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公司治理結構的不足一定會通過會計的信息反映出來,如何以公司治理為背景研究會計規范,使其對公司治理行為起到約束作用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對會計規范與公司治理的概念,會計規范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國內外公司治理與會計規范研究現狀分析,我國應加強研究的方面以及完善公司治理,構建中國特色的會計規范體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會計規范公司治理管理
一、會計規范與公司治理的概念
(一)會計規范的概念會計規范是指人們在從事與會計有關的活動時,所應遵循的約束性或指導性的行為準則。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模式及原則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企業管治和企業管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在《公司治理結構原則》中給出了一個有代表性的定義:“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據以對工商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的責任和權力分布,諸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的原則:公司治理(Co orate 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企業管治和企業管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公司治理結構原則》中給出了一個有代表性的定義:“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據以對工商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諸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此外,公司治理的模式包括: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家族模式。
二、會計規范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一)套計師的角色會計師在公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一個公司如果有一個很好的會計師團隊。那么對公司的發展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二)公司治理站構與會計規范的內在關系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聯系并規范股東(財產所有者)、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權利和義務分配,以及與此有關的聘選、監督等問題的制度框架。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在公司內部劃分權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解決公司各方利益分配問題.對公司能否高效運轉、是否具有競爭力,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國公司治理結構是采用“三權分立”制度。即決策權、監督權分屬于股東會、董事會或執行董事、監事會。通過權力的相互制約,使三大機關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而又各司其職,保證公司順利的發展。會計規范指人們在從事與會計相關的活動時,應遵循的約束性或指導性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從會計規范的形成發展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一類是人們通過一定的程序方式制定的。
1、現代公司是會計規范產生的基本動因隨著社會的飛快發展.現代公司在經濟大潮流下應運而生,但是伴隨著現代公司而產生的還有會計規范等多方面,其實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管理結構、會計規范、信息管理等。一個公司的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各方面的相互協調和各自的良好發展。會計規范制定的健全完整,那么整個公司的資金流程就會很好的運行,就不會出現資金緊缺、工資拖欠等,就會為公司的發展做好基礎。
2、會計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一家公司而言,資金就是基礎,會計則管理著籌資管理、資金成本、資金結構、營運資金管理等。會計部門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并有所創新。公司有了好的會計部門做支撐,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3、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產生不同的會計規范自從會計行業的產生到日漸成熟,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會計規范,但在國際貿易中,則是會有統一的會計規范。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的創新,每一個公司都有了自己的企業文化以及相關的制度與規范,而會計規范也就因公司而宜,其中影響會計規范不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管理層的想法的不同、公司經營業務的不同、會計師的思想不同等。
三 把握幾個原則中國現在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相對落后、制度和規范也不太完整。因此我們借鑒國外公司治理與會計規范研究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的現狀,對我國的公司治理與會計規范的現狀做出相應的調整。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國的公司治理與會計規范。
(一)會計規范制定的主體與制度的導向由政府部門制定會計準則,有利于增強信息的統一性,增強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一項制度經過多次博弈之后才逐漸形成的,所以政府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傾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即要求統一會計準則應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及有關法律制度保持高度一致.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
(二)財務與財經紀律的規范面對社會的發展。每個公司在會計方面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問題。
即作假帳、私吞公司財產、貪污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就更應該想辦法來提高公共監督的水平:改善公司財務管理、促進各公共組織加強預算管理,保證公共組織收支預算的實在,促進公共組織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及財經紀律,增強廣大財務工作者和單位領導的法制觀念現、促進增收節支,提高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三)制定套計規范的含義和基礎原則會計準則制定基礎的含義。所謂會計準則制定基礎,是指會計準則制定過程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的理論基礎。制定會計規范的基礎原則是以規則和原則為制定基礎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意識的提高,制定會計規范的基礎原則也會隨之而改變的。
(四)盈余管理原則盈余管理是屬于會計準則中的利潤準則,會計制度執行中的問題有很多方面,會計輸出的數據,會直觀的影響到股市和市場的變化、從而產生很大的波動。
四、完善公司治理。構建中國特色的會計規范體系世界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漸的明顯,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司的治理也應趨向全球化,我國一直都有對外開放的政策,就是向國外引進先進的制度文化和科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在公司治理這方面,我國謹遵對外開放的政策,積極的引進好的管理制度,并針對自身公司的狀況進行改進。
中國特色會計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會計所呈現的特色,它應符合我國現行的社會制度、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能夠回答理論和實踐中對會計所提出的問題。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礎之上。基礎是某一學科賴以存在的基石,猶如大廈之基礎。中國特色會計存在的基礎包括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兩部分。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數學及數理統計等;實踐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全球化要求全球資本市場一體化,而全球資本市場統一的重要前提之一便是全球會計準則的統一。統一的會計準則是統一國際資本市場的關鍵基礎。我國加入WTO后,資本市場、產品市場、勞務市場均將陸續開放,與國內大多行業一樣,會計業正面臨越來越緊迫的國際化要求。
會計的國際化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國內會計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另一方面則是會計標準的國際化。在國內會計服務市場的開放問題上,我國已列出了具體的開放時間表。在準則國際化方面,借鑒美國準則變革的經驗,我國應進一步朝著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方向邁進。我國會計界高級領導層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去年底于香港召開的第l6屆世界會計師大會上,財政部部長助理馮淑萍明確表示:我國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和完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我們將繼續借鑒國際會計準則。除非相關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的法律法規存在沖突或明顯不切合中國實際,否則,我們將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一致。在全球資本市場有望采用統一的會計規則的前景下,尤其是目前我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吸收外國投資最高的國家,為增進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提高資本市場的透明度,有利于國內外投資者作出穩健的經濟決策,我們應在照顧到中國具體國情的前提下,加速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