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的創新與構建成為當務之急。本文首先界定了會計理論體系的有關概念及特點,并分析了構建的基本原則,最后闡述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的創新與設想。
關鍵詞:中國特色 會計理論體系 創新 構建
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經濟活動中,通過理性的思維運動,構成了一系列有關聯的、有邏輯的計量知識體系,即會計理論體系,包括會計范疇、概念、原則和方法等。它能夠指導會計在經濟生活中的實踐活動,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做出貢獻。隨著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創新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逐漸成為我國會計理論和實踐的重點課題。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會計理論體系的含義及特點
在《辭海》中“體系”的解釋為:“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理論源于實踐,因此理論隨著實踐的變化而變化。會計理論體系也是由某些個別的理論最后發展成會計理論體系。這種體系的形成一方面是會計實踐不斷充實和完善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從現象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的系統歸納。不同的會計理論按照特定的內在邏輯聯系有機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會計理論體系。它具有如下特征:
1.完整性。會計理論體系是一系列理論的組合。因而具有全面、完整的特點。包括會計基礎理論、會計應用理論、管理會計理論、我國會計理論以及西方會計理論等,同時反映了不同流派的觀點和思想。
2.邏輯性。只有系統化了的知識才能稱之為理論。提供能夠評價和發展會計理論的一致性觀點和原則是會計理論的主要目標。因此,會計理論應該具備科學理論體系般的連貫、嚴謹和內在邏輯性。
3.多元性。于玉林教授認為,雖然會計理論體系具有整體性,但也需要從不同側面對其進行分解、剖析和研究,其內在規律才會從不同的體系中顯現出來。會計理論體系的多元性就應運而生了。即客觀存在的會計內在規律性可以通過按不同標準劃分的會計理論體系體現出來。
4.層次性。會計理論體系由不同的會計理論組成,因此可以從不同標準進行劃分。比如,有將其劃分為理論基礎和應用理論;有將其分為會計研究方法、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應用理論三個層次,不同的層次內又包含許多不同的、詳細具體的會計概念。
5.動態性。由于社會經濟環境在不停的變化中,會計理論體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會隨實踐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會計理論體系也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動態的、穩定的變化、發展和完善。
(二)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
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以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為背景,學習、借鑒和吸納國外的精華經驗,構建起不同于其他國家卻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會計理論體系在經過實踐的檢驗和指導,逐漸淘汰不合理的過時的觀點,吸收先進的觀念和思想,不斷地自我修正、完善、發展,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這才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的最終目標。
二、構建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只有對事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橫縱向探討和認識,才能對其有更加全面和透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進一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在會計理論體系也是如此,僅僅將目光局限于財務會計會使得我們看待問題更加狹隘而沒有前瞻性,因此我們要把握其子理論和子系統之間的關聯和邏輯性,從總體上構建會計理論體系。
(二)有序性和動態性原則
只有內部各要素之間按照一定的關聯和規則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稱之為系統。因此,理解一個系統就要了解其中的規則和順序性。而這種內部的“順序”必須與外界的信息、物質、能量動態交換,才能維持生命力和活力。人類在這種有序性和交換性中看待系統,這樣那個系統就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因此,在創新和建構會計理論體系時,必須使系統內部各要素維持有序性,以動態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它與環境的關系。
(三)系統發展原則
系統既然由不同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就會分為不同的等級和層次,而不同等級要素從無序向有序、從低級向高級轉化的過程就是系統形成和演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建構會計理論體系時必須與時俱進,考慮各個層級之間的發展關系,采取戰略性的發展眼光。
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的創新與設想
(一)構建具有多層次的會計理論體系
會計學科體系的理論基礎是會計理論體系,會計理論體系經過嚴密的論證和一系列知識的深化與豐富,便形成了會計學科體系。它們既有不同點又有相同點。會計理論體系具有完整性、邏輯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等特點,因此必須以多層次的理論為基礎,才得以體現其全面性。
1.第一個層次為會計理論基礎層,它是構建會計理論的基石。主要包括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數學等,在現有基礎上可以擴充、豐富和完善與其有關的理論與成果進行探討,運用信息論與系統論等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論層面上,消費經濟學、災害經濟學等成為更深層的理論。這些不同學科的知識為會計理論的充實提供了依據和基礎。
2.第二層次是會計原理層。主要包括會計的產生和發展,會計的性質,會計方法,會計體制與組織等等。這個層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把會計理論融于基本理論中,啟下將構建各下級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這也是構建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的重點突破口,也是研究的核心和重點。
3.第三個層次是基本知識層,即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主要包括:會計制度設計工作程序,會計管理工作體制,會計人員職權及職業道德和會計專門方法體系等。其中有些是國際會計理論體系中通用的,有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所特有的。因此,凡有利于我國會計理論體系建設的國際理論都應該為我國所用,懷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發揚光大我國的會計學科。這個層次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知識來窺其本質,創造“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
4.第四個層次是基本技能層,即會計技能的業務知識。主要包括:手工、機械、電算等會計核算手段,還有記賬、算賬、報賬、用賬、查賬等業務技術方法;計劃、預測、控制、分析經濟活動等會計管理方法也是其主要內容;參與經濟決策的擬定和選擇最優化方案的應用數學及方法也包含在其中。
上述四個層面中,理論基礎是決定中國特色的關鍵因素,會計理論層是體系核心和關鍵,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基礎知識層和基本技能層都是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四者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二)深化會計改革,推進理論創新
創新與構建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的關鍵在于理論基礎與基本理論兩個層面。各司其職,各取所長,融會貫通,筆者有以下兩點建議:
1.勞動價值論。政治經濟學是會計理論基礎的奠基石,馬克思認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剩余價值屬于資本主義經濟范疇。但是會計理論層次中往往忽視了這個基礎的核心,原因在于死板地照搬國外的知識和經驗。如會計中的成本觀念是資本家的資本,被認為是為獲取利益而付出的代價。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力是社會的主人而不是商品,勞動者創造的價值是國民價值而非剩余價值。馬克思主義的常識中,工資是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形式,而非價格或勞動力價值的轉換。然而在會計實踐中成果管理和核算,對成本要素的分類都照搬資本主義的料、工、費的成本概念,值得進一步探索。
2.市場經濟。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應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原理,要把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同時克服集中式的產品經濟的弊端與缺陷。在此基礎上,必須重新討論會計理論體系,以適應時代需要,設想如下:
會計對象,應該先將價值運動和資金運動具體化,堅持勞動創造價值的社會主義特色,以創造社會財富為目的,堅持有目的勞動。一動一靜,反映出會計對象的全面性。
會計任務,一是清理人為損失的財產;二是保護社會財產;三是加強有效的管理,科學技術生財;四是通過智力技術來開展財運。這就將會計職能落到實處,區別于宏觀的理財。
會計職能,為提高經濟效益而進行的監督和反饋是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再根據會計管理工作的具體情況將其擴展和補充均有可能,以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會計方法,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與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宏觀調配有機結合起來,再綜合運用信息論和控制論以及非平衡理論等。
會計學科體系,在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組合系統。包括會計學理論、會計學原理、專業會計學以及會計決策學等。在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下,堅持會計理論的本質,賦予其“中國特色”,凡事考慮中國國情,切忌貿然照搬照套,透過現象看本質。
總之,凡是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會計理論知識和經驗,都應該為我們所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實踐中總結、歸納、提升、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而對于那些阻礙社會經濟效益的理論,應該嚴謹認真的分析考證,明辨是非,采取控制防范措施。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