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大湘西地區的重大意義分析
1.1大湘西地區的界定
大湘西地區是指武陵、雪峰兩大山脈和云貴高原環繞的廣大地區,是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匯聚之地。行政區劃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和邵陽市西部的洞口、綏寧、城步、武岡、新寧、隆回6縣(市)以及永州市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共32個縣(市、區),人口1345萬,約占湖南省總人口的1/5,面積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3。該地區GDP只占全省的12%,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760元,財政收入僅占全省的7%;該地區農民貧困人口達60萬,占全省的60%,年人均收入比全省低800元。大湘西地區山同脈、水同源,民俗相近,但地域偏僻、發展滯后、經濟基礎薄弱,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財源聚集,其主要途徑在于效力發展旅游產業。審視湖南省旅游資源分布和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包括張家界市、湘西州、懷化市和邵陽市在內的湖南省西部地區具有發展旅游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1]。
1.2 開發大湘西地區旅游的意義
1.2.1 可將三個地區的旅游資源連成一片 湘西三州、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張家界的旅游業早已享譽中外。自治州和懷化市的旅游業也已初具規模。可是由于三地各自為政,已顯示出后勁不足和資源單調的缺陷。如果能將大湘西地區旅游資源聯合開發,取長補短,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連動局面,擴大客源市場,相互輸送和吸納客源,那么三地區的旅游狀況一定會煥然一新、別有洞天。
1.2.2 可以形成跨省區的旅游 大湘西周圍地區有很多名勝景點,游客游覽大湘西后,可以南下桂林,北上岳陽、常德,東至長、株、潭,西插黔東南。可是由于交通限制和各自為政及宣傳力度不夠等等原因,局限了大湘西旅游的蓬勃發展,使得以往(www.Lw61.com 畢業論文參考網收集整理論文)一地區附近的中外游客基本上是乘火車或“天馬行空”,北觀煙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南游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枝柳線開通及張家界通航后,人們飽覽了風景明珠張家界的奇山異水。可大湘西旅游景點似乎總是“萬綠叢中一點紅”——景點分散,只是點,不成片。于是產生了這樣的怪圈:旅游市場就是兩頭熱鬧中間蕭條,游客硬是“北張南桂”而不去近在咫尺的自治州和懷化市。這樣嚴重滯后了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使張家界旅游資源出現后勁不足的嚴重局面:單一旅游資源和產品老化,使得湖南省旅游職能部門產生了“張家界旅游資源只能熱賣十年”的無奈和焦急感嘆。如將三地區的旅游資源連成一片,共同開發后,張家界就找到了旅游替代品和“后備軍”——人文景觀和民俗文化,就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內涵,更可與周邊省區的旅游景區互相吸納和輸送客源:南可吸納桂林,被可引來岳陽、常德,東可吸引長、株、潭,西可拉動黔東南。游客也可以先進入大湘西地區旅游,然后南下桂林,北上岳陽、常德,東至長、株、潭,西插黔東南,從而形成跨省區的大旅游。
1.2.3 有效整合旅游資源 避免重復開發需要大湘西地區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區域內部和相鄰地區的游覽資源或多或少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盡量避免旅游產品開發雷同現象。另外,大湘西地區不少旅游資源的品位、價值并不低,卻未得到有效的開發而難以展現其應有的魅力,成為了“陰影區”。因而,加強旅游開發合作是旅游資源合理配置、整合、避免旅游資源重復開發而帶來資源浪費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
1.2.4 帶動大湘西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大湘西是湖南省主要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相對滯后。由于遠離經濟核心區,所受到的相對發達的大中城市的帶動作用小,導致了大湘西地區經濟相對落后,GDP水平遠低于湖南東部地區。大湘西地區面臨的任務就是盡快脫貧,加強與湘東經濟發達地區的合作,縮小與相鄰區域的經濟差,若能借助旅游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積極將大湘西地區旅游開發與周邊相鄰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旅游開發進行合作,必定能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合作,從而帶動大湘西地區整個經濟的發展,改變起經濟落后的局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