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兩三年來,我國各個高等職業院校進行了大規模的課程改革,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水平、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中小企業納稅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院級精品課程,我院會計系結合區域經濟特色,并考慮學院自身特點,本著“以人為本,夠用為度”的教學方針,通過分析職業崗位的要求,提出“三三”模式,對課程進行全新設計和改造,取得了較好效果。
關鍵詞:高職 稅務課程 課改
一、課程改革的依據——分析畢業生就業崗位及其專業能力要求
(一)就業崗位分析。為了對課程正確定位,我院會計系將歷屆畢業生、校企合作單位作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電話詢問等形式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近90%的畢業生在中小企業,主要從事會計和出納工作。由于中小企業財務部門的人員少,在具體分工時往往實行多崗一人,特別是主辦會計一人包辦了記賬、編報和稅務處理等工作。因此,有80%調查對象認為稅務處理是從事財務工作必要技能之一。不少企業的負責人也指出目前企業財務人員的稅務處理能力不強,有待提高。通過進一步調查,我們總結了與納稅會計有關的工作任務,主要有:(1)辦理稅務登記及變更等有關事項;(2)辦理發票領購工作,有關的免稅申請及退稅等事項;(3)編制有關的稅務報表,進行網上申報和辦理稅款繳納等事項;(4)辦理其他與稅務有關的事項等。
(二)專業能力要求分析。根據上述與納稅會計有關的工作任務,我們認為若要從事與稅務相關的工作,需要具備以下專業能力:一是涉稅賬務處理能力,即要求學生掌握稅法的有關規定,不僅能夠準確計算應納稅額,而且能進行相關的涉稅賬務處理。二是納稅申報能力,即要求學生能夠根據企業的具體業務,及時、準確地通過網絡、郵寄申報等方式進行納稅申報,并繳納稅款。三是辦理其他涉稅業務的能力,例如:辦理稅務登記,購買發票,減免稅申請和備案等。
二、課程改革的實施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我院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大多面向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最需要的是既懂會計核算又會納稅處理的專業人才。所以,本課程的改革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培養,并兼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我們提出了“三三”模式,并選取2010級會計專業11個班進行嘗試。
(一)何謂“三三模式”。“三三”模式,即為“三銜接”、“三融合”和“三建設”。“三銜接”,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銜接、實踐教學與頂崗實習相銜接、頂崗實習與就業相銜接。“三融合”,即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融合、教學與工作融合、課程與資格考試相融合。“三建設”,即校企共同建設課程、校企共同建設教材和校企共同建立建設頂崗實習標準。
(二)具體實施措施。
1.在課程設計方面突出“三融合”。首先,考慮到學生今后的就業崗位多為中小企業的會計和出納,因此,在教學內容選取上,不僅要有稅務和會計理論基礎知識,還應兼顧實踐技能的培訓,真正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融合”。其次,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財務人員和行業專家,對納稅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結果,并結合高職學生的認知、學習規律,對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實施方案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實現“教學與工作融合”。此外,為了兼顧學生考證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在教學中,還穿插了資格考試的內容,將“課程與資格考試相融合”。
2.在教學模式上,強調“三銜接”。我們借鑒了其他院校的先進經驗,并強調“三銜接”,從而構建了“教、學、做、工”階段式的教學模式。所謂“教、學、做、工”階段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教”,以教師“教”為主,主要講授各個稅種的要點及計算方法等基礎理論知識。第二階段為“學”,以學生動手為主,教師點評為輔,由各個稅種的單項技能實訓組成,讓學生在“做中學”,訓練他們的職業能力,這樣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銜接”。第三階段為“做”,通過理論教學和單項技能訓練后,最終進行綜合實訓,讓學生完成從稅務登記、發票購買和信息采集、填報報表到申報查詢整個納稅工作過程。第四階段為“工”,考慮到會計專業的學生人數多,不便于開展集中頂崗實習。我們學習了其他院校的先進經驗,實行“輪流頂崗”的實習模式,即分期分批組織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在經驗豐富的校外實訓教師的指導下,以一名企業員工的身份在真實的崗位上進行頂崗實習,從而實現“實踐教學與頂崗實習相銜接”。通過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在頂崗實習后,能明確自己在知識與技能上的不足,重新回到課堂時,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態度都有明顯的改觀。另外,我們還會在第四、五學期組織學生到校外實習,這不僅為學生今后就業提供機會,也為實習單位創造更多的機會,了解、選拔和培養企業未來的職員,體現了“頂崗實習與就業相銜接”。
3.提出“三建設”方針,加強校企合作。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變數較多,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因此,我院提出“三建設”方針,即校企共同建設課程、校企共同建設教材和校企共同建立建設頂崗實習標準。首先,與軟件公司合作,共同建設《中小企業納稅會計》課程。通過與企業的財務專家共同分析納稅工作過程與職業能力要求,使我們了解企業的需求,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其次,又共同編著了《中小企業納稅會計實務》教材,已于2011年10月由出版社出版。該教材的編著,不但保證了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項目相配套,而且實現了實訓內容與職業崗位的一致性。由于我國稅法內容的變動,我們對教材進行修改,將于2012年底再版。此外,我們還共同建立建設頂崗實習標準,內容包括:頂崗實習期間學習的要求、頂崗實習的管理、頂崗實習期間的成績評定等多項管理措施。其中,對于頂崗實習學生的成績評定問題進行了精心設計,加大了頂崗實習考核在課程考核中的比重。例如:課程的考核由40%平時成績和60%考試成績組成,而平時成績中的40%左右是根據校外指導教師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表現進行打分。這樣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頂崗實習的積極性,實習期間的表現也受到實習單位的肯定。
三、課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軟硬件建設。學院配備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和設施,在課堂教學中,全部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教師可與學生互動的操作演示,直觀生動,提高了授課質量,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其次,除了已與近30家企業以及杭州西湖地稅、直屬地稅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外,還在校內建立多個模擬實訓室和模擬行政服務中心,按照實際工作的環境,營造仿真場景,并配備模擬的企業納稅申報軟件。讓學生在仿真的情景中,分析各種原始資料,進行會計處理,并運用軟件進行納稅申報,使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另外,依托校園網,建立了課程網站,將課程的課程標準、課件、教案、教學案例、習題庫、實訓資料等電子資料上傳至網站,從而形成了以網站為載體的教學資源庫。將課內教學延伸至課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還為學生建立了公共郵箱、網上交流平臺,便于師生交流,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培養“雙師”教學團隊。為了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安排校內教師到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其理論和實踐技能水平。二是聘請校外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擔任實訓指導教師,進一步充實教師隊伍。三是對青年教師培養實行以老帶新,并鼓勵其參加職業資格考試,不斷增強“雙師”隊伍的素質。
(三)課程改革的質量跟蹤。為了使課改順利、有效地進行,學院以及會計系都采取了多種方法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還制定了教學質量跟蹤評價制度。內容包括:由系部組成專門的評價小組,對任課教師隨機聽課,不定期抽查學生的作業、實訓資料和筆記,召開學生座談會,課程的教學團隊不定期召開碰頭會議等。通過嚴格執行教學質量跟蹤評價制度,進而推動了課改持續進行,更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總結
正如教育專家所說,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動態工程,因此,《中小企業納稅會計》的課程改革還將繼續進行。為了使培養的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能型的財會人才,我們不僅要及時掌握會計制度和稅法的變化情況,還應時時了解社會需求,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對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進行創新,從而提高教學效果。S
參考文獻:
1.倪銀珠.高職會計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
2.韓采宏,劉鵬,趙衛衛.基于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探析——以山東商務職業學院《稅法與納稅實務》為例[J].價值工程,2011,(12).
3.陸秀團.工作過程教學法在《納稅會計實務》課程中的應用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0,(4).
4.趙鳳鳴.高職《稅法》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構建[J].山東紡織經濟,2011,(5).
5.王艷利.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稅務實務》課程教學探索[J].價值工程,2011,(8).
6.丁濤.頂崗實習模式的創新——稅務(企業會計與稅務)專業“在校生輪流上崗”頂崗實習模式[J].管理學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