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運用價值鏈分析,進行全方位的成本治理。
1.擴大成本治理的范圍,實施全過程成本控制。
現代工業企業成本治理的范圍不僅應該包括生產領域成本的控制,而且還應該包括流通領域成本的控制,以及對研究、開發和設計成本進行控制。隨著全球競爭的日益激烈,生產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設計極大程度地影響著企業的生產、銷售和服務成本,盡管設計成本比較昂貴,但卻能帶來產品生命周期內的成本節約。同樣,處于下游的銷售、服務成本也是生命周期成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成本治理必須對生產成本以及上、下游成本進行全過程的控制。
2.運用價值鏈分析,進行全方位的成本治理。
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是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它表現為一個由此及彼、由內及外的“價值鏈”。因此,現代成本治理從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出發,其成本治理不僅應包括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分析,而且還應包括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和企業所處行業的價值鏈分析,具體而言:(1)通過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找出企業內部不增值作業和成本與價值不匹配的作業而予以刪除或改進從而降低成本。(2)通過對競爭對手的價值鏈分析,了解競爭對手的成本情況,確定本企業的成本優勢和劣勢,找出占據價值鏈的那一部分或哪些部分最能體現企業的競爭優勢,使企業能以最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價值。(3)通過行業價值鏈分析,確定在行業價值鏈中哪一部分的耗費較大,企業是否需要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的戰略選擇,以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
3.借鑒國外的治理方法,健全成本治理方法體系。
我國實施市場經濟體制還未滿30年,而西方的市場經濟機制已有300多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治理方法,其中標準成本會計、責任成本會計、目標成本計算、質量成本會計、成本猜測、成本決策、適時制與倒推成本法、作業成本法與作業治理、成本企劃、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會計以及戰略成本治理等在國外的企業成本治理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可以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每個企業的不同情況靈活地、適當地加以借鑒和運用,能極大地豐富和健全企業的成本治理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