觀念融合創新文化,建立有效的適應單位發展的財會管理制度和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會計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準確把握不同收入性質的會計核算體系,有助于會計創新文化的構建。
綜上,會計要素與會計文化要素之間存在一一對應關系,顯示了會計文化的內涵及其標準。會計要素與會計文化要素對應關系見圖1。
六、會計要素與會計文化要素的動態平衡分析
結合圖1,看出會計要素之間存在動態平衡關系,反映資金的存在形態和獲得資金來源的途徑。這為事業單位內部和外部提供了經濟管理信息,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一項收入的增加將引起一項資產的增加或一項負債的減少;一項費用的發生將引起一項資產的減少或一項負債的增加,可見,各會計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會計賬務體系。從會計要素的內涵滲透出會計工作的物質產品、會計法規制度的制定、會計規范的操作技能、會計人員的價值觀、道德觀、會計人員的創造性等,這些都是會計文化要素中的元素,從而,亦可形成會計文化要素的動態平衡關系。會計文化要素中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創新文化的外在表現或物化形式,屬于隱性物質形態(硬文化);而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創新文化都是在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形成,屬于非物質形態(軟文化)。隱性物質形態中的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構建的前提,制度文化成為行為文化的規范,主導決定著精神文化的發展方向,把握創新文化的適用性和時代性;反之,非物質形態文化要素的優化組合、有效構建,也能夠促進物質文化建設更加豐富,制度文化建設更加完善。會計文化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機結合構建了一個多角度、多元化的會計文化體系。
總之,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從會計要素和會計文化要素間的相互對應、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及各自動態平衡關系中,揭示會計文化要素的真正內涵,促使會計文化的構建更加具體化,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有效發揮會計行業組織功能并確保其健康有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