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做實業要交的是增值稅,他們產品收入可以進行成本抵扣后再交稅,他們一個產品收回貨款100元,可能只需要對其中增值的10元納稅,也就是說最多交1.7元就可以了,加上城市建設費等其他稅費也就是2.5元左右。
“一是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二是放活民間資本,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這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就“應對今年的經濟困難”提出的兩個重要途徑。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小微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提供了85%的城鄉就業崗位,最終產品和服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上繳稅收占全國企業的54.3%。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關乎國計、惠及民生。
縱有擔保,小微的貸款利率上浮30%也是常態
吳華(化名,中關村某環保企業副總經理,企業約創建于2005年):我們公司屬于比較典型的留學生創業案例。公司初創時,所有資金全部由股東投入,規模較小,所以隨著業務的快速成長,我們很快就感到了資金對進一步發展的限制。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公司想了很多辦法。最后,還是中關村管委會出手,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給予我們協助,幫助我們通過中關村留學生創業小額貸款擔保“綠色通道”,向北京銀行申請了50萬元的留學生貸款。這筆資金雖然規模不大,但對一個初創型的企業完成最初的訂單,是非常有意義的。
通過這筆貸款,我們和擔保公司及銀行建立起了業務聯系。通過相互往來,銀行對公司的技術實力、發展前景都有了比較清晰的判斷,而我們對擔保公司和銀行的產品及風險偏好也更加了解。2010年,公司的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由于有了前期工作的基礎,我們在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和北京銀行的支持下,進一步擴大借貸規模到2000萬元。
于風(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北京的很多銀行對小微企業還是比較扶持的,當然,這種照顧也不是非經濟目的考慮的“照顧”,銀行也是經濟體,有利潤指標的考核。銀行最終會對小微企業貸款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銀行給小微企業的貸款通常不會按照基準利率,前幾年都是上浮10%左右,這幾年銀根收緊,利率上浮30%左右是常態。這種利率的上浮一般并不會體現在貸款合同上,往往是通過貼息等操作方式實現的;另一方面,就是中關村的特殊政策了。其實,即使利率上略微上浮,但是小微企業的貸款數額有限,銀行從這些項目上獲利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小微企業拿出的抵押品并不是銀行感興趣的物品。所以,即便是利率水平略高,銀行沒有興趣過多了解小微企業的貸款訴求也是正常的經濟行為。
而中關村有科技擔保公司,很多小微企業都是先在中關村擔保公司做抵押后,由擔保公司和銀行聯系。在這個過程中,擔保公司承擔了先期項目審查任務,也分擔了貸款風險。風險有人“扛”了,銀行也就會認真對待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了。
所以,我覺得對小微企業最好的融資支持,應該就是打破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應該推廣類似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這樣的平臺,放寬對小微企業抵押物品的范疇,接受股權、債權等抵押品,一方面讓小微企業增加獲得銀行貸款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分擔銀行的貸款風險。
拿不到貸款,只能減少生產
方民(某制造企業老總,獨資企業):當初辦廠的時候,用的是我頭些年打拼來的錢。可是,干我們這行的,光是靠自己手里的錢是肯定運轉不靈的。因為我們必須上貨加工,采購成本是一個大頭兒,生產出來的貨一旦積壓就會占用相當一部分流水,即便成功銷貨了,能及時回款的一半都不到。你看電影《飯局也瘋狂》吧?那個給飯店供應海鮮的小老板3年半沒拿回一分錢的供貨費,這雖然有點夸張,不過實情也比這好不到哪兒去。
干我們這行的誰也不敢把自己的家底全押上呀,好歹得留點錢備著緊要時候的救急。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資金周轉一部分真的依靠銀行貸款,還有一些錢是從親戚朋友那兒籌集的,重點解釋一下,我這兒最多的是民間借貸,可不是非法集資啊。這些年,為了拿貸款,我去銀行的次數比回自己家的次數多,陪“錢袋子”的時間比陪老婆的時間長。頭幾年,我們付的貼息高,又有比較好的信用,還能拿到貸款,這兩年真的非常難,下游產品的采購成本增加了,上游企業的需求量卻減少了。原來手里至少攥著3個月的訂單,現在訂單基本存不下,為了怕資金鏈斷了破產,我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半停產了。今年,我給工人放的春節假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廠里的活兒不多,讓他們早回來也是閑著,不如讓人家多在家里呆兩天,也算我給員工的福利了吧。
別說貸款了,開個企業賬戶都得求熟人幫忙
李廣平(某試劑產品企業負責人):像我們這種小公司,根本不敢奢望銀行貸款,銀行能允許我開個賬戶還得好大面子呢。真的,這可是我剛遭遇的。
年前我用親戚的名字另外注冊了一家小公司,注冊資金不多,也就幾十萬。注冊成功后想去銀行開一個企業賬戶,結果跑了4趟都沒開成。后來有人指點我:就你這么小的公司,資金往來肯定不多,考慮到賬戶管理成本,人家銀行根本就懶得理你。最后,我只好找了一個認識銀行工作人員的老同學,請他出面幫我搭了線,費了點周折總算把企業賬戶開出來了。
中央要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我也聽說了,這樣的好事我沒敢往自己頭上聯系,就希望銀行在辦正常業務的時候,不歧視我們這些小蝦米就行。
做不到30%的利潤率,企業就得破產
嚴靜(中關村某科技企業副總,主管財務):去年我曾經看到過你們的報道,一位做實業的老板說利潤25%的情況下,等于一年白干。我覺得他說得挺準確的,不過也比較保守,我認真核算了一下,在我們這個行業,我們盈虧的臨界點應該是30%的利潤率,達不到這個比例,企業基本就維持不住了。
做實業要交的是增值稅,他們產品收入可以進行成本抵扣后再交稅,他們一個產品收回貨款100元,可能只需要對其中增值的10元納稅,也就是說最多交1.7元就可以了,加上城市建設費等其他稅費也就是2.5元左右。可是我們軟件企業要交的是5.5%的營業稅,再把其他稅費加上,大概是6.3個百分點,換算過來就是說,如果我們的一個產品賣100元,我們就要交6.3元的營業稅。雖然我們屬于高新企業,能享受一些優惠,企業所得稅不到20%,但是我們的人工成本比較高,這個稅負壓力也是很大的。
李廣平:我可以跟你說實話,我幫親戚注冊的那家小公司,實際上就是我自己公司的“影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賬都是我的會計來做,為的就是通過一些賬面上的交易,轉移一部分收入,增加成本,最終就是為了少納稅。想辦法再弄出一個公司來給“母公司”沖賬,這其實是生意人都知道的“潛規則”了,要不怎么說,會計是公司的核心人員呢!除了自己孩子的媽,交給誰都不放心。
沒辦法,如果真的一點不差地交稅,咱們這些小企業,保守點說也得倒一半。你看好多餐館,尤其是物美價廉的家常菜餐館,為了讓顧客不開發票,都會送瓶飲料啥的,跟我們這種行為差不多也是一個性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