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協調與合作,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財務報告作為企業對外報告的主體與核心,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各國財務報告列報的差異,阻礙了跨境融資和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為使企業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進展,財務報告使用者能夠更好地利用財務報告,得到更可靠、可比的財務數據,財務報告國際趨同已成為全球的共識和發展趨勢。
一、財務報告國際趨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財務報告國際趨同的必要性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資本投資國際化、生產要素流動向全球化發展,國家間的聯系與交流越來越密切,財務報告的可理解性與相互可比性顯得越來越重要,各國財務報告的差異帶來的障礙日益顯著。然而,財務報告的轉換將形成巨大的交易成本和融資成本,各個利益集團均具有促進財務報告國際化的動力,迫切需要一套全球通用的財務報告。因此,我國財務報告的國際趨同已成為大勢所趨。
現有財務報告存在較多缺陷,各報表之間聯系松弛,內在結構不一致,不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進行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之間的橫向比較。特別是重視歷史成本計量,使財務報告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受到質疑。只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成果,卻不能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這些弊端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財務報告的相關性以及財務報告對決策的有用性。
IASB 和FASB 于2004年成立了兩大準則協調項目組,并達成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協調備忘錄”,于2008年10月16日聯合發布了《財務報表列報初步意見(討論稿)》。這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準則機構進行的聯合項目成果,該討論稿對財務報告列報準則進行了大幅度修改,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視。2010年6月,IASB與FASB又發布了征求意見稿之員工草案。
(二)財務報告國際趨同的可行性
財務報告國際趨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世界范圍內經濟交往的不斷增加,各國間經濟環境、會計人員素質等影響財務報告的主要因素的差異正在進一步縮小,使財務報告的國際趨同成為了可能。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改革時期,財務報表革命已悄然拉開序幕,中國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為適應全球發展,積極跟蹤國際最新情況并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重大修改,致力于我國財務報告準則的改革與完善工作,全力推進我國財務報告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全面趨同。順應國際趨同,深化會計改革,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報告趨同路線迫不及待且義不容辭。
二、財務報告改革最新進展
(一)財務報告改革
《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意見(討論稿)》對財務報告目標、財務報告分類列報的基本原則等均進行了具體、詳細的規定。
1.財務報告目標。《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意見(討論稿)》對財務報告目標提出了緊密性、充分分解性及流動性和財務彈性三個原則。緊密性指針對財務報告之間聯系松弛,提出了緊密性目標。資產負債表、綜合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均按營業活動、籌資活動分類,三張報表在形式上保持一致,提高報表的可比性。充分分解性指為了幫助財務報告使用者更好地利用財務報告分析企業業績,提出了充分分解目標。將資產、負債按不同性質的活動進行分解。流動性和財務彈性指現行財務報告中資產、負債主要按流動性分類,未充分體現財務彈性。改進的財務報告要求企業列示有助于報表使用者評估企業償付債務和把握投資商機能力的信息。
2.財務報告分類列報原則。《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意見(討論稿)》采用管理法而非簡單描述法進行分類。現行資產負債表只反映資產、負債的流動性,并未反映其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功能與用途。資產負債的分類應與其在企業內部的用途一致,根據企業模式、生產方式,利用管理法進行分類,就企業活動的獨特性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傳達。
3.會計科目的部分變動。現行財務報告中現金包括現金等價物,而改進的財務報告要求現金與現金等價物分別列示。因為現金比現金等價物更具流動性,二者對企業流動性的影響不同。IASB建議在綜合收益表中分解養老金的組成,提供更有用的信息。由于養老金具有經營活動與籌資活動的雙重特征,為了報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業的現金流,可分解列報。財務報表格式詳見表1。
(表略)
(二)財務報告列報最新進展
IASB與FASB于2010年6月發布了征求意見稿之員工草案,對《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意見(討論稿)》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與修訂。員工草案提出的財務報表列報準則更加科學、實用。主要內容包括:(1)修訂了財務報告的目標,提出緊密性與充分分解性兩個核心原則。改進后的財務報告并未突出流動性與財務彈性,因此取消了這一目標。(2)財務報告列報分類與格式的改進,在討論稿中將財務狀況表作為分類的起點,而員工草案將全面收益表與現金流量表中的職能活動也考慮到分類過程中,分類列報實用性更強。對財務報告格式也做了更加詳細與具體的定義,業務區塊主要按營業部分與籌資部分分類。修改后的財務報表格式詳見表2。
(表略)
三、建立中國特色趨同路線的應對策略
自2005年以來,我國集中力量建成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體系實質性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正式發布了該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實行。經過幾年的考察,我國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有效實施,財務報告國際趨同,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針對2008年IASB與FASB聯合發布的討論稿,我國財政部根據國際最新情況于2009年9月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征求意見稿)》,將財務報表的修改與趨同作為一項重要項目。2010年4月,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在總結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多年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際環境,提出我國財務報告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
(一)建立中國趨同路線的目標
我國財務報告國際趨同有助于加快中國國際趨同步伐,滿足全球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有助于促進我國經濟一體化進程。此外,積極參與國際財務報告趨同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二)建立中國趨同路線的原則
我國作為正在蓬勃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應立足國情,持續穩定趨同。應建立機制,節約成本。積極行動,權衡利弊,促進我國財務報告的國際趨同。
(三)建立中國特色趨同路線的應對策略
我國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還不完善,應該結合本國的實際國情,在綜合考慮成本與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漸進的改革。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不斷豐富財務報告披露的途徑和手段。完善全面收益列報,在現行財務報告中,將部分利得與損失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而另一部分體現在利潤表中,這種列示可能導致利潤表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影響企業業績的決策有用性。將利潤表更名為綜合收益表,單獨列示其他綜合收益,更能體現財務信息的有用性。
經濟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財務報告的國際趨同是資本市場國際化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財務報告國際趨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受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各國財務報告在不斷的國際比較與趨同中,在國際強勢集團的推動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財務報告發展。我國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應緊跟國際趨勢,立足國情,加快我國財務報告國際趨同的步伐。X
參考文獻:
1.陳敏.即將到來的報表革命[J].新理財,2009,(7).
2.李波.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優化改進探討[J].財會通訊,2011,(8).
3.劉玉廷.關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問題[J].會計研究,2009,(9).
4.李雅雯譯.關于財務報表列報準則的修訂[J].金融會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