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跟市場部人不難發現,亞洲各地有很多人,都在為經濟危機及其影響等外部因素而煩惱。但我們能不能撇開經濟問題,不再去討論這些影響別人焦頭爛額的外部因素,而去試問一下,我們企業內部是否真的控制好了嗎?真的無泄可擊嗎?管理咨詢專家提醒大家:別忘記了企業內部的問題。畢竟外部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而內部問題我們有能力加以整治。
今年,當我接管勵致國際時,便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該公司的問題眾人皆知;去年公司虧損了1.27億港幣。我真不理解,一家公司何以經營得如此之糟,虧損面竟高達33%。當然,外部的經濟危機也是造成虧損的原因之一。但我們可以不失公允地說,在過去兩年,內部問題是導致勵致巨額虧損的直接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令我的工作簡單了,因為如果我能解決好內部問題,公司就能康復。如果我們能解決所有內部問題,我們就擁有了穩固的基礎來幫助我們抵御外部的經濟風暴,至少在外部風暴中生存下來。然后,我們可以發展壯大。
我認為,我主要有三大任務。這三大任務在我看來基本上可在任何情況下應用于本地區任何行業中的任何企業:
·成本管理·常識式管理方法·管理在于協調
如果有第四個因素,那就是中國市場,以及我們在這個市場上的表現如何、在這個環境中管理得怎樣。
確定最優化的成本結構
我認為,成本管理并非要將成本降到最低水平,而是要建立一種最優化的成本結構。我最關注的并非削減經營費用,例如從1億港幣減到5000萬。關鍵是確定一個最優化的成本結構。如果6000萬港幣是最優化結構,即使我能再降到5000萬,甚至是3000萬,我也不會這樣做。
最優化成本并非是憑空捏造的。我不能早晨爬起來說:我們的最優化成本是5000萬。我們必須通過實踐和經驗來確認。
就拿廣告費來說吧。在一段時期里,我們花費一定的廣告費用,然后檢查效果。如果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我們要么換種方式作廣告,要么干脆去掉這筆費用。另一方面,如果效果不錯,我們就會增加費用。我們最初的預算將會不斷上升到一個最優化的數字。在其他領域,我們也使用這一方法。
能否準確測出最優化成本結構是一種關健技能。否則,你只能主觀地確定費用水平。我們的員工總成本為4000萬港幣。如果找不出最優化結構,我可能會認為能將該費用削減1000萬。于是,我解雇1/4的員工。但結果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
最優化成本也是給顧客帶來價值的東西。在削減成本時,你必須仔細考慮這是否會降低給顧客帶來的價值。在我們公司,這個問題非同小可。我們絕對不敢降低給顧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