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會計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專業基礎課,不僅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也是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本文以塔里木大學為例,從會計學教學定位、教學方法和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探討當前會計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提高會計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會計學教學改革 財務管理
會計學按照教育課程知識體系的設置不同,一般可以分為基礎會計學(初級會計學)、財務會計學(中級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高級會計學和會計理論學等。塔里木大學開設會計學課程的專業有財務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和工商管理等本科專業。該課程在大二的第一學期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的基本課時72學時,其他專業為48學時。做好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對于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具有關鍵性作用。
一、會計教學的目標
面對當前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大量懂會計、用會計的專業人才。因此,我校的最新人才培養也注重體現這一目標。我校系一所二本高校,目前定位于教學型大學,學生培養目標是復合型的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如我校財務管理專業的目標是培養適合工商企業和投資公司需要的既懂理財、會計、投資,又通曉管理的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高級理財人員。但事實上,目前我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會計教育還只是培養會記賬、算賬、報賬的會計人員,而對于如何拓展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從會計教育方向來看,從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變,這種轉變要求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能夠滿足高素質為主的綜合分析與判斷的需要。就這一點而言,財務管理專業和非財務管理專業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培養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應用型復合人才是我校財務管理專業會計教學的根本目標。
相對財務管理專業,非財務管理專業(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開設會計學課程的課時量相對較少,教學中對會計知識的需要更多的是強調實踐性及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走入工作崗位后,可能更關注如何閱讀會計報表以及采用不同的會計方法對稅收和報表的影響。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理解會計的基本原理,并將其應用到經濟生活中,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見,我校的會計學教學必須區分不同的專業,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凸顯專業的差異性,真正符合社會的需求。
二、當前會計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定位忽略專業差異
不同的專業,其會計教育方向也有差異。財務管理專業因對會計學課程的依附性應當先從會計信息提供者的視角出發,注重職業化會計市場,而非財務管理專業可以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視角出發注重非職業化會計市場。但目前的會計學教育基本上是從會計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發的,忽略專業要求的差異性,針對性較差,不便于人才的培養。
(二)案例教學缺乏針對性,實踐教學缺乏真實案例
我校會計學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傾向于在課堂上講解基礎知識,要求學生掌握會計的基本概念、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與賬戶等。由于對企業經濟業務不具備形象性,利用有限學時的學習,往往會將增加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難度,造成初學者難以對會計課程做出整體的理解和把握;而對實踐操作動手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財管專業還是非財管專業都沒有實訓基地,通常只是在一個星期里做模擬實習。教師在講授中雖然會使用一些練習和習題,但這些練習和習題都比較零散,通常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進行設計的,很少能將一個企業的整個業務流程全部包括進來,而且學生對這些案例缺乏感性認識,依靠缺乏形象思考的模擬實踐讓學生感覺和實踐相距太遠,不能將其和實際經濟業務聯系在一起。案例缺乏針對性和代表性,是導致學生不會核算企業完整的經濟業務的主要原因。
(三)教學方法仍然以“灌注式”為主
“灌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便于復習和考試,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這種教學方式缺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缺乏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認知,導致課堂教學氣氛沉悶,課堂教學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本來就枯燥的會計學課程更索然無味,讓學生放棄思考,放棄創新,養成懶惰的惡習,只局限在授課教師講過的范圍內,不愿意去思考授課教師沒有講過的內容,更不想去做老師沒有教過的業務處理。如何在短時間內記住授課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會計學知識,順利通過該課程的考試,是很多學生學習會計學課程的唯一目的。
(四)授課教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我校會計學教學師資嚴重缺乏,師生比嚴重不協調,僅有的幾位會計學授課教師,也缺乏與企業的聯系溝通,基本是走出校門就直接走上講臺,在會計實務的講授中,不能較好地與企業會計實務相聯系,對企業需求知之甚少。這使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存在三點不足:一是所講授的理論知識不能和實際業務相結合,自身對業務處理略顯生澀,在講授時更多的選擇照本宣科,不是將會計知識“講”給學生,而是“念”給學生;二是缺乏成為一名教師所必需的基本功的訓練,對教態、教法、課堂組織、板書、與學生的溝通等方面的知識掌握不夠,尤其是缺乏有針對性地講解企業等最需要的知識;三是沒有會計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的會計實務操作技能較少。會計學課程本身是融理論性、方法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它要求授課教師要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還要擁有豐富的會計業務實踐經驗。對比而言,目前我校會計學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會計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注重專業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定位
從以往教學經驗中發現,教師授課時大多采用制造業的業務為例來講授會計核算,不能滿足各專業的學生需要。會計教學應針對學生的專業,以上述基本內容為基礎,加入適當的專題講解,將各專業的特點在會計上進行反映,做到有針對的講解,激發該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增加人力資源會計的內容,雖然在會計準則中沒有對人力資源會計進行規范,但它也是今后會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對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應當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視角出發,因為如何正確合理地分析并使用會計信息才是該專業學生工作中的重點,走上工作崗位后,他們將關注如何利用財務報告信息評估企業的風險與價值,制定企業的投資決策,優化投資結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內容定位于如何使學生理解、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通過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法,突出專業差異,培養有特點的人才。
(二)突出案例教學,增強課堂學習興趣
一方面,授課教師可以在會計教學中采用模擬經營決策沙盤對抗的方式,該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參與感,使其在主動學習的氛圍中接受知識,體會企業的運作流程,學習運作中的相關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自己運作的企業當做授課的實例,以豐富授課中教學案例,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因為在企業模擬經營決策沙盤對抗中存在很多會計賬務處理,比如產品研發費用、材料采購、產品成本費用核算及賬務處理、存貨計價與計量、采購結算方式;生產線和廠房購買過程中存在固定資產安裝與購置的賬務處理等,此外還涉及到財務報表與賬戶性質、貼現的計算與賬務處理、財務報告編制等。教師在授課中還應讓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將“體驗式”教學引入課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興趣作為引導,以實際工作為主線。
另一方面,案例教學也可以由“教學—討論—分析”向“思考—產生問題—學習”轉化。有目的地將經濟熱點問題引入教學,比如新準則執行的經濟后果、當今熱點問題的影響等。在學生剛開始學習會計學課程時,授課教師應推薦一些與專業相關的閱讀資料,實時相互交流,增強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動性,將其引導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在閱讀與交流中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此,學校及學院應結合校外實習基地的資源,讓授課教師集中討論,整合出具有教學價值、探討價值、現實意義強的,同時具備啟發性的開放式案例,為課堂教學豐富案例,使學生在學習中能結合身邊的企業案例,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加強與當地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開發一些有針對性的開放式案例,實施特色教材建設,豐富教學資源。
(三)豐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會計學課程有一定的技術性,應用性較強,授課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應注重融入實踐環節,針對不同專業開展實踐教學。對于財務管理專業而言,應采用吸收式教學,將會計核算作為主要的實訓內容,使學生在實踐環節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非財務管理專業而言來說,應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視角出發,引進體驗式教學,將企業模擬經營決策引入教學過程,讓學生承擔企業經營活動的相關角色,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實踐企業經營行為,增強學生對財務數據的分析能力,進而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做出合理判斷,提高教學效果。此外,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運用提問、啟發式引導、組織討論等手段,轉變教學方法,將利用校外實習基地和當地會計師事務所資源編寫的案例穿插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案例教學,使會計理論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同時讓學生利用會計的拓展職能,提高對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會計的興趣,營造出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提高授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