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所含有的固定資產,主要是指在國家相關規定及標準范圍內該單位所占有、使用的單位價值,所屬年限超過一年并在使用的過程中保持基本的初始物質形態的資產部分。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價值、數量越發龐大,從而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作簡要的分析、探討。
關鍵詞: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現狀;對策
作為我國各項事業順利進行的物質保障,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效率與質量,不僅關系到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國家資財的完整與安全,同時對于我國社會文明、秩序的構建有著直接影響。近些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完善,我國事業單位的生存與發展不僅需要適應全新的社會環境與快速變化市場經濟環境,同時還要明確劃分經營性單位與非經營性單位。在此期間,事業單位的一些非經營性資產需要轉化為經營性資產,極易出現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法、違規現象,嚴重阻礙了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進程。因此,對于固定資產管理,事業單位與政府機構應正確認識、強化意識、協同合作,進一步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加大管控力度。以下,本文就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一)思想認識、綜合素質的不足:
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與電子信息網絡系統的普及、應用,對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我國有關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已通過網絡系統實施動態監控,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購置、處理等等重要活動、事項也需要按程序審批、按預算執行,雖然大幅減緩了事業單位自行管理的壓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管理意識,以至于固定資產沒能及時得到維修、保養,或是超常規使用、破壞性使用,最終導致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低下、損耗加快、使用壽命縮短,而這也是固定資產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的不足、綜合素質較差,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依賴于財政部門、主管部門的統一管理,也不利于各項管控制度的落實,使得管理活動失控、失效。
(二)財務核算制度有待完善:
長期以來,由于不計提折舊,我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在投入使用過程中的變化與實際價值很難真實的加以反映,以至于賬實不符,存有暗箱操作、弄虛作假現象,大幅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雖然有關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利用電子信息網絡系統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實施了動態監控,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固定資產的完整性與安全性,但仍無法確切的掌握固定資產實際的損耗程度、使用情況。目前,針對我國事業單位所實行的會計制度、標準、規定要求,事業單位在購入固定資產時,需要將其全部支出以原有價值的形式列入單位當期的總支出,不計提折舊。在此種制度、標準的規定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無法真實、全面、準確體現固定資產的新折舊程度。此外,由于無法判別、確定、揭示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從而難以對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提供可靠、準確、客觀的評價依據,更難以向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處理提供全面、準確的評估信息,大幅降低了固定資產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三)過度接收社會資源: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百姓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社會公益事業逐漸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企業與個人的支持,大量的社會資源在慈善機構、民政部門的處置下,以物資或資金的形式分發至各事業單位中,在推動我國事業單位發展的同時,也曝露出了一些問題。一些事業單位在接收由社會提供的固定資產時,并未綜合考慮其原有固定資產的價值、數量等情況,而錯誤的認為不要白不要、有總比沒有強、,由此導致部分固定資產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在產生了大量閑置的同時,也無法保證接收資源的質量,以至于國家財產損失、浪費。此外,我國存有許多事業項目是通過當地政府貸款、國外貸款來維持運作的,明顯改善了事業單位的生存環境、業務條件,有效推動了事業單位的發展,但仍有部分的事業單位錯誤認為其自身無需支出資金、還款主要由當地財政負責,從而導致固定資產長期閑置,而一些事業單位的客觀條件無法滿足固定資產,繼而造成大量浪費。
(四)核算方式不合理:
大部分事業單位都是按照書面的形式計算固定資產,我國現行的管理制度對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的價值損耗如何核算沒有明確規定。因此,事業單位的核算工作難以進行。原有的核算方式存在著諸多的弊端需要改進。首先,價值背離。固定資產賬面原值與現時凈值隨時間推移、產品更新換代將相差越來越大。其次,虛增凈資產。該種核算的方式按照賬面原有的數目進行核算,凈資產的數量將無法反應資產的實際情況。再次,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資產的計算不計提折舊,這直接導致收入資產的成本的降低,虛增了盈余,無法體現真正的盈余。
二.改進、完善管理制度,強化固定資產管理
(一)進一步完善內控制度與監督約束機制:
對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購置、處理等活動及事項,首先應進一步完善現行的規章、制度,構建合理、科學的固定資產管理、結束機制,嚴格執行各項政策、法規、標準,以此保證固定資產的有效運作。此外,針對固定資產具體的授權批準、職責劃分、預算處理、賬簿記錄、定期盤點等常規工作內容,事業單位還需改進、完善各項內控制度并加大日常檢查力度,以此了解、掌握各項制度的落實情況,以便及時做出調整與改進,避免違規、違法行為的產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制定大型固定資產的配置標準:
對于事業單位的大型固定資產,應根據單位內部的運作情況、固定資產的價值與數量,結合地方性規劃與政策,以成本效益、總量控制、資源貢獻為原則,綜合考慮單位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百姓生活質量、人員綜合素質等因素,針對性質、技術要求、使用范圍不同的固定資產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合理制定大型固定資產的配置標準,在有效使用全部已投入固定資產的基礎上,用好庫存、閑置部分的固定資產,提高固定資產的整體使用效率。對此,不僅需要國家政府機構以政府、人大文件的形式頒布、實施,同時還需事業單位自行制定具體、細化的配置標準與程序,為固定資產的管理提供法律支持與保障。
(三)構建查賬制度,實施動態管理:
對于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應構建合理、完善的查賬制度,定期對單位實際的規定資產進行檢查、核對,從而及時采取清理、報廢等措施,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失。在新購固定資產時,應綜合綜合單位自身的運作情況、業務需求,結合固定資產的性能,確定其使用期限并作詳細登記。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通過定期的查賬、評估,不僅能夠及時了解資產的實際價值、使用情況等,同時還能重新調整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保證資產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四)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
對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模式,應從以往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所形成的使用型管理模式,轉變為適用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經營型管理模式,針對固定資產的投入、使用、回收,分階段實施監督、管控,構建與資產經營相適應的權責對應關系,從而形成系統化、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固定資產管理各項制度的落實與執行,明確具體目標、強化崗位責任,保證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
(五)增強法制、責任意識,實施績效考核:
事業單位的高層領導、財會人員應進一步提高其法制意識、責任意識,營造一個民主、公開、公正的工作氛圍,勇于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加大內部監控。對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有關政府部門應針對該單位資產管理的成效,結合單位領導的年終考核成績,實施績效考核制度,進一步提高單位領導對于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與認識,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事業單位的內部則需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機制,檢驗、評定資產管理工作在崗人員的業務成果,以此明確、鞏固更崗位的職責,充分落實各項政策與制度,最后通過實施獎懲措施提高各項管控工作的效率、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事業單位的內部運作、管理模式、內控體系正趨向企業化轉變,而作為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固定資產的管理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模式,完善各項監督、約束機制與管控制度,實施動態化的管理方法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促進事業單位的改革、發展。