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能是否過剩,不能只看生產能力和可能的總供給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我們談過企業財務安全評價--償債安全,我們說因為短期償債能力,是對企業財務安全程度,是構成最大的威脅的問題。也談過在我們國家企業負債案例比率是20%,那么產能過剩使高負債雪上加霜,我們企業應該怎么辦呢?請看本文管理咨詢專家的財務管理案例具體分析:
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投放的4萬億元巨額投資,已達到了“投資乘數”的末端,大量的產能已經堆成。加上央行超量發行貸幣,又推動了CPI價格不斷升高。2000年底中國貸幣M2存量為13萬億元,到2011年底M2為85萬億元,增長了6倍以上。而同期GDP僅僅增長4.7倍。M2與GDP比值為1.89倍,而同樣比值在美國為0.64倍,人民幣的“量化寬松”程度超乎尋常。超量貨幣接著推高社會貸款,人為壘出了許多債臺,制造了大量的無效產能。
資料顯示,中國各主要產業的產能問題已經充分暴露出來,發電設備、鋼材料、水泥、建筑設備、電解鋁、汽車、機械、光伏、煤炭等均出現了大量的產能過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中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其產能利用率只有60%。美國當前的全工業利用率為78.9%,而金融危機高峰期這個數據為66.8%,這意味著目前中國的產能效率尚不及美國2008~2009年金融危機高峰期水平。持樂觀態度的管理咨詢專家認為,中國的產能過剩并不嚴重,由于保持7.5%以上的增長速度,只需1~2年的時間,就可以消化掉20%的過剩產能。但問題在于,如果經濟持續下滑,高負債成本的剛性支出和收入的持續減少,一些產能閑置過多的企業,面臨著沉重的財務壓力,恐怕一年時間都挨不過去。產能過剩與庫存過高并存造成投入與產出的極不平衡若得不到有效調整,一些行業就會遭受重創。因此2013年有不少企業面臨的不是“尋錢”加快發展的問題,而是“尋市”加快消化過剩產能的問題,以有效地恢復投入與產出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