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利率互換的基本原理
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根據互換合同,按照事先約定,交換未來各自現金流量的一種交易方式。第一份互換合同是1981年世界銀行與IBM公司簽訂的,當時持有美元債務的世界銀行與持有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債務的IBM 公司通過互換各自債務,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目前,互換的類型主要有利率互換、貨幣互換、商品互換、股權互換、期權互換等。其中利率互換是指雙方訂立在一定時期后履行互換各自利息義務的支付協定,支付的金額依據一定的利率和不一定量的本金來計算。常見的利率互換是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的互換。利率互換的目的主要有降低融資成本,資產負債管理和利率風險保值等。本文主要分析以降低融資成本為目的的利率互換。
利率互換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與利益共享。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由于籌資雙方在信用等級、籌資渠道、地理位置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各自的領域存在著比較優勢。因此,雙方愿意達成協議,發揮各自優勢,然后再互相交換債務,達到兩者總成本的降低,進而由于利益共享,最終使得互換雙方的籌資成本都能得到一定的降低。實務中,某些中小企業由于信用較差只能獲得浮動利率資金或者以較高的融資成本籌資,它們往往希望將其浮動利率債務轉換成固定利率債務以減輕、穩定其利息負擔。跨國公司憑借其信譽在固定利率市場上具有優勢,且經常持有不同利率水平的債權、債務,面臨利率變動的財務風險,它們需要籌措不同利率的資金以對沖風險,實現自動套期保值。在這種情況下,想取得固定利率貸款的公司有時只能獲得浮動利率貸款,想取得浮動利率貸款的公司往往借入固定利率資金,于是利率互換交易應運而生。
互換交易大多是在以銀行為中介人的協調下完成的,銀行收取中介服務費。一般交易雙方均在不知對方的情況下,由銀行介入完成利率互換。交易雙方先依據自身在固定利率或浮動利率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各自借入資金,然后互換利息義務。由于雙方在籌資時都發揮了各自的比較優勢,所以總籌資成本較低,這部分降低的籌資成本可在互換雙方和中介人之間進行分配。同時,互換結果使得浮動利率貸款轉換為固定利率貸款,固定利率貸款轉換為浮動利率貸款,滿足了交易雙方風險管理的需求。
二、新準則下利率互換的會計處理方法
(一)換出浮動利率,換入固定利率方的會計處理
換入固定利率的公司先以浮動利率籌資,再進行互換,向中介銀行支付固定利息、收取浮動利息并向債權人償付利息費用。由于它將浮動利息變為固定利息,所以不但可以降低籌資成本,而且還具有套期保值的性質。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的要求,套期保值分為公允價值套期、現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經營凈投資套期。換入固定利息一方對利息現金流量變動進行了套期,所以屬于現金流量套期。籌資時,記錄應付債務。進行套期時先對套期有效性進行評價,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要條款比較法、比率分析法和回歸分析法。在簽訂互換協議時,由于沒有實際現金流入和流出,所以不確認合約初始價值,但需要在財務報告中進行披露,將利率作為套期項目。發生利息收付時,記錄與中介銀行間的利息收支,對于套期工具利得或損失中屬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確認為所有者權益,在資本公積中反映。該有效套期部分的金額,按下列兩項的絕對額中較低者確定:套期工具自套期開始的累計利得或損失與被套期項目自套期開始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累計變動額。套期交易終止且預期交易預計不會發生時,將套期有效期間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中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損失)轉出,計入當期損益。最后,償還債務。
(二)換入浮動利率,換出固定利率方的會計處理
換入浮動利率的公司先以固定利率籌資,再進行互換,向中介銀行支付浮動利息、收取固定利息并償付給債權人。由于它換入的是浮動利率,所以不具備套期保值性質。
籌資時,記錄應付債務。在簽訂互換協議時,同樣不確認合約初始價值,但需在財務報告中進行披露。發生利息收付時,收取的固定利息和支付的浮動利息的差異作為互換損益加以確認,同時計入其他應收(或應付)款項,然后結清與銀行之間的往來。最后,償還債務。
三、利率互換會計示例
(一)利率互換雙方的會計處理
例:A、B兩家公司在2010年初各自需籌措期限1年、5 000萬美元的資金。A公司為中型企業,想獲得固定利率借款。B公司為大型跨國公司,想借入利率為6個月期LIBOR的浮動利率資金。由于兩者信用等級不同,因而融資利率存在差異,兩個公司的借款利率資料見表1。
雙方通過C銀行簽訂利率互換協議以達成各自目的,同時降低融資成本。互換協議在2010年1月1日達成。A公司籌資的固定利率較高,相對而言,其浮動利率籌資具有比較優勢,它在當日發行浮動利率債券;在付息時從C銀行獲取浮動利息LIBOR,向銀行支付7%的固定利息,將浮動利息轉換為固定利息。B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它在當日用固定利率發行債券;在付息時從C銀行獲得6.8%的固定利息,同時向銀行支付浮動利息LIBOR,通過互換將固定利息轉換為浮動利息。
A公司的會計處理為:
1.2010年1月1日,發行浮動利率債券:
借:銀行存款 50 000 000
貸:應付債券 50 000 000
2.簽訂互換合約時,首先進行套期有效性評價,評價結果見表2。由于此次利率互換屬于現金流量套期,無實際現金流入流出,不確認合約初始價值,僅表外登記。
3.2010年7月1日,互換利率,產生利得7.5萬元:
借:套期工具——利率互換 75 0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75 000
4.實際收到銀行互換差額7.5萬元:
借:銀行存款 75 000
貸:套期工具——利率互換 75 000
5.向債券持有者支付利息210萬元:
借:財務費用 2 100 000
貸:銀行存款 2 100 000
6.2010年12月31日,互換利率,產生損失10萬元 (5 000×6.6%/2-5 000×7%/2):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0 000
貸:套期工具——利率互換 100 000
7.支付C銀行互換差額10萬元:
借:套期工具——利率互換 100 000
貸:銀行存款 100 000
8.向債券持有者支付利息192.5萬元(5 000×7.7%/2):
借:財務費用 1 925 000
貸:銀行存款 1 925 000
9.轉出資本公積中的累計損失:
借:財務費用 25 0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5 000
10.償還債務:
借:應付債券 5 000
貸:銀行存款 5 000
B公司的會計處理為:
1.2010年1 月1 日,發行固定利率債券:
借:銀行存款 50 000 000
貸:應付債券 50 000 000
2.簽訂互換合約時,無實際現金流入流出,不確認合約的初始價值,僅表外登記。
3.2010年7月1日,互換利率,產生損失12.5萬元(B公司的利率及互換收支和互換利得(損失)見表3):
借:財務費用 125 000
貸:其他應付款 125 000
4.向C銀行支付款項:
借:其他應付款 125 000
貸:銀行存款 125 000
5.向債權人支付利息175萬元(5 000×7%/2):
借:財務費用 1 750 000
貸:銀行存款 1 750 000
6.2010年12月31日,互換利率,產生收益5萬元(5 000×6.8%/2-5 000×6.6%/2):
借:其他應收款 50 000
貸:財務費用 50 000
7.向銀行收取款項:
借:銀行存款 50 000
貸:其他應收款 50 000
8.向債權人支付利息:
借:財務費用 1 750 000
貸:銀行存款 1 750 000
9.償還債務:
借:應付債券 5 000
貸:銀行存款 5 000
(二)利率互換對交易雙方融資成本的影響
本例利率互換對相關各方的影響,如下圖所示:
(圖略)
A公司與利率有關的現金流量:(1)發行公司債券后向債權人支付LIBOR+1.1%的利息;(2)根據與C銀行的互換合同,獲得LIBOR利率的利息,同時向C銀行支付7%的利息;凈現金流出8.1%(LIBOR+1.1%-LIBOR+7%)利息支出,比它在固定利率市場上籌資減少0.4%(8.5%-8.1%)的融資成本。
B公司與利率有關的現金流量:(1)發行公司債券后按年利率7%向投資者支付利息。(2)根據與C銀行的互換合同,獲得6.8%的利息,同時向C銀行支付LIBOR 利率的利息;凈現金流出LIBOR+0.2%(7%+LIBOR-6.8%)利息支出, 比它在浮動利率市場上籌資減少0.4%(LIBOR+0.6%-LIBOR-0.2%)的籌資成本。
C銀行熟悉市場行情,在雙方均不知對方的情況下撮合互換交易,每天對沖可能產生的利率風險,獲得凈現金流量0.2%(7%+LIBOR-6.8%-LIBOR)的交易收入。
從這筆互換中可知:(1)A、B兩公司在債務本金不交換的情況下,債務利率即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實現交換。(2)這筆利率互換潛在總收益1%{(8.5%-7%)-[(LIBOR+1.1%) -(LIBOR+0.6%)]}, 在交易三方中得到分配,其中A公司0.4%、B公司0.4%、C銀行0.2%。通過利率互換,A、B公司的融資成本均得以降低。 X
參考文獻:
1.馬克·特朗布利,王葒譯.衍生工具與套期會計[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9.
2.楊萱.后危機時代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發展研究[J].會計之友,2011,(5).
3.王奇杰. 基于SHIBOR的人民幣利率互換公允價值套期會計核算[J]. 財務與會計,2011,(5).
4.劉丹. 貨幣互換避險會計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10,(1).
5.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6.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林華,林世怡.公司財務會計[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8.宗輝. 美國航空業套期保值策略分析[J].會計之友,2011,(5).
9.彭曉潔. 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持續全面國際趨同的影響及對策芻議[J].財會研究,2011,(8).
10.托賓·諸爾·安德森. 貨幣與利率保值[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