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貨幣供求上我們國家每年都會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但仍然在金融運行中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對我國當前宏觀金融運行中的問題及原因分別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述,并給出了其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宏觀,金融運行,問題,對策
當前,我國的宏觀金融運行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在對貨幣供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闡述,下面將分別具體論述我國當前宏觀金融運行中的問題、原因及相應的對策。
一、關于當前我國國內信貸收支與外匯收支的平衡策略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資金流通出現了微觀的資金緊缺與宏觀的資金寬松并存格局,并且,這一態勢還在不斷發展。這不僅導致了企業資金的緊缺,銀行的資金寬松;而且還會使得信貸收支寬松和金融收支緊張等多重矛盾并存,資金的流通情況就會變得復雜,使我們的政策選擇陷入微觀需求變寬松,宏觀需求變緊縮的兩難境地。
我認為,要客觀的認清問題的原因,準確的把握宏觀金融政策的取向,就要從開放經濟的條件下的金融格局出發,將國際收支因素當成一個重要變量來分析國內的信貸收支與外匯收支的影響。假如這設想成立,引進外匯儲備這一變量后,對社會的資金微觀緊缺,宏觀寬松這矛盾的現象做的解釋就是正確的。
外匯儲備是用人民幣來買的, 近些年外匯儲備增加了將近1200億美元,則占用的人民幣資金多達10,000億元。央行的基礎貨幣的供應量中有40%是來購買外匯,減少了國內的資金的供應量。這樣,就客觀的說明了一個道理:外匯收支對信貸的收支平衡作用大大的增強了。所以,在政策的取向上,必須要從信貸的收支與外匯的收支綜合的角度,研究新的政策。這樣才能正確的實施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針對這樣的問題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 制定低利率政策,抑制外資的套利,進而減輕外匯壓力;減輕企業的負擔,提高企業的效益。
(二) 要增加進口,提高用匯,刺激國內的投資需求,加速企業的技術改造。
(三) 堅持實施外匯占款和再貸款的對沖措施。
(四) 要提高出口的退稅率、降低進口設備關稅等措施。
二、關于調整銀行的信貸結構,減少金融的風險問題
關于應該如何支持國有企業的抓大放小改革,關鍵就是要加強調整銀行的信貸結構。通過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入結構的調整,從而促進產品的結構、技術的結構、經濟的結構調整。對信貸結構的調整,可以綜合考慮提高其中三鐘貸款的比例。首先要提高企業技術改進的貸款比重,要適當的減少流動資金貸款的比重其次要增加對民營經濟貸款的比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進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最后要加強對第三產業貸款的力度,加快第三產業餓發展和勞動力商品化的進程,提高市場的深度,為國企實的戰略性的重組讓路。
另外,銀行的信貸結構的調整還得考慮到區域經濟的極端的不均衡的事實,信貸的政策安排必須得防止區域經濟差距的不斷擴大。由于屬于抓大范疇的這部分在占國企總數量5%的大企業,即便產值、利潤、設備和職工崗位在70%以上,但是仍舊在區域空間的布局上略顯不平衡。假如95%的小企業不能發展,5 %的大企業改組也沒有實質性的效果。抓大放小戰略會造成資源投入上的懸殊差異,必須結合各區域的客觀實際來制定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說發揮政策性銀行作用以及實行適度的差異的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等等。
三、關于宏觀調控的方式轉變對我國經濟的運行和貨幣的供應量的影響及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問題
從1998年1月1日開始, 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取消其對國有的商業銀行長期實行的貸款規模的限額控制,取而代之的是資產負債的比例管理,并且在資產負債的比例管理及風險管理的基礎上,采取 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的新型管理的體制。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這一舉措,對于提高金融領域的宏觀調控質量和效率,約束和規范商業銀行的行為,保持宏觀總量的平衡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是,宏觀的金融調控方式由貸款的限額控制到比例管理過度后,會對經濟餓運行和貨幣的供應量的調控產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那么目前將會預見到的以及需要研究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 這種比例管理制度的實施加強了對各大商行增加存款的激勵,這會不會引發新一輪的存款大戰和利率大戰?會不會再次出現新的金融秩序混亂?如果這樣,應該制定什么樣的措施措施來給予有效的防止呢?
(二) 這種比例管理在客觀上會加劇地區經濟的發展資金供給的馬太效應,那么這會不會進一步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差距?
(三) 這種比例管理是逐級控制,還是集中一級法人考核?如果是逐級控制那么會容易導致資金的劃地為牢,會阻礙資金的自由調度和流動,而如果集中一級法人考核可能還會出現管理的虛化問題,使比例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四、關于如何對待國內的金融風險和國際金融風險的問題
究竟該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我個人認為,必須對以下四個問題有個理性認識,首先是金融風險和金融經濟制度間的關系;其次是國際的金融風險與國內的金融風險在各自的成因上有何區別;再次是國際的金融風險和國內的金融風險在外化形式及結果上有什么不同;最后是防范和化解國內外金融風險的對策選擇問題。
我認為,目前我國國內的金融風險有很大的特殊性。我國目前處于經濟的轉軌時期,轉軌時期的金融風險和國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風險相比,具有不同的形成機制以及不一樣的外化形式。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風險是典型的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的發生的外化結果就是金融得擠兌,從而引發支付危機,大量的金融機構因此倒閉,從而發生兼并以及收購的產權重組,加速金融資本的集中。而我們國家目前的金融風險不是一種市場風險,而是一種制度性的風險,這樣,中國建立的金融風險防范的機制,關鍵不是技術性因素,更不能完全效仿國外的作法,而是要抓住減少和消除制度性風險的生成因素,在金融的制度創新深化的同時,相應的進行整體經濟體制和企業組織體制的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