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艷琳 唐震斌
在股權分置時代,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行為被嚴重歪曲。各類股東利益訴求的分歧,使得股東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進而使得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難以實現;再加上以往剝離、分拆上市遺留的歷史問題,導致上市公司財務運作的目標實際上是犧牲流通股股東利益,使控股股東利益最大化。從而,股東間不同的利益出發點使得證券市場的定價機制扭曲、股票估值標準混亂。
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之后,首先,股東間利益達成一致,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由此影響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發生了改變、上市公司估值標準逐漸趨于一致;同時,隨著股份全流通,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也將空前活躍,維護股價成為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尤其是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出現革命性的變化。
其次,企業價值最大化將成為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由于股權分置改革理順了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激活了公司控制權市場,誘發財務管理目標從控股股東利益最大化轉變為企業價值最大化,要求公司管理層在確保公司持續性價值創造、承擔社會責任的前提下,為全體股東實現財富最大化。
第三,對于全流通的上市公司而言,股價反映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心以及未來盈利預期;對于控股股東而言,股價反映了所控制的資產價值,成為有效保障控股權穩定性的主要工具之一;對于公司管理層而言,股價高低反映公司投融資決策以及日常管理中資源配置和運用的效率,并影響未來的融資成本。而在影響股價的各種宏觀、微觀因素中,包括利潤在內的多種財務管理指標將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由于傳統財務管理中對于股價的關注度較低,這將成為股改后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的新課題。
第四,未來現金流量等財務指標將成為資產估值的重要標準。資產定價功能是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是有效進行存量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股權分置的狀況使得資本市場喪失了科學的資產估值功能,股改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價值表現為未來的收益以及與相應的風險報酬率作為貼現率而計算的現值,即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現值。由此將導致資產估值的核心理念發生變革,將從注重“賬面”過渡到注重“市場”、從注重“歷史”過渡到注重“未來”。“凈資產”這樣的財務概念將從估值的核心指標中逐漸淡出,資產盈利能力、未來現金流量等將成為資產估值的重要標準。
第五,利用有效的資本運作配置資源將成為財務管理的重要工作。消除股權分置以后,全流通上市公司的股價更接近企業本身的盈利能力、發展潛力,從而能更真實地反映資產價值;同時,股票的全流通使得控股權轉移變得更加市場化、簡單化。這些都將極大地激活兼并、收購和控制權爭奪市場,為企業通過資本運作配置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協同效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平臺。
第六,財務管理系統中將重新構建投資風險收益的評價體系。許多企業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權,股改前無論長期股權投資核算采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該投資都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投資價值變動較小。而股改完成后,該部分投資價值時時刻刻都處于變化之中,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充分考慮二級市場風險因素,建立股權投資的風險預警控制系統;密切監控被投資上市公司的動向,認真分析其經營現狀及未來趨勢,注重內在投資價值,建立起新型的投資風險與收益評價體系。
第七,財務管理的政策選擇、管理模式將進一步與國際趨同。隨著外資獲準以戰略投資者的名義進入二級市場,這意味著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增加了新的渠道。與此相呼應的是,財政部于2006年2月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執行。這次會計準則改革,本質上是一次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將有效地保障國際投資者的順利進入,確保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格局的進一步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