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是會計工作成敗的關鍵,而當前會計工作秩序混亂,虛假會計信息屢禁不止,會計造假普遍,嚴重危及會計工作的生命。本文擬就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現狀、成因及防范與治理做一探討。
關鍵詞:會計造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防范與治理
一、會計信息造假相關概念
會計信息造假是指會計活動中行為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規定,采取欺詐手段在會計財務中進行弄虛作假,偽造編造會計事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從而為小團體或個人謀取私利的違法犯罪行為。
會計造假不僅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經營業績虛假,財務狀況不實,而且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銀行貸款沉淀,企業積累與債權人利益受損,削弱了國家財經法規的權威,嚴重干擾了國家的宏觀管理,干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為行賄受賄、權錢交易、挪用貪污打開了方便之門,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危及會計工作的生命。
二、上市公司存在會計信息造假的環境
(一)上市公司存在進行會計造假的條件
1. 公司治理結構缺陷。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或由國家和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投資興建而來,加之《證券法》中關于企業改制過程中其國有凈資產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規定,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表現出國有股一股獨大。而國家關于國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許上市流通的規定,更從制度上確保了國有股的絕對優勢地位。
2. 上市公司會計準則制度不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基本上是參照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度模式,采用的是原則導向型。原則導向型的特點是各項會計準則的規范是粗線條的,具體操作要借助于職業判斷。這就在客觀上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3. 中小股東對虛假信息的麻木。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投機氛圍濃重,投資者主要依靠證券市場的股票差價來獲得收益,很少有投資者去關注企業的經營情況、發展前景以及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即使某只股票的假賬曝光導致股價大跌,中小投資者也大都自認倒霉。
?。ǘ┥鲜泄緯嬙旒俚膭訖C
1. 企業自身利益的驅動。我國證券法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的公司必須具備連續贏利的經營業績。由于這些規定,不符合條件的公司要想獲得配股資格以及面臨ST或PT的公司就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法對企業財務報告進行處理,已達到其向資本市場“圈錢”提高公司股票價格并從中牟利以及扭虧為盈去掉ST或PT帽子的目的。
2. 會計信息失真的政治動機。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工作,經濟發展指標已成為評價個人政績的主要指標。雖然我們正進行建設政企界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但依然有部分國企的經營者和政府部門有著藕斷絲連的關系。
由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災難性的,其危及到會計信息固有作用的發揮,以及對整個社會行業誠信的懷疑,威脅到證券市場的有效運行和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們應加強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的防范與治理。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的方式
?。ㄒ唬┙洕灰紫葳?br />
我國的某些企業主要是通過構造各種實質上虛假的經濟業務來設置報告陷阱,設計缺乏實質內容的交易,并讓交易“真實”地發生,實現報告粉飾、規避會計規范的約束,達到期望的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股份公司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或為了影響股票的市價,公司管理業績評價或籌資方便等目的,往往設置財務報告陷阱,弄虛作假、披露不真實的財務報告信息,創造財務報告“收視率”欺騙投資者。
?。ǘ┏R帟嬏幚硐葳?br />
目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過早記錄收入、夸大收入的實際數字、編造產生收入的交易的收入陷阱;利用資產計價而使企業“資產虛胖”,是讓企業虛增利潤的一個司空見慣的手段的資產計價陷阱;由于非經常性損益帶來的收益是暫時的具有一次性和偶發性特點的非經常性損益陷阱。
四、防范與治理會計造假的建議
?。ㄒ唬┽槍ι鲜泄敬嬖谠旒贄l件,建立健全會計法律法規體系,使之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
完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補充、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科學、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制度準則,是防范遏制會計造假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制訂、修訂并頒發了數十項法律、法規、條例等,改變了無法可依的狀況,但還應及時制訂出與之配套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違反《會計法》的處罰標準,使會計法規具有可操作性,從而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規體系,使各項會計工作有法可依。
(二)針對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動機,完善分配獎勵機制
建立完善科學的考核標準和分配獎勵機制。財務造假不僅有財務人員的原因,也有業績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原因。應盡快建立一整套符合企業實際、能夠客觀地評價企業領導真實業績的評價體系,改變以往只重視考察數字結果,而不重視過程的做法,還要將考核的結果與企業領導人的升遷、獎勵相結合,換言之,必須將會計信息的真實與否與企業負責人的獎勵、考核、任命相結合,才能進一步細化和落實誠信的原則,從源頭上杜絕會計造假行為。
(三)明晰企業產權,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一方面迅速建立起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運營機制,使產權責任明晰化,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應推進深化企業改革的步伐,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讓企業成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主體,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對出資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發展,按規范的程序和方法處理經濟利益關系。
?。ㄋ模└纳茖徲嬻w系,強化審計監督
1. 強化國家審計監督。根據我國當前財政、審計、稅務等監督部門的實際情況,應盡快建立和完善會計、審計法制體系,明確各監督機構職責和權限,協調好財政、審計、稅務等各監督部門的工作,既要增加審計監督的覆蓋面,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審計,這樣不僅有利于發揮政府部門的監督職能,而且也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
2. 完善約束機制,加強企業內部審計。一方面,健全企業內部審計監督機制,實行民主理財,保證會計法規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對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加強培訓和提高,使其能依法辦事,盡職盡責。
遏制財務會計造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它是會計工作有序運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最終達到杜絕財務會計造假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